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古詩的教學實錄

古詩的教學實錄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

  一、聯絡生活,匯入新課

  師: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非常高興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中秋節到了,你想到了哪些事情?

  生1:月餅。

  師:好吃嗎?

  生1:好吃。

  生2:圓圓的月亮。

  師:說得好,“圓圓的月亮”。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

  生3:全家人在一起團聚。

  師:對呀,中秋節是一個舉家團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明月,多麼幸福溫馨的時刻呀!

  師:可是,總有一些身處異鄉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邊,不能與親人團聚。千百年來,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寫下了許許多多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兩首。齊讀課題。

  【評:“生活即教育。”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與生活聯絡最緊密的學科。離開了生活世界,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世界走進文字,即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又喚起了學生地情感世界和經驗世界,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拿起書,翻到35頁,注意聽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難讀難懂的地方,可以檢視註釋,也可以問老師。放開聲音,讀吧!

  (師板書課題,夜書所見、葉紹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師: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你們琅琅的讀書聲,再讀一遍。

  師:請位同學來讀一下,願意讀哪首就讀哪首?

  齊讀。

  【評:初讀古詩,教師把讀書的要求交待得清楚明白,並滲透了讀書方法,如檢視註釋、請教老師等。同時教師注意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鼓勵學生“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你們琅琅的讀書聲”,學生讀得紮實投入,興味盎然。既有指名讀,又有齊讀。這個環節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三、精讀《夜書所見》

  1、釋題。

  師:有人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詩也不例外。讀懂了題目,能更好地理解內容。先來看第一首詩,你來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師:讀懂了哪個字?

  生1:讀懂了夜,是夜晚的意思。(板書:夜)

  生2:書,在這裡是寫的意思。

  師:說得好。這裡的書,不是指我們讀的書,而是寫的意思。還讀懂了哪個詞?

  生3:見,是看到的意思。

  師:那麼,夜書所見,作者寫下的是什麼?

  生:夜晚看到的景象。

  【評:古詩題目簡潔凝鍊,破題方能入詩境。執教者深諳此理,從釋題入手找到了極佳的切入點。這一環節的教學,一是解決了關鍵字的意思,如“書”;二是對於把握古詩內容起到了統領作用,三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可謂一舉三得。】

  2、初入詩境。

  師:再讀古詩,邊讀邊想,看看詩中都寫到了哪些景象,可以用筆把有關的詞語劃下來?(生默讀。)讀好了嗎,詩中都寫到了什麼?

  (生談到了秋風、梧葉、江水、月亮、兒童、促織、籬笆、燈火等。教師相機深化:蕭蕭的秋風、飄零的梧葉、無言的江水、飄零的月光、可愛的孩子、稀疏的籬笆、不眠的燈火。)

  (學生在談到從註釋知道是兒童捉蛐蛐的時候,教師點明,很會讀書,遇到不懂的詞語檢視註釋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學生談到從插圖中知道月亮的時候,教師表揚,他多麼善於學習呀,圖文結合是很好的讀書方式。)

  師:詩中寫到的這些景象,都是江邊的景象呀!(板書:江邊)

  【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引領學生再讀古詩,到詩文中去發現景象,對於學生來說,是一項具有探究意義的活動。教師不失時機的對有關意象進行了重複強調,對於加深學生印象,理解詩境,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時,教師結合學生的發現進行了讀書方式方法的滲透,如檢視註釋、圖文結合等,處理好了“魚”與“漁”的關係。】

  3、由“客”入手,體會孤獨。

  師:是誰站在這江邊,看到到這樣的景象?

  生:詩人、作者、葉紹翁。

  師:我們來看螢幕(屏顯前兩句詩),讀一讀,找一找,詩人對應的是詩中的哪個字?

  生:客。(生的看法由“秋”、“動客情”逐步接近。)

  師:明明是詩人自己,為什麼不用我,偏偏用客?換成我,也很通順嘛!咱們一起來看。(屏顯客的意思。)在字典中,客有這樣幾種解釋,齊讀。在這裡,客應當怎樣理解?

