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節日> 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

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

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

  新春來臨,當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時,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傳統節日文化論壇最近在北京舉行,專家們座談研討傳統節日文化。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說,傳統節日文化的一些主要東西比如對自然和宇宙規律的尊重,非常重要,中華民族敬畏自然天地,這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現在西方也在探討人到底怎樣的存在才合理。對於人自身來說,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重親情、講倫理,崇尚家庭和睦、鄰里友善、社會和諧,人自身要有一種和諧,並且是天人合一的和諧。這些觀念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非常重要,在現代社會,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傳統,這對加強我們新的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研究員強調要保護非遺本真,防止異化傾向。劉魁立說,他過節時對壓歲錢、逛廟會、手機簡訊、春節聯歡晚會等思考很深,這些事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變成為異己的力量,反過來對人進行控制、進行奴役。壓歲錢現在已失掉原來的祈福去災本意,不斷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對孩子來說,可能在精神上造成價值觀的扭曲,對全社會來說也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劉魁立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我們都自得其樂,都享受了它給我們的恩惠,但是想想,是不是我們也被綁架了呢?人們在手機簡訊的群發時可以同時發給許多人,但給每一個人的情感平均有多少?而且,好些年後不會僅僅是簡訊,還會發影片,直接跟對方講話。可是,如果這樣的話,等於我們在天天聽唱片、看光碟,而不到劇場聽音樂、看戲,等於我們不會和自己的父母團聚而是影片。劉魁立說,要認真思考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要保護它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性質,保護它最重要的功能,不要讓它的性質和功能產生非常嚴重的改變,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傳統能夠很好的延續下去。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研究員從城鎮化與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關係來思考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他說,作為推動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一個引擎,城鎮化除了帶給我們希望外,還應該注意到,一是今天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部分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是鄉土文化,是草根文化,當城鎮化實現時或在城鎮化過程中,被城鎮化的浪潮裹脅著的興高采烈地逐漸成為城鎮居民的這批人,實際出現了和自己鄉土的斷裂,和自己文化的斷裂。

  現在電視上已經出現了幾個城鎮化文化的標識:大衣哥、草帽姐和旭日陽剛。旭日陽剛引吭高歌時,懷裡抱著的是吉他,唱的是搖滾和現代流行歌曲,而不是老家的民歌和當地的地方戲。如果城鎮化後的文化是讓農村來的這些新市民全盤地、毫無選擇地接受以電視為代表的城市文化的話,那麼鄉土文化誰來繼承?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誰來繼承?城鎮裡的節日是統一化的,是越來越沒有風格、沒有地方色彩、沒有個人色彩的。中國的城鎮化後的節日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內容的改變、形式的改變,甚至是精神的喪失。

  田青說,在迅速城鎮化的過程當中,要避免幾個問題,一個就是和傳統文化的這種斷裂,要設法保留或者讓傳統文化能夠在新的文化環境裡有一個生存之地。在城鎮化過程中,不能讓現在城市的這種統一的文化成為唯一的文化,不能讓全社會從草帽姐到大衣哥再到旭日陽剛,都唱同樣的歌,我們的地方戲、民歌還要繼續傳承下去,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保持我們民族民間文化的根。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認為,傳統節日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龍頭,應該注重整體性保護。現在傳統節日保護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本真性失去了,因為作為傳統節日它必定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相對固定的場所,現在有的卻不分時間、場所,變成了商業性表演;一是現在有一種誤區,將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改變成狂歡節、情人節,非要把中國傳統節日變成西方價值,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完全背離。

  祁慶富說,最重要的是整體性保護,如果說讓全國的民眾都回歸到民間傳統節日,這是不可能的,但建設文化生態區,也就是文化的特區,要把文化生態區的傳統節日好好保護下來,最後建成幾十個文化生態區,其中的傳統節日保護好了,過十年、二十年或者五十年後,還保留著,這比較現實。因此,用導向性來抓好文化生態區的傳統節日的保護,是一個很重要的也比較現實的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呂品田研究員認為,保住傳統節日文化,要防止傳統節日的空洞化。原來的.傳統節日是有大量的、豐富的節俗活動的,它是和我們在歷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講究或者說生產生活的習俗緊密關聯在一起,和節氣、時令、氣候、水土這些東西關聯在一起,和祭祀、祈禱、紀念、敬仰、吟誦等這樣一些民俗事項關聯在一起,有著表情、緬懷、祝福、慶賀、祈願等種種內涵,這些節日不是空洞的。

  呂品田說,現在節日的存續、發展、弘揚和傳承,因為這種脫離習俗的變化而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傳統節俗活動日益萎縮或者消失,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很多新的活動。商家對節日的渲染等類似活動是沒有文化認同、社會根基的,是隨意的,或者是一種感官意識,不是建立在一種社會廣泛認同基礎之上的,所以不能構成本質意義上的節俗活動。

  呂品田說,實際上,生活中很多觀念的養成,一種對民族文化、對傳統文化這樣一種尊重、習慣,是要在最樸素的日常生活中養成,所以我們的生活空間和我們居住的環境本來就是這樣的,才可以養成我們堂堂正正做中國人這樣一種行為和思維。

【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