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

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

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熱愛舞蹈的女孩李晶晶不顧父親李良的反對,堅持練習跳舞,在災難發生後,身殘志堅的她依然沒有放棄舞蹈夢想的故事。下面請欣賞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

  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1】

  《追逐夢想的孩子》從題材上講,是一部勵志電影,影片的結構與英國電影《跳出我天地》有幾分相像,講述少年人為舞蹈夢想而堅持不懈努力的故事,最終他們都達成了夢想,不過《追逐夢想的孩子》中李晶晶經歷了二次重生之後才登上了夢想的舞臺,經歷過一場意外事故之後,李晶晶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是因為從悲哀中崛起,李晶晶得到了實現夢想的機會,人生往往就是這樣,上帝始終會給你留一扇門,只要你耐心等待或者用心去尋找,總有機會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

  《追逐夢想的孩子》是中小型成本的電影,此類電影同樣也需要耐心和真誠才能夠完成,因為電影的製作條件有限,沒有大明星,也沒有大場面,要想電影好看,就必須要影片的劇情真實感人。《追逐夢想的孩子》改編自汶川地震中倖存的舞蹈女孩李月的故事,汶川地震過去已經將近3年的時間,但這場災難帶給人們的傷痛並未褪去,從電影中李晶晶這個小主人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倖存的少年人堅忍不拔的毅力,還有對於夢想不懈的追逐,這種精神鼓舞著每一個從地震中活下來的人,堅強面對今後的人生,才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電影有的時候並不是投資大了就能打動人心,就好像《阿凡達》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敗給《拆彈部隊》一樣,兩部電影的投資差距有著天壤之別,但低成本的《拆彈專家》最終打敗《阿凡達》獲得最佳影片大獎,所以說,影片投資不是決定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追逐夢想的孩子》投資雖不高,但誠意可嘉,製作認真,從真實的事蹟出發,電影的核心內容是李晶晶學習舞蹈的經歷,這就是影片的主線,副線是李晶晶爸爸對於女兒學習舞蹈態度的轉變,從一開始的極力反對,到後來的贊同,這些都構成了影片之前的劇情衝突。之後因為一次意外事故,李晶晶失去父親和哥哥,家庭突遭劇變,重新獲得生存的勇氣是影片後半部分表現的重點。

  《追逐夢想的孩子》關注的其實就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堅強的夢想,當夢想駐留在一個人的腦海之中,這個人願意畢生為夢想而奮鬥,那麼再大的災難面前都不會讓這個屈服。李晶晶雖然年幼,但生活的劇變讓她變得更加堅強,人有了夢想,便如同插上了翅膀,只要堅持不懈,就有成功的一天。只要不放棄希望和夢想,再大的災難都不會把一個人打垮,這是古往今來那些成功者都會面對的問題,每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一路走來都不會是平坦的,當年堅定自己的信念,那麼夢想終究會變成現實。即使如同片中李晶晶被截肢一般,不能站立起來,但一樣可以如同天鵝一般精彩飛舞,在舞臺之上,李晶晶就是一隻炫舞著的天鵝。

  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2】

  夢想、追求、挫折、親情……看完《追逐夢想的孩子》走出影院的一刻,還沒來及擦拭眼角的淚,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莫名地想起了《阿甘正傳》。影史經典《阿甘正傳》被譽為美國個人奮鬥的樣本,併成為研究美國價值觀體系及社會結構的重要參照物。而脫胎於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之上的《追逐夢想的孩子》無疑可以看作一箇中國家庭不斷髮軔成長的史詩。

  通常,電影語言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僅以當下為例,馮小剛的“馮氏喜劇”即為例證,《手機》洞悉傳統社會遭遇新媒體解構的尷尬,《不見不散》瞄準了風起雲湧的“出國潮”,如此種種。而新銳導演餘治林作品《追逐夢想的孩子》描述了一個有夢想的中國小女孩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斷戰勝挫折,家庭親情同期經歷昇華的故事,選取的視角貌似無法再普通,但恰恰因為這個樣本足夠普通,故事也才更具有典型性。

  這是一個帶有濃厚中國傳統觀念的四口之家,由一對父女和一對母子重組而成的家庭。李晶晶(戴佳佳飾)是一個酷愛跳舞的女孩,但卻遭遇曾為舞蹈演員的爸爸的反對,父女關係一度緊張。最終在晶晶的不懈堅持以及家人、友人的幫助下,爸爸同意了晶晶的選擇。其後,晶晶得到了舞蹈老師的幫助,在舞蹈的道路上展現出出色的個人潛質。然而就當所有人都以為晶晶的`故事會一帆風順時,爸爸卻在一次意外中為救晶晶身故,只留下晶晶和繼母相依為命。晶晶在意外中被截去左腳,繼母則承受著失去丈夫以及親生兒子的巨大痛苦。最後,晶晶對繼母叫出第一聲“媽媽”,並在繼母、老師等幫助下重新起舞。

  《追逐夢想的孩子》故意以晶晶追求舞蹈為主線,輔以晶晶爸爸思想轉變、家庭重組的情感微妙融合等小的線索,其中既有對晶晶追求夢想的大章節描述,更有對家庭情感昇華的細節捕捉。有不少觀眾在觀影后拿這部影片與《當幸福來敲門》做對比,表明上看兩者不同的是在家庭成員相互幫助、相互成就的過程中,《當》以父親為主線,《追逐夢想的孩子》是女兒為主線。而事實上則是,《當》展現出與《阿甘正傳》一脈相承的美國式個人奮鬥的傳奇,而《追逐夢想的孩子》則是傳統的中國家庭結構及社會結構在新世紀的當下的重新解讀。

  在大片來襲的中國當下影視,《追逐夢想的孩子》以自顧自的個人化及家庭化視角切入,還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多久沒有關注社會化程序中的個體了?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電影迎來所謂的“黃金時期”,僅當年中國電影透過審批立項的接近500部,最終上映的超過300部。

  遺憾的是影片數量的增長並未帶來觀眾期待的種類增加,突出的表現在於展現中國當下社會情境與家庭生活的影片少之又少,而要說兒童電影,除去《喜洋洋》等卡通動漫演變而來的作品,更是寥寥無幾。所謂“窄眾大市場”,《追逐夢想的孩子》的個人化視角展現的反而是宏大題材,它不僅成為當下影片種類的重要補充,還有望成為分析新的社會時期研究中國家庭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樣本。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當下,“個體”作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得到了愈來愈多的呼聲,“個體”的成長成為與社會和諧發展下的重要命題。《追逐夢想的孩子》以極具特徵性的故事、巧妙的人物關係闡釋以及極具時代感的電影語言對這一命題做出了自己的解讀,同時也為新銳導演餘治林貼上了鮮明的個人標籤。

【寫追逐夢想的孩子教育片的感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