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讀《論語》心得體會

讀《論語》心得體會

讀《論語》心得體會

  在中學學過《論語》的幾個篇章,在高中學過,大學沒學過,日常生活中也知道《論語》雖短,但博大精深。這個學期認真詳細學習了《論語》後才感覺到以前學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皮毛而已。當然,透過學習研讀,也感覺到《論語》的精神,真的需要我們用很長的時間,甚至於一生去解讀。

  讀過《論語》後,我個人最大感受的還是《論語》中關於誠信的重視及其論述,《論語》共20篇,有13篇出現“信”字。其中,《學而》6次,《子張》5次,《公冶長》、《顏淵》各4次,《泰伯》、《憲問》、《衛靈公》、《陽貨》各3次,《述而》、《子路》各2次,《為政》、《子罕》、《堯日》各1次。可見《論語》中“信”字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

  《論語》共出現“信”字38次,屬“子曰”的“信”字25次,其含義極少虛詞的成分,主要是誠信、信譽、信用、信實、信賴、信任、相信、忠信的意思。子曰:“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語〃弟子行》)信,是德行厚積而成的。信者,必是誠的典範,是誠的歸宿。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體系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里,誠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子曰:“人而無

  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聖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誠信的重要性,人沒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道理應該是相同的。如何做到“誠信” ,“誠信社會”從哪做起?尤其是面對今日生活中的一些不誠信現象,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在現代社會,誠信的缺失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誠信的呼喚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透過學習《論語》,感悟論語,主要有以下感想和知識所得。

  首先,我學到:誠信為一切道德之基石。

  中國是一個誠信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誠實信用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則規範和品質。孟子認為,客觀真實是自然的法則,努力使自己做到客觀真實是做人的法則。沒有極端真誠而不能感動別人的事情,也沒有虛偽欺詐而能感動別人的事情。《中庸》對誠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論述,建立了一個以誠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提出了“君子誠之為貴”的命題,認為有誠方有德,無誠則無德。一切道德行為莫不以誠為本,離開了誠,所謂道德就淪為空偽。北宋初年的周敦頤不僅把誠作為萬物的本體,與天等同起來,認為萬物從天那裡獲得“誠之源”,而且賦予作為天道的誠以道德意義,賦予作為人道的誠以宇宙本體的意義,為儒家倫理提供了一個本體論或形上學的基礎。他從“乾元”是“誠之源”出發,匯出“誠”是人所受於天的本然之性,進而推出“誠”是一切道德的本原。這樣,背離了“誠”,不僅意味著違背了人性,而且意

  味著悖逆了天道。“誠”不僅是構成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本,而且也是孝悌忠順等“百行之源”。“五常百行”假若離開了“誠”,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堅持“誠”,才能使各種道德相應地發揮作用,實現社會關係和諧與天下太平。可見,在我們的先哲看來,誠不僅是德、善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一項重要保證。

  “信”與“誠”是相聯的。孔子貴信,把說話算數、言而有信看作人們立身行世的基點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把信當作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並主張人生以信為貴,認為人際關係缺少了信任勢必導致其緊張和衝突,結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狀態。如果人人都能講求誠信,則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敬業樂業的職業道德,使社會穩定而有秩序,而且還可以使人內心世界充實,擁有最健康的心態和精神生活,獲得人生的幸福。

  從當今時代和社會需要來說,我認為誠信也是一種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質和規範,集聚了美德倫理和規範倫理的精華,是一切道德所賴以維繫的基石。無論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弘揚還是集體主義原則的信守與遵循,無論是愛國主義人道主義規範的落實還是公平正義原則的貫徹,都需要以誠實信用為基礎和前提,都應當以誠心誠意的道德精神作為內在的基質。捨棄了誠信的德性和規範,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弘揚就會流於形式,集體主義原則的信守就會演變為假公濟私,公平正義原則的貫徹也很難落到實處。綜觀今日世界,許多企業或組織的挫敗和個人的悲劇都是導因於誠信美德的缺乏。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企業或組織是註定要垮臺或自行倒閉的,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人

  也不可能獲得並擁有真正的成功。

  道德建設重在培養真誠的品德,遵奉信用的規範,只有真誠品德的挺立和形成才能夠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只有信用規範的形成和推廣才能真正建構良好的社會秩序。

  作為一個教師,我想跟大學生說幾句:當代大學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各種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就應當懂得人無誠信而不立,社會無誠信而人人自危,道德無誠信而勢必流於空偽的道理,從心靈深處樹立起萬善誠為先、眾德信為基的觀念,並以講求誠信為光榮、不講誠信為可恥,自覺地按誠通道德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將誠信的品質和精神貫徹到對其他道德原則規範的信守中去,為糾正和改變社會的假冒虛偽風氣做出自己的貢獻。當前,在大學中開展誠信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廣大學生明瞭誠信與道德的關係,透過誠信教育,使廣大學生懂得誠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繫的前提。

  其次、我學到:誠信為個人自我實現之要方。

  一個不誠的人怎麼會有身心統一的自我?只有講求誠信並不斷地修養誠信,才能夠形成統一健全的自我,才有可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並達到自我完善。誠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至誠不但能知性儘性,使人們很好地實現自身的進德修業,而且還能贊天地之化育並與天地參,得出了“至誠如神”的斷語。朱熹說:“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在朱熹看來,只有自我修養的人在動機和意念上誠心誠意,“使其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才能真正使自身的修養有所進步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實現和完善自我。如果在動機和意念上不能做到誠心誠意,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朱熹又說:“致知、誠意,是學者兩個關。致知乃夢與覺之關,誠意乃惡與善之關。透得致知之關

  則覺,不然則夢;透得誠意之關則善,不然則惡。……過此一關,方是人,不是賊。”朱熹雖然講兩個關,但他將誠意視為善與惡、人與賊的分水嶺,顯然在他心目中誠意比致知更為根本。這是因為,只有誠意修養才能真誠向善而成為人。

  在這一點上,中外的看法是一致。洛克在論教育時也特別談到不誠實是一種極壞的品質,“是許許多多惡德的根源”,一個人一旦沾染上了不誠實的習氣就等於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凡是想使自己有所成功、關心自己前途和聲名的人都是極為痛恨欺騙和謊言的,都是嚮往誠實信用的。因此一個愛自己的人應首先學會誠實,畢竟誠實是實現自我的重要路徑,捨棄了誠實就只會走向自我毀滅。 再次、我學到:誠信為和諧社會建設之要點。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誠信教育是和諧社會之靈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也提到了誠信建設的問題,因為誠信是我們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們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發展的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誠信觀念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道德觀念,誠信是需要教育並離不開教育的。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於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麼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於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讀《論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