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課堂討論最佳化課堂教學分析

課堂討論最佳化課堂教學分析

課堂討論最佳化課堂教學分析

  今年,教育部頒佈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同時,開始了教材實驗。為此,我們蕪湖市新蕪區一年級數學教研組制定了“合作學習中小組討論的方法、內容及策略的研究”這一實驗研究方案,並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將這一課題研究落到實處。通過幾個月的教學實踐和本人所教一年級兩個班的教學實況,下面就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談談我的體會。

  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創設良好探究氛圍

  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不能放任自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控制課堂氣氛的能力。在組建學習小組時,以前後兩座四人一組或同桌兩人為一組。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和同桌討論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適應的問題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學“加法”時,透過創設情境,請3個同學上臺來表演一段場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與你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最後,再全班交流。讓學生感知:1名同學與2名同學走到一起,把1只紅紙鶴與2只藍紙鶴放到一塊兒,就是合起來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學“長短”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物品有長有短的?”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學生就說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有的說“我是看出來的”,有的說“把它們橫著平放在桌子上一頭對齊比另一端的”,有的說“我的把它們豎著戳在手心上來比的”,還有的說“把它們的兩頭都不對齊也能比較出來 ”。由於學生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各種不同的結論,但是這些結論都是有道理的,我都給予了肯定。

  在三種討論方式中,以小組討論的參與率和有效性較高,也就是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的綜合編組,在教學中我採用最多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二、挖掘教材,開展探討活動

  數學教材是專家編的供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時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要認真鑽研和熟悉教材,把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點挖掘出來,組織探討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比如教科書第24頁計算4+1=?。我在教學的時候,就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演算法,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演算法。有的學生說我是撥手指1、2、3、4、5數的;有的說我是從4開始,再往下數一個數(4、5);還有的學生是利用數的組成的知識得出4+1=5。我肯定學生的3種不同思考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討論:這幾種演算法中,你認為哪些比較簡便,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利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又如,在教學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時,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個學生把自己的鉛筆全部拿出來,然後讓互相交流、討論,看看可以怎麼分類,有的學生是按鉛筆的顏色來分的,有的是按鉛筆有無橡皮頭來分的,有的是按鉛筆有沒有削過來分的,還有的是按照鉛筆的長短來分的。教師肯定學生的這些分類方法是對的,並引導學生得出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能進行不同的分類。

  經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三、故意示錯,開展探討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容易出現錯誤處,故意弄出錯誤,引導學生去探究,讓學生來糾正。這對保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很有好處。如教學教材第31頁的思考題時,得出:右邊小猴的桃子比左邊小猴的桃子多,有的同學看了書以後馬上反對,教師則“堅持錯誤”,要求學生拿出事實依據來,學生興趣很高,透過小組討論,跟老師據理力爭,教師終於“認輸”並得出結論“不能確定右邊小猴桃的個數肯定比左邊小猴多”,還向學生“道謝”。學生透過討論,經過跟老師的智力進行一番“搏鬥”,最後戰勝老師,“奪取”知識。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四、丟擲課題,開展探討活動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生產實際。因此,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佈置一些實踐性的題目,指導學生參加探究活動,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教學前,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調查某些專案;教學時,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等,對於學生的創造素質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如教學“生活中的數”時,課前就佈置學生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見過數,上課時學生就彙報出各種結果,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中充滿著數,數就在我們身邊。又如,我在教學“數學樂園”時,設計了一個運彈子的活動,先是在組內進行比賽,然後以組為單位派代表比賽,看誰在單位時間內運的多,運來一個彈子記錄員就往黑板上貼一個圓片,最後根據圓的個數的多少確定誰運的多。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感覺課堂討論的參與率不高。根據課堂上的觀察,發現集體討論的參與率比小組討論的參與率低,大部分學生只是處在觀眾地位,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等待尖子生回答,沒有進入到討論的氣氛之中。在四人一小組的討論中,一般只是50%的小組討論比較熱烈,而討論熱烈的小組中也只有60%的學生能比較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討論不熱烈的小組參與率比較低,往往處在冷場的情況。小組討論時,有時小組會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有班幹部或尖子生的小組中,班幹部和尖子生只顧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沒有組織小組全體參與討論的責任感或意識,使討論的參與率降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甚至部分小組在討論時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而產生爭執。你說等於1,我說等於2,偏偏不說“等於1”或“等於2”的理由,成“頂牛”之勢,失去資訊交流和思維碰撞。

  針對數學課堂討論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來關注並積極加以改進,在教學實踐中大膽運用,就一定能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堂討論最佳化課堂教學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