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有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程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為此,作為語文老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型別的課堂提問,形成具有個人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是由於傳統語文教學的影響,在部分邊遠的農村地區,語文教學仍是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只是一味地給學生一些死知識,死答案,把學生培養成考試的機器,試題稍有變化,稍為靈活,機器即無法運作。這與素質教育顯然是背道而馳的。深感於此,我覺得處理好課堂提問,對改變這種教學狀況,尤其對於落後的農村地區來說具有積極而實際的意義。.那又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呢?我的體會是:

  一、課堂提問要新穎

  所謂“新穎”,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的意料,能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我在講授《凡卡》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是凡卡寫給爺爺的一封信,然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能從這篇課文裡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嗎?這個問題是學生意想不到的。於是他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去閱讀課文。透過認真的閱讀,學生一方面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另一方面培養了自己逆向思維的能力。再比如講授《窮人》一課時,文章結尾有這樣一句話,“桑娜拉開了帳子”,講到這裡,一般老師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結果怎樣?”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問題沒有深度,不利於學生的思維訓練。而我這樣假想問,“桑娜收留西蒙的兩個孩子,在二十年後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這樣一問,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說,“他們兄弟倆長大了都很孝順,出海打魚養家,孝敬漁夫夫婦”。有的說,“在夫婦兩人的教導下,兄弟倆誠實、善良,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畢業後找到了工作,並把父母接進城安度晚年,徹底擺脫了貧困”。在學生純真的想象裡,桑娜夫婦好人有好報,不再是可憐的窮人。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如講授《凡卡》一文第9節時, 為了讓學生體會這段中的細節描寫的作用,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這段話主要寫凡卡在鞋匠店的生活太苦,請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如果老師把這段話改成這樣:“凡卡經常捱打,每天吃不飽、睡不好,他請求爺爺帶他回鄉下”,你們看是書上寫得好,還是老師改得好?為什麼?透過比較啟發,一方面,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有的學生說,“書上寫得比較具體,誰打凡卡、用什麼打,每天吃幾頓飯,每頓吃什麼都寫得很清楚,讓我們瞭解到凡卡捱打捱餓的詳細情形”;有的學生說,“原文中動詞的運用準確、精妙,如‘操’、‘撈’、‘戳’等,說明老闆根本不把凡卡當人,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有的學生說,“書上寫得那麼細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越發使人感到凡卡命運的悲慘”。

  三、課堂提問要有包容性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這種簡單機械地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設計一些有容量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是必要的。還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為例,如教最後一段時,我沒有問“小女孩死了,為什麼臉上帶著微笑,她的夢實現了嗎”等問題,而是問,作者為什麼用小女孩的死這個悲慘的結局作結尾?這個問題內涵比較豐富,學生從不同角度談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小女孩的家一貧如洗,沒有溫暖沒有愛,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可是沒有一個人買她的一根火柴,在這樣寒冷的大年夜裡,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學生說,“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裡夢見了疼她愛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到飛到那沒有飢餓、沒有寒冷、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學生說,“安徒生透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四、課堂提問要有條理性

  要解決文章中的一個難點或一個重點問題,往往靠直接提問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時需要設計一組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如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作者為什麼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題?(2)同一首詩,媽媽為什麼說“精彩極了”,而爸爸卻說“糟糕透了”?(3 )假如父母都說“精彩極了”或“糟糕透了”,又會怎樣呢?(4 )從媽媽的鼓勵和爸爸的批評兩種不同的愛中,我們得到什麼啟發?這一組問題遵循了學生思維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實踐、由低階到高階的`認識過程。

  五、課堂提問要有選擇性

  有的老師喜歡不分主次,不管難易,處處設問,殊不知這滿堂問導致了課堂效率的低下。《荔枝》這篇課文主要表現了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來喚醒我們關愛父母的心。那麼在分析課文和文中重點句子時,應抓住這個中心設計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託著荔枝,像是託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對這句話,有的老師可能會這樣提問:句中寫的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她在幹什麼?用手摸著什麼?結果怎樣?這是一種既簡單又繁瑣的提問,浪費了許多時間,還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針對文章的重點,我提出了以下問題:句中有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不停”和“小心翼翼”以及“愛憐”在句中出現,體現出了什麼?說明了什麼?學生分析了母親連貫的三個表示動詞的詞和三個形容詞,明白了母親是多麼喜歡荔枝,然而就是這麼喜歡的東西,母親都“捨不得吃”,總把大的讓給兒子。

  此外,教師的提問還要做到明確具體,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分析、解決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可以說,沒有好的提問就不會有成功的教法,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應該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後,我們必須在備課時多下功夫,透過不斷實踐和總結經驗,使課堂提問真正起到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