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故鄉》課文教學設計

《故鄉》課文教學設計

《故鄉》課文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是人教版初四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是繼第二冊《社戲》後的第二篇魯迅小說,本課教材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來看,應教會學生體會透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中,本課教材應完成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本教材和在本單元中魯迅的另一篇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所反映出來的共同的反封建的主題,以及理解和掌握它和本單元中另一篇講讀課文《有的人》所採用的相同的對比寫作手法。針對以上分析,設計了本節課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①瞭解辛亥革命後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魯迅先生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②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③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本課教材第二部分"我"回憶少年閏土的幾段(第12~30段),與閏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是重點,而重逢一節以及楊二嫂來訪的第39~52段也是重點。

  ②第二部分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第86~88段)是難點。

  二、教法分析

  根據本課教材篇幅長,難度大的特點指導學生預習。根據小說特點(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找出小說中描寫的主要人物,簡要複述故事情節,體會對故鄉前後環境的描寫有什麼不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學會自己去讀小說。

  處理好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小說中的難點,並非重點,側重教師簡要講述,帶過即可,小說中的重點不難理解,側重引導學生思考,以學生分析為主,小說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部分,教師應把講述與啟發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深入領會。

  三、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透過這種變化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透過人物性格的歸納,培養學生篩選重要資訊、歸納思維的能力。透過讓學生在故鄉畫面上畫上合適的人物,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透過這種研討式的學習方法,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學生也才會逐步感悟到文學藝術的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才能適應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故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是什麼樣的故鄉呢?(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零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涼,一年後便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素材寫了這篇題為《故鄉》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前一篇小說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識,同時為學習本課做背景知識的鋪墊。)

  2.出示目標

  (出示寫有三個教學目標的投影片)

  3.整體感知課文

  根據課前預習,檢查完成以下幾項任務的情況。

  ①會按照小說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結構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②能找出三個情節中描寫的主要人物。

  明確:閏土、楊二嫂。

  (設計意圖:掃清語言障礙,把握全文脈絡線索和基本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初步瞭解作者的意圖。)

  4.對教材深入分析

  問題一:

  這兩個人物20年前和20年後在外貌、動作、神態,以及對我的態度幾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要求在書上畫出來。

  重點閱讀第二部分。

  20年前的閏土:12~15、18、23~26、30自然段。

  20年後的閏土:59、60、62、64、66、71、72自然段。

  20年前、後的楊二嫂:38~51自然段。教師出示投影片,進行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討論並歸納人物性格: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勤勞、勇敢的小英雄。

  中年閏土:迷信麻木、毫不覺悟的木偶人。

  20年前的楊二嫂:豆腐西施。

  20年後的楊二嫂:刁潑自私。

  問題二:

  能用課文中兩個字的詞語來概括一下兩個人的性格嗎?

  明確:麻木、恣睢。

  問題三:

  20年前的故鄉和20年後的故鄉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的主要詞語。

  20年前的故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

  20年後的故鄉:蕭索、陰晦。

  問題四: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故鄉蕭索、破敗,故鄉人麻木、恣睢呢?引導學生讀74自然段。

  明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苦得他像木偶人。

  組織學生討論並總結:

  閏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後,辛亥革命沒有能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各派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援下各踞一方,連年混戰,就是文章說的兵匪官紳。戰爭給農村帶來了災荒和欠收,再加封建地主階級的苛稅,怎麼能不使中國農民陷入苦難的深淵呢?

  (設計意圖:透過對人物、環境的比較閱讀和根源歸納,完成了兩個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比較閱讀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對故鄉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他有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主要體現在最後三個自然段上。閱讀後解決兩個難點。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義。

  明確是我們未經生活過的,不同於"我"、閏土、楊二嫂的生活。實質上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消除封建剝削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的生活。

  第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明確:這句話比喻確切、含義深刻。它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新生活要從鬥爭中

【《故鄉》課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