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與反思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與反思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一:《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這是蘇教版小語第三冊語文教材中第3篇課文《英英學古詩》。課文記錄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透過對話讓學生學習《靜夜思》這首詩。這篇課文的特別之處就是既是一篇對話形式的課文,有時一篇文包詩。總的來說,這堂課上得很失敗。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文字鑽研不透,對《靜夜思》的詩意理解得淺顯化,思路也不清晰。沒有抓住詩題與詩意的聯絡,其實上兩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導學生體會秋夜的靜美,下兩句扣“思”,引導學生體會望月思之內容、思之愁悶。沒有抓住這一點來展開我的教學,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為了彌補這一個缺憾,我課後特地又去查了《靜夜思》的資料,果然有了新的發現,“窗前明月光”的“床”,我們一般把他理解為是詩人睡的床,然而對於這個“床”字,人們還存在這令一番解讀。有人認為這個“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為古代的窗戶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難照進屋子,即使是把窗戶開啟,月光也只能照進一小片,很難讓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從這一角度看來,把“床”解釋為井床似乎更加恰當,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邊,詩人走到屋外,看見這樣的情景,還以為是地上結了一層白霜。

  二、 準備不充分。對二年級學生已有的只是經驗不是很瞭解,而且一開始自己沒有進入狀態,因而當學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預設或者根本不著邊際時,我就亂了陣腳,,忽視了課堂是一種動態的

  生成,導致整個教學過程就很生硬。還有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就是連板書也遺忘了.

  三、 沒能很好地做到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把自己預設的答案強加給了孩子。整堂課我都以我的教案為中心,用我的視角和思想,把學生框死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課堂上與學生的對話,並沒有與學生達成一種愉悅的精神的交流,整個氣氛比較緊張,也許我的話中要透露給學生的資訊很明確,但學生始終沒有跟上我的步調。在後半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了,紀律出現了一些問題。我為了抓緊時間上課,也沒有好好的去管制。這一點後來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課後仔細想想,當時如果停下來,表揚一下表現好的同學,學生的注意力相對會集中很多。

  四、還有一個問題是我的課堂教學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沒有去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朗讀評價。我在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朗讀完了以後,我只會評價有感情沒有感情,經過了這堂課以後,我決定好好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發現老師在評價學生朗讀情況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評價這一個層面上,而是應該對學生有一種正面的強化,例如:老師聽了你的朗讀,彷彿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個朗讀高手,老師覺得你哪個詞讀得特別好等等,這樣老師不僅評價了學生的朗讀,還對學生好的方面進行了一種肯定。

  由這堂課看出,我在教學方面,還是非常稚嫩,教學機智、應變能力與課堂的調控能力明顯不足,自己需要不斷地錘鍊。儘管存

  在很多缺點,但我還是從這一節失敗的課裡學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我教給學生們的,同時也是我要做到的。

  篇二:《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2

  《英英學古詩》是典型的“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故事《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體會到〈靜夜思〉一詩中的思鄉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詩題中的三個字:靜、夜、思,透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靜夜”的情境中,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情感,思詩人之思,品詩中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鄉之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式來上。我先設計了一系列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同?這大概是什麼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於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瞭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篇三:英英學古詩反思

  《英英學古詩》是一篇“文包詩”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詩句的意思及作者。《靜夜思》這首詩絕大部分同學早就都能背誦,但卻並不真正理解詩的意思。對於對話這種形式也沒見過,更不會讀對話。因而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讓學生理解唐詩《靜夜思》的意思,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能讀出課文對話的特點。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範讀引路,以讀促悟,利用插圖,創設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錯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意到了教學的層次性,在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時,先進行範讀,讓孩子們體會出節奏,讀出節奏。接著利用插圖,創設情境,再進行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感情,韻味。這樣,孩子們易於接受,學得輕鬆。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對話特點時:先進行師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對話的特點,然後再指導讀自然、流利,要像平時說話一樣。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透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

  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物件,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物件,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在這節課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首先,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太過隨意。

  其次,自己範讀的次數有些多,應多給學生們機會。

  第三,對於古詩意思的理解處理的有些不到位,應該引導學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從這節課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組織課堂語言,爭取讓自己的課堂遺憾愈來愈少,亮點越來越多。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與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