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國小單元習作語文教材優秀論文

國小單元習作語文教材優秀論文

小學單元習作語文教材優秀論文

  一、內容寬泛,難以個性表達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般分為八組課文,每組課文後面基本安排了一次習作訓練,這給我們的常規語文教學提供了依據和方便。但很多習作教學內容比較寬泛,看似學生可以天馬行空,選擇面十分寬廣,但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發現,孩子們常常因沒有明確的方向而無從下手。比如,第八冊第六單元對習作內容是這樣建議的:“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和口語交際的基礎上,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可以寫自己經歷的,也可以寫聽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體會。”學生是寫自己聽到的或者想到的,還是寫親身經歷的?寫景物還是寫人物?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習作基礎較好的孩子比較容易確定自己想寫的內容,但很多習作基礎一般的孩子,特別是筆力較弱的孩子,很難迅速抉擇,更別說寫出感染力強的文章了。又如,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寫“父母的愛”,習作內容有三個方面:1.你曾經有過不理解父母的時候,但透過一些事情,體會到了父母的愛;2.你可以對父母提出一些建議,比如,請他們改正教育方法,或勸說他們改掉不好的習慣;3.你想和父母說的其他心裡話。習作的內容雖分有三個方面,看似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但是我在習作指導的交流中發現,學生話題較少。倒不如從學習、生活、玩耍、健康等話題中選擇某一個細點,學生的話語驟增,孩子們娓娓道來,點點滴滴,充盈著愛,彰顯出個性。

  二、要求不明,操作空間受限

  學生作文絕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不斷閱讀、積累、運用的結果。那作文還需要指導嗎?這是毋庸置疑的。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淡化作文技法指導並不是不要技法指導。孩子們若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拿起筆來就彷彿腳踩西瓜皮般隨意滑溜,雖可能有瀟灑自如的快樂,但也定會有懵懂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如若這樣放任孩子六年,孩子們的作文能力定是不盡如人意。現行教材每一單元以主題來建構,單元習作倡導學生自由表達,沒有習作要點指導,更沒有提供習作例文,人文色彩濃厚,工具性明顯不足。比如第五冊語文園地六習作內容:要求學生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三年級的孩子大多到過不少地方,但由於孩子們年齡小,觀察注重細枝末節,觀察視野不大,也沒有什麼觀察的方法,端坐在課堂回想、敘寫自己曾去過的某個地方,怎麼會有不同特色的個人觀察體會,若要按習作要求寫出“這個地方怎麼吸引人”確實有難度。

  三、主題傳統,缺乏生活體驗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可見,兒童習作是兒童自我表達、與人交流的一種實際需要,也就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兒童作文就是兒童在生活。只有習作表達兒童自己的生活,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隨心所欲,暢所欲言,才會流露真性情,表達真思想,成功實現“我手寫我心”。然而現行教材習作主題比較傳統,具體表現為:1.習作訓練內容體現普遍性,沒有體現生活性和創新性。上年度該年級的學生寫這個內容,本年度學生還是寫這個內容,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比如第八冊第一單元,該組文章均為描寫祖國秀麗風景的文章,本單元習作訓練內容:美麗的校園。習作的要求是“讓我們到校園裡走一走,看一看,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一下,再把觀察到的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注意把內容寫具體,語句通順。”我教了兩屆四年級,均是寫這個內容。校園就是孩子們共同的家,從學習練筆開始,我班就圍繞這個美麗而溫暖的“家”寫過很多次文章,孩子們若是又圍繞“校園”為題做文章,在心理上就失去不少敘寫的激情,即便個別孩子文筆流暢,但是視角老套,無新意。2.寫作與學生存在距離,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如第九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的課文寫的都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本次習作訓練要求學生以“二十年後回故鄉”為內容寫一篇習作。我所教的孩子70%為農民工子女,很多孩子自小就跟隨父母外出就讀,對故鄉的印象還是懵懂模糊的,又如何能寫出對故鄉的濃濃思念之情?3.習作內容服務於本組課文專題,卻不一定貼近學生現實。第七冊第六組習作內容是看圖作文《勝似親人》,本次習作訓練內容是結合本組課文“愛”的主題而定的,圖中內容為一位少數民族的老婦人把一個漢族小姑娘摟在懷裡。我們大多數學生周邊沒有少數民族居住,更談不上與少數民族人們交往,雖然畫面簡單,淺顯易懂,但孩子們對於畫面內容缺乏實際體驗,感受淺顯,難以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來。

【國小單元習作語文教材優秀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