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吉祥紋樣

中國傳統文化吉祥紋樣

中國傳統文化吉祥紋樣

  紋樣自產生以來有著極其漫長的成長曆程和歷史淵源,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是人類用視覺識別的方式表達自身思想和文化的語彙,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結晶。吉祥紋樣作為紋樣的重要種類之一,其內涵豐富,外延廣泛,是一種延續上千年的特殊文化現象。

  一、從吉祥紋樣的起源看宗教信仰在題材中的表現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表現在紋樣裝飾上往往具有宗教意義中國古代的吉祥紋樣也不例外。

  原始社會出現的彩陶文化,多伴有“吉祥”情結,其中很多的圖示影象具備明顯的吉祥性特徵,其中多種紋飾諸如蛙紋、人紋、魚紋等的出現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抒發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期待,以及對於未來希望的寄託與嚮往。當時的人們深信,被雕琢或刻繪的器物便有了神性,可以表達敬意、寄託希望,無論其初衷是出於巫術、圖騰、祭祀還是占卜,就本質而言它們都蘊含著吉祥寓意,也代表當時人們獨有的宗教及信仰方式,這也許就是原始人最初寄託吉祥觀念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傳統哲學觀點在吉祥紋樣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被普遍的認為是陰陽五行學說,它們之間相生相剋、對立轉化,為傳統吉祥紋樣中的黑與白、藏與露、動與靜、虛與實、疏與密等構成方式打下了堅實的哲學基礎,也正是源於五行學說,古人認為紅、黃、藍、黑、白才是吉利瑞祥的“正色”。

  此外,中國的文化構架於儒、佛、道三種思想,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謂至深至廣,儒家講究禮制,而佛教講求因果,道教則強調或推崇長生不老精神,這些思想對於中國民眾的影響,直接影響到了吉祥紋樣的內容和設計,在潛移默化中將其思想精髓融入到了各類紋樣之中,並運用各類不同的藝術形式得以呈現。

  例如,儒家文化講血親宗法的禮制制度,並常用一些動物來寓意其含義,鳳凰象徵君臣、白鶴象徵兄弟、白頭表示夫妻,鴛鴦和燕子各表示夫妻和朋友等等;又如,十二章紋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其禮服上刺繡的紋樣,其符號寓意象徵各種宗教神物,並具有明顯的吉祥寓意;另外,中國傳統思想中對於子嗣的傳承是相當重視的,所以,諸如“麒麟送子”、“觀音送子”、“百子圖”、“連(蓮)生貴子”等等題材被用作日常用品之上。可見,“‘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凡事必求吉祥如意,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惟一內容,這是淡化其宗教神秘性而將生命保障的形式世俗化、表象化的結果”。

  三、人文情懷和風土人情在吉祥紋樣裝飾中的.表現

  中國古代吉祥紋樣的形成是民眾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經過多方的體察和感悟後逐步總結並昇華後形成的,很多紋樣的主題思想直接來源於民眾的生活、生產,反映民眾的心理狀態和民俗活動,正是由於這種吉祥紋樣直接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並被賦予願望與理想的加工,才使得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被人們廣泛的喜愛與應用。依據吉祥紋樣的應用載體,它被廣泛的應用於建築、石刻、磚雕、傢俱、印染、織繡、瓷器、陶器、漆器等上,人們處處都可以看到並得以接觸。

  題材方面,有的利用對動物和植物自然屬性的藉助,託物言志或者附會寓意,比如,鴛鴦常出雙入對,被看做具有貞潔的愛情,所以,許多物品被賦予“鴛鴦戲水”圖,來寓意愛情的忠貞和幸福的夫妻生活;再如,“歲寒三友”中青松不屈的個性、翠竹謙虛的品格、臘梅不畏嚴寒的精神都被用作吉祥紋樣的創作。另外,漢字的同音異意的特性使吉祥紋樣在創作上增添了廣闊的空間,憑藉人們豐富聯想,吉祥紋樣常用諧音來表達某種吉祥寓意,比如“連(蓮)生貴子”、“馬上封(蜂)侯(猴)”、“五福(蝠)同壽”等等,都是用一些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動物、植物將其所要傳達的吉祥寓意婉轉的傳遞出去,這些形式通俗易懂,藝術形式也不復雜,是最具備群眾基礎的大眾文化。

  四、中國古代吉祥紋樣中的審美意味

  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是伴隨生產力的進步和人們長期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發展來的,雖然受到自然環境、地域、風俗以及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總會與這一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道德倫理觀念等相一致,中國古代文明延續幾千年,一些審美意識已經根深蒂固,雖然各自有其特徵個性,也會程多樣化發展,但從宏觀上來看,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還是受穩固觀念的影響而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吉祥紋樣的創作及繪製,不僅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在形式上也多種多樣,但其結構構成多是遵循形式美的方式方法,如:均衡、對稱、虛實、疏密、韻律、調和、重複、借用等等形式,另外,在各種媒介中的材質選擇、形象造型及其製造工藝上面也相當講究。

  歲月如梭,吉祥紋樣的生命力千百年來長盛不衰,歷經年代的粹煉和交替,中國人對於“吉祥”的追求始終沒變,而“吉祥紋樣”,也將是中國裝飾紋樣創作中的永恆主題。

  參考文獻:

  [1]郭廉夫.中國紋樣辭典[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117

  [2]杭間,何潔,靳埭強.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245-246

【中國傳統文化吉祥紋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