閱讀屋>科技> 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辦學走勢論文

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辦學走勢論文

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辦學走勢論文

  1關於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思考

  從上個世紀中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開始,教育、科技、經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尤其是資訊產業的興起,改變了經濟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乃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觀念。在這種新形勢下,對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該如何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趨勢;有的學者則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分析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而更多的學者是從技術與社會經濟結合的視角來考察社會的發展。進而提出:隨著智慧的超高度密集、全球資訊網路的建立、科學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的同步進行,促進了教育、科技、經濟在更高層次上的密切結合。這些認識都表明:我們要用動態的觀點來認識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特點,緊緊抓住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努力促進教育改革、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把高校的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推向深入。

  1.1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待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

  按照現代經濟學的劃分,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從勞動力經濟向資源經濟的轉變,現在正經歷著從資源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在這個階段,人們主要依靠不斷創新的知識和技術從事生產。這種高新技術產品的物質消耗低,而質量和功能卻很高;同時依靠不斷創新的知識和技術來實現高效率的管理,使得經濟發展對於自然資源的依賴大幅度降低,而對於智慧的需求則大幅度增加。綜觀世界,教育、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也將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資源的發展、積累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不僅形成了知識產業,而且導致了國際經濟的分工重組。自然資源經濟受到資源儲量、能源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制約;勞動力資源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不可能長期保持低成本優勢;引進先進技術雖然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卻不能提高經濟的競爭力。因此,長期依靠資本和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是不現實的;只有把教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重視開發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期繁榮和穩定發展。

  1.2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待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是:發展速度加速增長,發展過程急劇變化,發展形式高度綜合化,轉化速度超常等。具有這些特點的科技進步都是依靠教育培養人才和依靠經濟實力提供支援。我國的高科技開發區和一些發達國家的第二代科學園的建設與發展,都是依靠高校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的支援,依靠企業提供物質條件,並把高校的智慧資源與企業的高新技術產業結合起來,加速了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是科技進步的根本保證。

  1.3從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待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

  高等教育不僅具有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教育功能,還具有不斷創造新知識、開發新技術的科學研究功能,同時也具有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社會服務功能。人們對高等教育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作用認識得越來越深刻。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近代工業發展的產物。從美國威斯康星的結合型式,到產學研合作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及科學園區等較高層次的結合歷程,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在較大規模及更高層次上實現了有機結合。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高校與科研、生產單位的結合將更加密切,並向高層次、大規模加速發展。歷史證明,那些具有最先進的教育和文化體制的國家將是世界上科技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順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促進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透過研究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為探索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轉變,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重要而緊迫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和高校發展多樣化的形勢下,佳木斯大學作為省重點建設高校,主動適應了國內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積極推進教育模式的改革:適時轉變辦學理念,堅持開放式教育;主動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堅持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途徑,努力促進學校的教育、科技、經濟的高層次結合。

  2.1轉變教育觀念,發揮地緣優勢,堅持開放式教育

  促進教育、科技、經濟融為一體化,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特別是要改變“為教育而教育”的封閉式教育觀念;其次要樹立“大力促進科技、經濟發展,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開放式教育觀念。因此,在新舊體制交替、新舊習慣衝突、新舊觀念碰撞的.背景下,高校須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堅持開放式教育。佳木斯大學充分發揮地處東北亞的地緣優勢,搶抓教育開放的大好機遇,勇於開拓,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先後與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十一個國家的26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友好合作關係,聘請外籍專家200多人次來校講學;派出留學生、研究生、中短期訪問學者及學術交流人員400餘人次,其中有82%的人員已返校工作,且均工作在我校教學第一線;引進外資2000萬元(人民幣),全部用於教學設施裝置的改善和師資培訓。近20年來,透過對外交流與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全面提高了我校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強了我校在東北亞國際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2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帶來教育與科技體制的改革。我國經濟體制已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這將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佳木斯大學順應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形勢,藉助合校的契機,整合了原有四所高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發揮了多學科協作、科技園區、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堅持為黑龍江省的老工業基地改造及重點產業經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援;堅持為地方工業企業、醫藥行業、資訊科技產業等培養了一大批市場意識強,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實用型人才。

  2.3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建立學科(專業)體系

  高校作為培養專門人才的搖籃,不斷地向科技和經濟部門輸送人才。教育、科技、經濟的緊密結合必須落實在面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上。佳木斯大學主動適應經濟、科技發展的需求,積極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具體做法:一是積極研究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如:外語專業的“語言+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應用外語教學為主,加經濟、外貿、管理、公關文秘、涉外財會、旅遊等專業方向;檢驗專業的“檢驗+輸血”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檢驗專業的後期教學中,加入輸血課程和定向實習;藥學、會計、焊接等專業的“學歷+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畢業生除獲得本專業的學歷證書外,還能獲得該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二是透過改造老專業,創辦新專業,發展交叉、邊緣學科,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三是透過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注重個性發展,培養出基礎知識紮實、創新能力強、文化素質高的複合型人才。四是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建設與開發教學管理平臺和網路教學平臺,使學校多媒體教學朝著網路化、整合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2.4改革教育途徑,把產學研的結合提升到一個新層次

  教育、科技、經濟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互相轉化、辯證統一的關係。這種關係決定了實行產學研的結合,是高校培養人才、創造成果、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種結合要追求多層次、多樣化:既可以是學校將科技成果轉讓給企業,也可以是學校將科技成果應用到企業;既可以是學校自己辦高科技企業,使校辦企業起著“孵化器”的作用,也可以是高校進入企業,在人才培養、科研、管理、經營、金融、投資等方面與企業合作,或者學校對企業投資入股、甚至兼併。佳木斯大學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透過學科間交叉、融合、滲透,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增強了對社會的科技貢獻能力,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學校首先要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積極發揮校辦企業“孵化器”的作用,推進與地方企業的全面合作;其次是努力使地方企業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的基地,也使學校成為地方企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基地;第三要實現學校和企業共同推動生產力發展、產生並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目標,真正做到教育、科技、經濟發展為一體化。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很多國家都採取相應的措施,把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提高到國家決策層。如美國高校既同國家實驗室合作又與企業合作,既從事基礎研究又開發名優產品;歐盟力圖建成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組織;日本利用技術創新體制,振興學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印度透過加速培養資訊化技術人才作為軟體業原動力,被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譽為:“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科技的榜樣”。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科技、經濟的發展瞬息萬變,各高校都要順應潮流,努力促進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強辦學活力,使高校能夠主動面向社會,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辦學走勢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