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大小》教學案例

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大小》教學案例

一年級數學上冊蘇教版 《比大小》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透過讓學生整理3種水果學具,探索出由比物體數量的多少到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學生認識符號>、<、=及其含義,會根據所出示的>、<、=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化的思想方法。

  3.引導學生從事簡單的初步的統計活動,用象形統計圖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7~18頁的教學內容,做一做第1題,練習二的第5、6題。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

  1.小猴吃水果的課件。

  2.投影儀。

  3.4個梨、5個蘋果、9朵花的磁性軟體。

  學具準備:

  每人準備:3只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5個蘋果、9朵花的圖片;>、<、=3張符號卡片和1、1、2、3、4、5、6張數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學設計

  創設童話情境,引入象形統計圖

  1.課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麗的大森林裡玩耍的情況。

  b.3只小猴共進午餐。草地上凌亂地擺放著3種水果──梨、桃和香蕉。

  2.畫外音(小猴說):我還沒看清楚每種水果各有幾人,你怎麼就開始吃了?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共有幾種水果?它們各有幾個?怎樣擺脫一眼看出哪種水果夠吃,哪種水果不夠吃?

  3.學生用學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擺放小猴和3種水果。

  4.展示學生擺放的結果。學生的擺法一般有以下兩種。

  5.課件展示:主題畫中的猴、梨、桃和香蕉,從畫面中跳下來,擺成課本第17頁的象形圖。

  6.提問:觀察擺放的圖,數一數幾隻猴吃幾個桃,幾個梨和幾根香蕉?

  學生回答後,在象形圖下面寫3、4、3、2。

  教學比較2、3、4的大小

  1.教學3=3。

  a.畫外音(小猴說):我可喜歡吃桃了,可我們每人能吃到一個桃嗎?

  學生回答後,出示課件。

  b.提問:每隻猴能吃上一個桃,桃子一個沒也多,猴的只數與桃的個數有什麼關係?(相同、相等、同樣多)

  學生回答後,告訴學生,同樣多可以用符號=表示,並在上圖下面寫上3=3。進而教讀這個式子。

  2.教學3>2。

  方法和教學3=3相同。

  告訴學生3比2大可以用符號>表示。學生說一說大於號的形狀。可用語言表示,也可用手勢表示。

  3.教學3<4。

  方法如前。

  讓學生說一說小於號<的形狀是怎樣的,與大於號的形狀對比來說。

  4.區分>、<和=。

  a.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認識,記憶>、<、=的`方法。學生可能會用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等語言描述。教師都加以肯定。

  b.以遊戲方式,熟悉、記憶這3種關係符號。

  ①看誰舉得對: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

  ②看誰擺得好: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用小棒擺出相應的符號。

  小結

  1.讓小朋友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2.教師加以概括: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關係符號>、<、=來表示。比時仍然可用一個對著一個的方法來比較。

  鞏固深化

  1.基本練習:完成18頁做一做第1題。

  2.補充練習。

  a.左邊擺2個梨,右邊擺1個蘋果。填( )>( )

  b.左邊擺4朵花,右邊擺3個梨。填( )>( )

  c.左邊擺3個蘋果,右邊擺5朵花。填( )>( )

  3.鞏固練習,完成練習二的第5題。

  4.綜合練習:完成練習二的第6題。

  5.開放練習:這裡有1、1、2、3、4、5、=、>、<一些數字和符號。用這些數字和符號組成各種不同的式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對比大小知識做了調整,將認識>、<和=彙總到一節課進行教學,並滲透了簡單的統計知識。我在設計時,根據《標準》理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教材為資源,以多媒體課件為手段,精心編排。歸納來看,有如下幾個特點。專家評析

  1.激發興趣,貫穿始終。

  寓教於樂始終是小學教學應遵循的教學原則。本課時,教師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聲、光、色的作用,透過畫外音的層層設問,將一個個富有童趣的情景串聯起來直至課程結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幹。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材中選用了這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景,使教學有了很好的起點。對此,我特別注重並加以發揮。透過小猴的提問,學生產生了幫助小猴的意願,進而積極思考,尋求答案,既解決了問題,又感受了成功的樂趣。

  2.循序漸進,突破難點。

  >和<非常相似,學生往往分辨不清,這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時,我透過四個環節來解決這個問題。

  (1)剛開始出現>和<時,我讓課件在此處閃爍三下,提起學生的注意。

  (2)全螢幕動態書寫>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3)安排同座同學交流識記>和<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4)專門設計二個遊戲:看誰舉得對、看誰擺得好強化了學生記憶。

  這四個環節多角度地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交流、遊戲中完成了對知識的識記。學生玩得高興,學得輕鬆,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

  3.課堂練習,全面深入。

  適當的課堂練習能使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取時,我既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又注意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既有檢查學生基本知識掌握得如何的基本練習,如第18頁做一做第1題;也有讓全體學生進行適當操作的補充練習;也有對知識進行概括抽象的綜合練習,如練習一的第5題和第6題;還有發展學生思維想象的開放式練習,如用1、1、2、3、4、5、>、<、=,來擺不同式子。總之,既注意廣度,又深入拓展,力求達到最佳效果。

  4.抓住主線,培養能力。

  知識、能力並重是現代素質的要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能夠抓住重點、多層次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知識僅僅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習進行情感、態度、價值和一般能力的培養。

  本課在認識新知,鞏固練習中多次讓學生自主探索,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識別>和<時,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和<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培養他們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保護了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在鞏固新知中,增加了學生擺一擺的環節,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1.以比多少為基礎引入比大小的教學。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遊老師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梨、桃、香蕉)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來。在此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這樣教學,順應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本認知程式,不但讓學生很快掌握比較兩個抽象數大小的方法,而且讓學生透過操作學具的活動,體驗參與的快樂與成功,把學生真正推到了學習主體的地位上。

  2.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關係符號>、<和=。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劃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子號+和-,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遊老師設計了一個很好的活動過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三種符號的形狀,如有的學生說: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說: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學生將>、<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3.營造讓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個生動學習情境的營造,可以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使他們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自己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遊老師比較成功地設定了讓學生樂學、愛學的課堂教學環境,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大小》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