  生:漂泊在外的人。

  師:同學們,可不要小看這一個客字呀,它巧妙地點明瞭詩人的身份與處境——他漂泊在外,他身處異鄉,他舉目無親,他感到了什麼?

  生:孤獨。

  師:你讀到了作者的心裡。就請你帶著這份孤獨,讀一讀這兩句詩吧?詩人漂泊在外,他多麼地孤獨,再找位同學讀。

  師:客字讀得很有味道,我能感受到你再強調作者的處境,他是漂泊在外的人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起來體會這份難言的孤獨吧!

  【評:語文教學,包括古詩教學,要抓好生髮感受的著力點。一個“客”字,道破了詩人的身份與處境,對於體會詩人的孤獨和鄉思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妙用。】

  4、情境渲染、引導想象,深化理解。

  師:(屏顯課件)迎著蕭蕭的秋風,看著飄零的落葉,詩人舉目無親,滿目蕭然。你想啊,此時此刻,他最思念的會是哪裡?

  生:故鄉、家鄉。

  師:故鄉是他生命的原點,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是曾經給他帶來無限快樂的地方。想起故鄉,他會想起誰?

  生1:父母。

  師:可能他的父母已經是白髮蒼蒼、風燭殘年了。有生之年,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

  生:見一見自己的兒子。

  師:可是,詩人卻不能回家,不能陪伴在老人身邊,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詩人的內心總是感到萬分愧疚呀!齊讀,讀出這份愧疚。

  師:還會想起誰?

  生2:妻子。

  師:他的妻子,他的含辛茹苦的妻子。詩人漂泊在外,不能回家。是他的妻子用她的雙肩,用她的稚嫩的雙肩挑起了全家的重擔呀!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詩人總會感到深深的自責。帶著這份自責齊讀這兩句詩。

  師:還能想起誰?

  生3:孩子。

  師:詩人離開家鄉的時候,可能孩子還不會喊爸爸,一晃幾年過去了,他長高了嗎,長大了嗎?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他的內心總會充滿長長的牽掛。再讀。

  【評:這個環節,融情境、想象、感受、表達為一體,透過層層渲染,反覆咀嚼,學生逐步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處異鄉、舉目無親的孤獨與淒涼,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動情。】

  5、想象對比,體會鄉愁。

  師:這個夜晚,詩人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家鄉,想親人。他是多麼渴望回到家鄉啊!可是他能回去嗎?

  生:不能。

  師:他只能孤零零地佇立在江邊,默默承受著這份難耐的孤獨。這時候,他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看螢幕,讀一讀,想一想。(屏顯後兩句詩,教師補充板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生1:兒童挑促織。

  師:孩子們無憂無慮,玩得多開心呀!

  生2:籬笆下的燈火。

  師:燈火能驅走黑暗,卻驅散不了眼前的孤獨呀!讓我們再一次展開想象,走近詩人,感受那份無言的鄉愁和無盡的鄉思吧!

  師:深秋的夜晚,詩人舉目無親、滿目淒涼,想起家鄉,無限孤獨,陪伴他的是這群孩子和這盞孤燈。讀。(齊讀)

  師:秋夜沉沉,那群挑促織的孩子,早已回家,詩人卻不能回家,想起家鄉,輾轉翻車,陪伴他的只有這盞孤燈。讀。(齊讀)

  >師:秋夜將曉,孩子們還沉浸在甜蜜的夢想,想起家鄉,他徹夜不眠,陪伴他的依然是這盞孤燈。讀。(齊讀)

  【評:孤獨的詩人、可愛的孩子、不眠的燈火,組成了一幅悽美傷感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藉助想象,走進詩境。在對比反襯之中,觸控詩人心中最敏感的那份難言的鄉愁,透過反覆誦讀,達到了與詩人精神世界的共鳴。】

  6、迴歸整體,吟唱昇華。

  師:讓我們帶著同樣的感受,齊讀整首詩,讀出這份令人徹夜不眠的鄉愁。(齊讀)

