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求職> 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

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

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

  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剖析,有利於找到他們成長中的問題,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篇一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對於教師佈置的任務,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為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周圍的小朋友實在驅逐不了他的情況下還會去告狀。教師對於這個經常惹麻煩的孩子也傷腦筋,經常當眾批評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並不好,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個調皮、只知道惹老師生氣的壞孩子。

  場景一:

  馬上就要進行集體教學活動了,孩子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師開始講述今天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沒在仔細聽,他正用手撩旁邊可兒的小辮子。可兒皺了皺眉,將自己的小椅子往旁邊挪了挪,明明想將可兒的椅子向自己這邊拉近一點,於是兩個孩子開始拉拉扯扯起來,發出了一些聲音。老師向他們這邊瞟了幾眼,有點不高興但沒有說什麼,這時可兒突然叫了起來:“老師,你看明明。”老師終於大聲地對明明說道:“明明,你給我坐好,再不聽話,就讓你出去!”本來和可兒僵持著的明明被老師的呵斥鎮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體,瞪大眼睛看著老師,臉上流露出內疚的表情。可兒接著又說道:“他剛才使勁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許說了,你們以後聽好了,從今天開始誰都不許惹明明,誰去惹他我就找誰,聽見沒有?”老師厲聲說完這些話後嚴肅地看著全班的孩子。對於老師的命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到了。”明明使勁地絞著自己的手指,有些難過的樣子,但隨著老師話題的轉移,他又恢復了原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東張西望,不知道在想什麼。

  分析:

  一、教師教育方式產生的消極後果

  首先,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透過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但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明明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為受到同伴的誤解並遭到拒絕之後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為

  其次,教師在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後,想立即改變這種孤立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後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於:

  其一,年齡越小的孩子向師性越強,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大班孩子的道德認知還處於他律階段,教師作為孩子眼中的權威,她的話尤其是命令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話就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教師經常當眾批評明明,甚至動員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並堅決地執行。

  其二,明明給同伴的壞印象部分是由於他自己調皮經常受批評造成的,教師孤立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動機和行為也會被其他孩子誤解並拒絕,面對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顯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他採取了消極的行為方式予以反擊。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一種惡性迴圈,即明明的負面行為反應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個搗亂的壞孩子,也會越加排斥他,同時強化他們從教師那裡獲得的對明明的消極態度。

  最後,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場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師沒有利用集體力量中積極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僅不幫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明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明明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心情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明明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干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二、解決方式

  1。教師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點

  從明明的日常表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調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強,自控能力比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卻不知道該怎麼樣被同伴接納。從明明園外背景來看,他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並且據筆者的瞭解,明明的父母為孩子轉園的目的是覺得他原先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不太好,孩子過於自由散漫,學到的東西也比較少,現在明明所在幼兒園裡受到的約束比以前要多也要嚴格;另一方面,明明轉園之後很快升入大班,由於大班與小學的緊密銜接,教師會在平時的要求中考慮到孩子對小學環境的適應問題,為孩子順利地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集體教學的時間加長,會提出一些與小學教學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這些對明明來說,都要去適應。

  2。幫助明明建立與新環境相適宜的秩序感

  (1)教師一方面要多關注明明的舉動,同時對於明明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制止,並明確地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教師此時不適合說一些反話或是隱語,因為年幼的孩子有時並不清楚教師話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對孩子要說大白話,尤其是對明明來說,他對新環境的熟悉程度還不夠,對新班級一些具體要求還沒有清楚的意識,並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級環境,現在班級的要求要嚴,這樣對他來說適應就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同伴中給明明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鼓勵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學習,實際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體化。

  (2)對於明明時常因為好奇心而違反了紀律。一方面不妨告訴他,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應明明,等老師上完課之後,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須要認真聽講。在這裡筆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是作為純粹的裝飾品就失去它對兒童的意義了。

  (3)教師要有耐心,明明的特點使得他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明明違規要不厭其煩,反覆提醒,不能因為急躁而時常出言不慎。

  (4)對於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經產生的消極後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師要有勇氣尋找合適的機會,當著全班孩子的面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向孩子解釋是自己太生氣才會這麼說,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不理睬明明,應該想辦法幫助他才對。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減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同時,讓孩子學會去關心別人。

  (5)教師要善於將集體力量用到積極的方面,可以鼓勵孩子們幫助明明取得進步,讓大家一起監督明明,在明明取得進步時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錯誤時指出錯誤之處,並幫助他改正。讓明明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同伴的友愛,逐漸被新集體所同化。

  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篇二

  一、幼兒表現:

  TT是個小班的孩子,初次見TT是在家訪的時候,那時的他在家裡跑來跑去,一會給我們看他的金魚,一會躲在門後看著我們談話,又過一會推出他的小腳踏車騎給我們看,又或者粘在外婆身後。感覺像個調皮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媽媽卻告訴我說TT是個非常內向的孩子,平時出去玩都寸步不離的跟著爸爸媽媽,只要有別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會退讓,不玩了,她特別擔心,TT上幼兒園能適應嗎?的確,TT是個是一個行為表現比較特殊的孩子,具體表現如下:

