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記錄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記錄

小學數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記錄

  篇一: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在匯入環節,老師從現實生活情境引入,透過對一些建築物,生活用品的形狀進行觀察,抽象出長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學習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物體的形狀。

  在探索新知階段,透過老師的講解,糾正學生對長方體的稜,定點的叫法,明晰什麼是長方體的面,稜,頂點,透過看,摸,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在透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建構新知。

  空間觀念的培養需要透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從而對長方體有較全面的認識。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總結長方體的特徵,有助於理解記憶,防止死記硬背。製作長方體的環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徵,體會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得密切聯絡,注意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建構新知。注意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直觀,形象,動態的展示立體圖形,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二:長方體的認識評課

  在本校聽崔老師講了《長方體的認識》一課,下面就聽課後的點滴想法談談。本節課,崔老師在教學中做到了教學內容“知識性”和“趣味性”統一。

  教師很善於激發矛盾衝突,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崔老師教學過程中講解的同時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一步步的質疑,一次次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渏,不斷激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和信心。崔老師將學生的學法潛移默化的蘊藏在教學之中。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上組織及展開學習活動。

  如引入新課部分,媒體出示可樂罐、禮品盒、魔方、牙膏殼等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物體的形狀;“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王花八門,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真實水平。

  從開課初學生實物觀察到知識探究到練習鞏固,老師自始自終是一個聆聽者,在學生的彙報交流中抓住學生思維的亮點、敗點、難點、疑點進行鼓勵、點撥、引導,如老師抓住學生彙報——“長方體六個面都是長方形”這一疑點,放手讓學生找一找——有沒有誰的長方體六個面不是這樣的?從而得出長方體還有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這一知識點。如抓住學生交流——“長方體相對的面都相等”這一亮點,鼓勵學生大膽操作驗證。

  教學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崔老師在教學中抓住課堂中生成的問題進行鼓勵、牽引、點撥、指導,可謂靈活機智,做到教學內容的開放和教學方法的開放。本課中,注重培養學習方法。教師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如:透過自主製作長方體框架來感受長方體的特徵。

  “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謂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資料、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本堂課中比較突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探究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等等,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老師曾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發現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等的特徵。讓學生在“觸控”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聽完這節課我注意到老師在教學中自始自終運用的是長方體的紙盒作教具,能否考慮增加實際操作的效果,將學生彙報“面、稜、頂點”配合實物演示出來,根據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議在這節課中如果老師可以用蘿蔔透過切一刀,讓學生觀察並認識了面,透過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著切一刀,讓學生對頂點也有了掌握,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減少交流時間,提高教學的效果。

  篇三:長方體的認識評課

  一、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小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並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稜的關係,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動手做一個長方體紙盒,並擺放不同位置,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由於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積累了空間觀念,形成概念。

  二、引導多向思維,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展開多向思維,是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時李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稜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稜並製作了長方體框架後,李老師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製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稜的長度?”學生透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稜的長度然後用和乘4就可以了,這樣12條稜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4組,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三、重視想象,讓學生髮展空間觀念想象是學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進行的一種高階的思維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在反覆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空間想象,發展空間觀念。如讓學生根據圖形想象長、寬、高的長度分別發生變化後,會引起長方體的形狀怎樣改變,既使學生認識到長、寬、高和長方體大小的關係,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聽完這節課我注意到李老師在教學中自始自終運用的是長方體的紙盒作教具,能否考慮增加實際操作的效果,將學生彙報“面、稜、頂點”配合實物演示出來,根據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議在這節課中如果老師可以用蘿蔔透過切一刀,讓學生觀察並認識了面,透過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著切一刀,讓學生對頂點也有了掌握,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減少交流時間,提高教學的效果。

  鍾老師:在教學中李老師曾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發現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等的特徵。讓學生在“觸控”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阮老師:本課中,教師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式的學習。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這一點在本堂課中比較突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探究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等等,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柳老師: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基本功紮實,教師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得當,問題具有啟發性,層層遞進,感覺很舒服。李老師:教師準備充分,課件製作精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篇四:長方體的認識評課

  聽了譚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整節課教學設計很有新意,課上得很成功,學生學得輕鬆、紮實。尤其是劉老師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教學時譚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想一想、搭一搭等實際操作中,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如讓學生小組合作,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稜的關係,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並擺放長方體紙盒的不同位置,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由於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積累了空間觀念,形成概念。

