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空間與圖形》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空間與圖形》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空間與圖形》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遵循思維規律 發展空間觀念。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四大領域之一,而發展空間觀念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透過具體的觀察、操作和探究的活動過程,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怎樣才能讓學生充分經歷感知、抽象的過程,在操作與體驗中發展空間觀念呢?筆者認為,我們應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切實有效地發展空間觀念。本文結合蘇教版《數學》第十二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這節課中對於“長方體”的認識這個片斷的設計,談談在這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一、由表及裡、層層剝繭,在操作中建構空間觀念

  小學生的理解、記憶還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必須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思考,從而揭示規律、掌握知識。只有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牢牢地紮根在腦海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只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才能理解深刻,有利於掌握知識內在、本質的聯絡和區別。“面、稜、頂點”是學生認識長方體,理解並掌握長方體特徵的難點,學生在剛接觸時數面、稜、頂點的個數總顯得很盲目的,也毫無規律,這時可以透過以下步驟來教學。

  透過上述切土豆的活動,學生清晰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切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面、稜、頂點不是三個孤立的元素,稜是面與面相交而成的,頂點是三條稜相交而得的。這樣的操作,有真切的素材,經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遵循了學生從具體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思維規律,幫助學生突破了思維的障礙,為空間觀念的建立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化物為圖、逐步抽象,在想象中發展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因而想象是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教材編排的發展過程,結合知識生長點,透過從實物圖到幾何圖的轉化過程中,把這個環節做好做優,來發展空間觀念,我們認為畫圖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首先,從實物圖轉化為幾何圖,教師出示一個長方體教具,把其中的一面貼上在黑板上。(如圖4)如果要把這個長方體畫下來,怎麼畫?從同學們的觀察角度,來看這個長方體,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看到的面對著我們的這個面是什麼形狀?(長方形)上面和右面呢?(平行四邊形)面對我們的一個面可以畫成一個長方形,上面和右面的圖形實際是長方形,但按照我們看到的畫下來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課件出示完整的直觀圖。引導學生觀察從直觀圖上看得見的稜有幾條?(3條)看不到的稜在哪裡,怎麼畫?生尋找看不見的稜,課件出示圖5。讓學生知道在直觀圖中用虛線來表示看不見的稜。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象長方體的樣子。然後呈現變式,理解長、寬、高,逐次擦去稜,想象長方體。先擦去一條稜,讓學生展開想象,再擦去三條稜,繼續想象。想一想,至少保留幾條稜才可以想象出長方體原來的樣子?保留哪三條?這三條稜有什麼特點?揭示長方體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它的長、寬、高。

  小學生天性好動,觸覺靈敏,想象豐富。上述思維活動透過教師圖例的引導,為學生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模型,藉助想象,在操作與觀察中進行感知、思考、分析,尋找到稜的特徵,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從感知不斷朝著空間思維能力的方向發展。

  三、打破常規、逆向思維,在補白中深化空間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複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係等。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空間觀念,補白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練習設計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答案留白,讓學生來添補出正確的答案。學生透過這種形式的學習,獲得的不僅是對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有對現實生活空間從直觀體驗到理性分析的經歷,更有空間觀念的思維方式的形成,例如下面的教學過程。

  首先出示下題:根據長、寬、高想象長方體的6個面,選擇合適的長方形配面(見圖6)。第二步,引導學生分別對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大小與各長、正方形的長、寬或邊長大小進行觀察、比較、聯想,做對接選擇。讓學生選擇判斷:長方體的上下兩個面是哪幅圖,為什麼?(課件動態演示進行驗證)前後兩個面是哪幅圖,為什麼?(課件動態演示進行驗證)接著提問:還差2個面,提供的圖中有嗎?想一想,左右兩個面應該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思考,說出答案後,再用課件畫出示範圖驗證。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面的特徵: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出示長方體的三條稜和5幅平面圖,讓學生選配。學生根據相對的稜長度相等來推理,再由稜聯想到面。在觀察、想象、推理中,形成了對長方體面的特徵的認識。在這樣精巧的補白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建構了知識,而且獲得了空間觀念的發展。

  數學課堂永遠是一個開放的、變化的、多彩的世界。發展空間觀念需要教師準確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摸準學生真實的思維、經驗這種脈搏,根據現狀資源、有的放矢地去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想象、綜合運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充分發揮著教學智慧,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拓展思維的空間,讓每個學生在感受、品味的過程中,空間觀念也得到切切實實地發展。

【《空間與圖形》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