  (1)性格很內向,不喜歡和別人接觸。

  (2)膽小,不喜歡錶現自己。

  (3)不善表達、話語少、和老師交流較少,不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流。即使偶爾和老師或者小朋友講話時,也總喜歡把手指含在嘴裡,顯得異常緊張。在區域活動時,小朋友有的在建築區玩,有的在娃娃家玩,還有的合作完成積木,大家玩的不亦樂乎,唯獨TT喜歡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著別的小朋友玩。

  二、情況分析:

  TT是第一次上幼兒園,會緊張,焦慮,不喜歡與別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時間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熟悉起來了,都能開開心心的上幼兒園了,TT還是這樣。透過與TT媽媽的交談,我們瞭解到TT小時候很少到外面玩,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家裡一個人玩玩具。與外界接觸的太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帶著。經過分析得出:

  (1)老師往往認為TT不太喜歡跟小朋友在一起,於是在遊戲的時候他說不要玩的時候也就不去勉強他,其實他是會玩的,只是希望老師能夠多鼓勵他。有的時候我發現在戶外活動時,TT常常一會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會看看老師,好象想讓老師再鼓勵他一下。

  (2)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不認識班上的小朋友,陌生的'語言環境和陌生的人際環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和群。既沒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團體所接納。這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幼兒和老師親親抱抱,TT的眼中盡是羨慕。

  (3)TT性格內向,與外界接觸的較少,不知如何去與別人交流,害怕周圍的一切。

  三、培養目標

  1、能夠樂意與小朋友交往,與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

  2、能夠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3、能夠主動地要求與老師親近 。

  四、措施

  愛不愛交往,合不合群、退縮行為是孩子能否與外界社會融洽相處的重要問題,家庭和同伴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兩個主要場所。因而我決定在幼兒園生活以及家長工作兩方面入手,對TT不和群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1、在家長工作方面:

  利用早晚接待的時間與TT的父母交流教育觀點及方法,並及時反饋孩子在園的表現;給家長提出了這樣幾條建議:

  (1)擠出些時間親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跟孩子交談,引導孩子說出一天的幼兒園生活,認識的新夥伴及有趣的、無趣的、生氣的、沮喪的等等各種事情。

  (2)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耍。節假日或者晚飯吃完後帶孩子去公園或親朋好友家串門,多為孩子提供交往鍛鍊的機會,鼓勵孩子邀請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去家裡玩,歡迎主動上門來玩兒的小夥伴,併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遊戲和感興趣的玩具等。

  2、在幼兒園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干預:

  1)讓孩子與集體相互瞭解、接納。

  為了讓TT儘快熟悉新的生活環境,積極創設環境,課堂遊戲或者戶外活動時,鼓勵TT參與,也請其他的小朋友多邀請TT一起玩。

  2)瞭解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正確方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交往型別,TT是屬於特別內向的孩子,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於是我就多給TT創造機會,表現自己。

  3、發現閃光點,在集體中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動力源泉。美國著名教育家馬斯洛說:“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人,一定有可能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些,只是我們缺乏一種不懈努力的自信。”

  自信心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從小培養幼兒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質,無論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是提高群體素質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TT的記憶力很好,上課的內容說過一遍他就能記住,這就是他的閃光點,上課的時候我就經常表揚,鼓勵,幫助他建立自信心。

  4、教師多多引導、鼓勵。

  教師的引導與鼓勵對幼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一個鼓勵的眼神就能幫助幼兒獲得成功。

  5、多親親抱抱,多身體接觸。

  身體的接觸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愛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雖然TT的嘴裡不說,但是我知道,他也很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和老師親近,和夥伴親近。既然他不敢,那老師就主動的和TT多一點的接觸,多一點的撫摸,多一點的親近。

  五、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關注,TT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原來的沉默寡言到傾聽小夥伴的交談再到參與同伴的遊戲,體驗到了同伴、老師、父母親的關愛,感受到了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木然的表情已失去,燦爛的笑容悄然而至,現在TT變得開朗多了,能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去,上課時主動舉手發言,喜歡和小朋友和老師一起玩,常常會跑過來抱抱老師,還經常和老師開玩笑,做怪相,有時候逗的老師捧腹大笑。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調皮搗蛋,惡作劇呢!看到TT有了這麼大的轉變,看著TT每天開開心心的上幼兒園,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燦爛的笑臉就是對老師辛勤付出的最大的回報。

  六、思考

  就這個案例所產生的效果來看,我覺得我所採取的措施還是十分有用的,當然,這首先得益於幾位老師對我這個案例的分析和幫助。其次,對於剛剛走上幼教崗位的我來說,我更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一件細小的事情中可能藏著一個大問題。教師要做有心人,善於觀察、捕捉髮生在身邊的每一件有教育價值的事情,切不可視而不見,而應及時分析原因,對症下藥,使幼兒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個性的發展。

  2、注重家園配合,攜手共育新苗。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幼兒園要經常向家長傳授科學育兒的方法和經驗。只有幼兒園努力是不行的。願家園聯合的悉心教育,如水般無形,卻也能如水般綿長有力,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一顆顆幼小的心靈。

【幼兒教育的案例的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