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總結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總結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總結範文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說起春節,有這麼一個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除夕夜,顧名思義。“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除夕夜,則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在這個除舊部新、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中,人們的講究特別多:首先,貼春聯、門神、福字。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鬱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鬱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於神荼、鬱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於唐玄宗夢見鍾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鍾馗畫在門上。而福字倒著貼意思是"福到了"。然後,大家歡聚一堂,一起吃餃子或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餃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儲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

  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裡。古人說的好:“爆竹聲中一歲除”,詩中的爆竹,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鐘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那麼爆竹怎樣來的呢?這就是一本書中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裡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裡裝上火藥,點燃火藥,發生爆響。

  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在這個晚上,人們徹夜不眠,守候著新一年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相信這特殊、而別有意義的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歲月還會流傳下去。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