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淺談數學閱讀教學研究

淺談數學閱讀教學研究

淺談數學閱讀教學研究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一談及閱讀,人們聯想的往往是語文閱讀,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學化”,僅具語文閱讀能力的社會人已明顯地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們看不懂某些產品使用說明書,看不懂股市走勢圖,等等。由此可見,加強數學閱讀教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數學閱讀先抒已見,以求教於大方。

  一、以“疑”導讀

  以“疑”導讀就是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數學課本上的概念、規律等語言簡練、敘述嚴謹,對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不易理解。指導閱讀時,設疑要有層次性和啟發性,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要主動,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養成愛問、好問、會問的好習慣。例如 “什麼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強調的是“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粗讀第一遍時我先設疑:這段話中哪幾句話比較重要?怎麼理解?學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這句話要重點理解。再細讀第二遍,讓學生在再讀再想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有學生質疑:為什麼書上要講是“一個最簡分數”?我讓學生換個角度再問:換成是“一個分數”結論還成立嗎?然後抓住時機讓學生就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最後精讀第三遍,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舉3個典型的例子,學生舉出了:,,。透過以“疑”導讀,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二、以“動”帶讀

  以“動”帶讀就是邊讀邊讓學生做一做、畫一面、寫一寫。在各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以“動”帶讀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級可以把題目轉化成簡單的.圖形或數字。在中高年級要讓學生學會邊看題邊畫線段圖、幾何圖或簡單列出條件、問題以幫助解題。例如“畫平行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看一遍書上的畫圖的步驟,以求學生對平行線的畫法能初步感知。再讓學生按書上的步驟,邊看邊依葫蘆畫瓢,試畫一組平行線,比一比自己畫的和書上畫的有什麼不同,對在試畫時出現的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大家解決。最後教師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也學會了如何看書學畫法。

  三、以“議”促讀

  以“議”促讀就是讀讀議議,讓學生在相互交流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相互協作以解決問題,提高認識,積極創新的一種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讀讀議議,對知識的內容、形式和形成過程,從多個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角度開展思考、討論,可以內化知識、深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教學時學生透過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規律後,再讓學生仔細看看書,交流一下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和看法。有的學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嗎?抓住這個思維靈感的閃現,我馬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研究,結果大家發現:不僅三個、四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能適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幾個數的差同一個數相乘也適合。後來還有學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發明一個“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讀

  以“比”引讀就是透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絡、差別,來掌握課本知識,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可以在知識形成的初始階段,把知識進行有層次的、系統的區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間、規律之間、計算方法之間的相互交叉、泛化、濫用,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絡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後靈活應用和創新打下紮實的基礎。例如“分數與除法”例題: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受分數意義的影響,很多學生不理解為什麼每個孩子分得是塊而不是塊。於是我讓學生比一比“每個孩子分得3塊餅的幾分之幾?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這兩個問題有什麼不同,它們分別求的是什麼?它們在意義和敘述上有什麼區別?透過比較,學生對“分數和除法”的意義、區別、聯絡就進一步理解了,以後如果再遇到這類題,學生就能正確區分,靈活運用。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學會認真看書、用心思考,養成講講議議、動手動筆、仔細觀察、用心體會的好習慣,真正學會讀“數學書”。

【淺談數學閱讀教學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