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意味著春天結束,夏天開始。按照氣候學的說法,日平均氣溫超過22℃,就算進入夏季。

作為入夏的第一個節氣,自其產生以來,人們就對它非常重視。漢代時,立夏日這天,帝王會親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因為按照五行學說,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方位為南方,對應顏色是紅色。迎夏儀式上,君臣服飾及車旗等均為硃色,同時唱《朱明》歌,跳《雲翹》八佾舞,場面十分隆重。祭祀完畢,帝王派司徒前往各地敦促農民注意農時,抓緊耕作。後來,立夏的儀式變得更加繁瑣,但其意義仍是昭示農時,重視農事的表現。到了明清時期,立夏逐漸發展成一個民俗節日。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舉辦各種活動,如飲食上進行嘗新、吃雞蛋、喝酸梅湯、七家粥、七家茶等消夏、防疰夏,祈禱家人平安健康、鄰里和諧。

嘗新也叫嚐鮮,因為炎熱的夏天和農忙的季節即將來臨,不少農作物、瓜果即將成熟,魚類也正處在成長期。立夏嘗新有告別昨天的意義。因為地域不同,各地嘗新的品類也不同。江蘇常州一帶流行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之分,地三鮮即莧菜、蠶豆、大麥穗(或蒜苗、竹筍),水中三鮮為海螄、刀魚、白蝦,樹三鮮則為櫻桃、梅子、香椿頭(或楊梅、枇杷)。江蘇常熟一帶嘗新更講究,要“九葷十三素”的排場。所謂九葷,即鰣魚、鱭魚、鹹蛋、海獅、煨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和鯧鯿;十三素是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櫻桃、梅子、麥蠶、竹筍、蠶豆、茅針、豌豆等。

立夏吃雞蛋,也叫吃立夏蛋。家家戶戶要煮上一鍋雞蛋,手巧的母親以綵線織成放置雞蛋的絲袋,把染色的雞蛋放入其中,掛在孩子胸前,據說可以消除瘟疫。有的地區也採用鴨蛋,鵝蛋等。正因如此,立夏這天會見孩子們胸前掛著雞蛋,到處約伴碰蛋的熱鬧情形。因“蛋”、“袋”、與“代”諧音,此舉也寄託著父母的傳延子孫的希望兒孫健康長壽、“代代相傳”。

酸梅湯,是農家以泡發好的烏梅作原料,加入冰糖、蜂蜜、桂花等熬製的湯。立夏以後天氣逐漸變熱,為了應對夏天的炎熱,人們以烏梅做湯,做好後,將湯盛在大瓷缸裡,待涼下來後,作消暑佳品。舊時鄉間,時常見到以銅月牙作幌子的商販,手裡敲著冰盞,走街串巷賣烏梅湯的情形。

“七家粥”,是指立夏日百姓鄰里之間相互贈送豆、米等,用黃糖相和而熬製的粥。據說吃了這種粥,鄰里之間會更加和睦。

“七家茶”,是用從七戶人家中討要的陳年茶葉泡製的茶葉。立夏這天,人們到四鄰八舍乞討一些隔年放置的陳茶葉,一般以七戶為宜,然後將討來的'茶葉合在一起,給孩子們喝,預防疰夏。因為雞蛋吃多了,容易發膩,所以有的人家將雞蛋放入“七家茶”中煮,便出現了“茶葉蛋”。後來,商販們在農家蒸煮“茶葉蛋”的茶水中放入茴香、陳皮等香料,使“茶葉蛋”的香味更加濃郁,這便是今天“茶葉蛋”的原型。

當然,立夏的飲食活動還有很多,地域不同,品類也存在差異,如“立夏羹”、烏米飯、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等。

除各種飲食活動以外,立夏節還流行“稱人”的習俗。它源於人們對夏天炎熱的畏懼,據說這天稱過體重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人也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疾病纏身。舊時,每到立夏,家家戶戶都要用秤稱人,小孩一般放在籮筐裡稱,大人及大孩子則手握秤鉤稱。稱小孩體重時,會悄悄在籮筐裡放塊石頭,一是增加些重量,二是取長壽之意。稱人時秤砣移動有講究,只能往外捋,意思是隻能增重,忌諱從外往裡捋,不能減重。報重量時,逢“九”報“十”,以圖吉利。稱完後,每個人要牢記自己的重量,等到下一年夏天再作對比。另一種稱人的方式則在室內進行,將秤懸掛在屋樑上,人們互稱重量,這種情況多是婦女們使用。關於立夏稱人的說法來源於三國時期。蜀將趙子龍自長坂坡救出阿斗之後,劉備將阿斗交由孫夫人撫養,此時正是立夏。孫夫人怕阿斗養得不好,被別人說嫌話,便想了個辦法,當著子龍的面將阿斗稱了稱,到次年此時再稱,根據體重的增減就容易得知孩子養的好不好了。後來民間借鑑此法,並相沿成俗,在立夏這天稱孩子,以加強對孩子的養護。

立夏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1.立夏節有什麼習俗

2.立夏節的習俗

3.立夏節有哪些習俗

4.立夏節習俗的由來

5.立夏節的由來及習俗

6.立夏節有什麼風俗

7.關於立夏的習俗

8.浙江立夏習俗

9.立夏節氣習俗

10.立夏習俗的由來


【立夏節的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