  師:古人說,詩言志。詩可以讀,向剛才那樣反覆地讀。還可以唱,你聽。(師配樂唱)

  師:我們一起來唱。

  【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在《世上只有媽媽》的熟悉而又略帶傷感的思緒中,孩子們用那稚嫩的歌聲演繹著蒼涼的鄉愁,打動了每個聽者的心。】

  四、略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結合註釋,自學古詩。

  師:詩人最難以割捨的就是這份濃濃的鄉愁呀!讓我們帶著同樣的感受,走近王維。

  師:王維,唐代詩人,山西太原人,太原在華山以東。題目中的山東指的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15歲那年,詩人離開太原,隻身一人來到長安,一呆就是5年。重陽節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

  生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學這首詩,結合註釋,邊讀邊想,你能讀出什麼,感受到什麼,體會到什麼?(學生自學)

  師:讀懂了嗎?感受到了什麼?

  生:孤獨。

  師:體會到了什麼?

  生:思念家鄉。

  師:是啊,詩人寫下的這首七言詩,就是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思鄉和感受的。

  【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較之於《夜書所見》,更加直白易懂。在精讀了第一首詩之後,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積累了情感,在理解體會詩境詩情顯得比較得心應手。】

  2、比較閱讀,加深理解。

  師:這裡還有一首詩(異鄉為異客,佳節倍思親。兄弟登高處,茱萸少一人。),一起來看,怎麼了?

  (學生有些詫異)。

  師:漏字了,變成五言了。一起來讀讀這首五言詩。

  師:同學們,這首五言詩讀起來很通順,也很簡練。那,王維為什麼要寫成七言呢?前面多了這幾個字,你能從中體會到什麼呢?我們來比較,師生接讀。

  師:你發現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

  生1:體會到他很孤獨。

  師:獨自當頭,獨身一人,多麼孤獨呀!

  生2:每當遇到佳節的時候,就思念親人。

  師:對呀,詩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家鄉,就是親人呀!

  生3:詩人離家非常遠。

  師:是啊,家鄉在遙遠的華山以東呀!

  生4:家鄉的親人插了很多的茱萸。

  師:那麼多的茱萸,單單少了我一人。

  師:同學們,古人說,一字千金。不要小看這幾個字呀!多了這8個字,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詩人那份難言的孤獨,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帶著我們感受,一起讀。

  【評:教師“匠心獨運”,採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在“五言”與“七言”的對比中,不僅加深了學生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滲透了漢語言凝練傳神的妙處。】

  3、識字寫字。

  師:這裡有幾個生字,我們來看(逢、遙、遍)。一起讀出他們的名字,觀察一下,有什麼特點?

  生:半包圍結構,走之兒。

  師:寫這樣的字,應該注意什麼?

  生:先寫裡面的,再寫外面的。

  師:一起來寫“逢”。裡面的折文要寫得扁,“豐”要等距。平捺要寫出一波三折的味道。請同學們拿起筆,認認真真地寫一寫這幾個字。

  【評:識字寫字教學體現了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歸類識字和學生主體識字相結合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教師的指導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五、總結拓展,深化主題。

  師:這節課,我們精讀了第一首詩,略讀了第二首詩。一起來看板書,不論是葉紹翁,還是王維。不論是在清冷的秋夜,還是在團圓的佳節。不論是在寂寥的江邊,還是在繁華的京城,詩人念念不忘的都是故鄉,都是親人。濃濃的鄉愁成了詩人心底最難以割捨的情節。

  師:讓我們再次和著這熟悉的旋律,吟唱這兩首詩吧!

  師:古往今來,抒發思鄉之情的詩篇,浩如煙海。除了葉紹翁、王維,還有很多。給大家推薦兩首詩,李白的《靜夜思》(齊讀),第二首是現代詩,余光中的《鄉愁》。課後,請同學們繼續蒐集以思鄉為主題的,細細地去讀,去想,去品味。下節課交流。

  【評:教師的總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在比較反思中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對情感的體驗和認同。再次吟唱進一步昇華了感受,宣洩了情感。課後拓展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形式主義的流弊。】

【古詩的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