  二、引導多向思維,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展開多向思維,是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中譚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多向思維,想象長方體的樣子,想象每個面的形狀。這樣透過長方體框架選面,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也為表面積的學習作好知識儲備。

  三、重視想象,讓學生髮展空間觀念想象是學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進行的一種高階的思維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在反覆細緻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豐富的空間想象,發展空間觀念。如讓學生根據圖形想象長、寬、高的長度分別發生變化後,會引起長方體的形狀怎樣改變,既使學生認識到長、寬、高和長方體大小的關係,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篇五: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評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聽了韓邦麗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 方體的認識》一課,收穫很多,啟發很大。韓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 本理念出發,圍繞創造一、三、五高校課堂設計教學。

  整節課流暢自如,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調動了學 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開展積極主動的數 學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 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 學效果。這是韓老師長期以來積極踐行新課程標準的結果。

  因此,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韓老師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整節課亮 點閃爍:現在我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說明:

  1、體現了三個“凡是”的設計理念 。本節課力求做到: “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不由教師給出;凡 是能由學生解決的問題就不由教師包辦;凡是能由學生完成的表述就 不由教師說出。 這三個凡是貫穿了全堂課教學的始末,” 充分保證了學 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分析問題解 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準確把握目標,體現新課標理念本課有3個教學目標:(課件出示)

  ⑴透過有序觀察、實踐操作、討論辨析等活動,瞭解各部分名稱,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⑵透過比較觀察,總結認識長方體長、寬、高。⑶透過學生的問題解決,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培養空間觀念。 韓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給出學生要探究的目標,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究,讓學生透過觸控、觀察,比較、思考、討論、整合,先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小組代表回報,最後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讓每位學生都能透過有效地合作學習,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關係。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成共識、歸納總結”的數學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3個教學目標。彰顯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的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3、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在教學中,韓老師是按照:整體感知---初步認識——深入理解——熟練掌握的順序進行教學的。

  例如:⑴.整體感知: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前,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認識,在讓每個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舉起來讓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一個外觀上的認識。⑵初步認識,透過觸控、觀察,交流達到認識其各部分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⑶深入理解:讓學生同桌共同探討正方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利用探究正方體的方法自主探究長方體的'特徵,並及時利用多媒體演示進行點撥,幫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稜按長、寬、高可分為三組,每組的四條稜相等。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一個進一步的認識。⑷.熟練掌握:透過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比較,歸納出這兩個立體圖形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使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過渡自然。後兩個環節看書質疑和全課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整合、歸納。使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尤為突出。

  4、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時間、素材,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 活了起來。 對於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新課標要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 透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活動,認識常見的簡單的幾何形體 的特徵。”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直觀的認識更為重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李老師一方面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活動材料: 如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材料,另一方面整節課從頭至尾 都在動: 猜特徵——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學生在活動中發 現、活動中思考、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展。

  而且實現了個人活動與 小組活動相結合;每個人身體多種感官的互動: 手在動(擺、折、 量)、腦在動(每做一項活動都要思考:該怎麼做、怎麼說)、口在 動(小組討論,使學生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正是由於活動材料的充足, 才調動了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身心的投人, 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 力。 使學生在活動的課堂中逐步加深了對長方形、 正方形的認識,體會 感悟出其特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5、注重培養學習方法本課中,教師積極倡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所謂探究,就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資料、證明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的過程,這一點在本課中比較突出如: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正方體特點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等,內容一步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6、師生融洽。新課程指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 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韓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 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 聲和讚揚聲, 並且每次鼓勵都另有千秋, 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 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韓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 導,點撥。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整體感知這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一點決定了預設與生成將存在一定的 差距,下面我談一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 今天韓老師在引導學生驗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 首 先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自主驗證。我認為這個環節可以適 當調整,可以以提綱的形式先引導學生驗證猜想,驗證後再上升為板 書,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更為開放,創新思維會得以更好的培 的養。

  2、 在引導觀察長方體到正方體的演變後, 我認為老師可以把握時 機讓學生知道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韓老師的課成功的地方還很多,下去以後我還將認真去回味,評 析中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評委、各位老師、特別是小韓老師加以指正。

【國小數學《長方體的認識》評課記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