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初中作文

昆蟲記讀後感初中作文

昆蟲記讀後感初中作文三篇

  我們好像“錯怪”昆蟲了,比如:看起來狠毒的蟹蛛,其實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螞蟻偷食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故意去侵犯人類...下面是昆蟲記讀後感初中作文三篇,歡迎閱讀!

  昆蟲記讀後感(一)

  假期裡,我讀了一本跟昆蟲有關的名著——《昆蟲記》。它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長期仔細觀察昆蟲的成果。它融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不僅詳細介紹了種種昆蟲的本能、習性、繁衍和死亡等,而且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透過讀《昆蟲記》,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布林工作的認真與執著。他經常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地看著小小的螢火蟲怎樣捕食;為了觀察節腹泥蜂,他不辭辛勞地攀登了海拔1909米的馮杜山34次(這可是一座難以攀爬的石山)……

  讀了《昆蟲記》,我還增長了很多知識,比如,寓言裡說螞蟻是“勞動者”,蟬是無用的“歌唱家”,而事實上,螞蟻是“乞丐”,蟬則是勤勞的“生產者”;節腹泥蜂是聰明的獵人,它們會利用自己身上的毒針將捕獲的昆蟲麻痺;蟋蟀總是精心地選擇它的住宅地,有著高超的“建築”能力……

  魯迅曾說《昆蟲記》是“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昆蟲記》的語言生動活潑,充滿了情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布林總是把昆蟲擬人化,將昆蟲社會比作人類社會,因而他筆下的每一種昆蟲都似乎有情感和思想,使人由衷地對它們生出愛憐與尊重。

  讀了《昆蟲記》,我告訴自己以後也要像法布林那樣仔細而耐心地觀察身邊的事物,同時還告訴自己:要尊重與熱愛身邊那些哪怕最渺小的生命。

  昆蟲記讀後感(二)

  近日來,我讀完了昆蟲記一文,它讓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作家透過細緻入微的觀察,用豐富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昆蟲世界,讓我們領悟了大自然是多麼的生機勃勃。

  在這本書裡,法布林向我們探索並解開很多自然之迷:母螳螂為什麼會吃食自己的同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體內的蛋白質更豐富;紅螞蟻為何不會迷路?因為它們是靠視覺來認路的,根本不是人們所說的嗅覺或氣味來識別道路;最令我驚奇的就是白蠍子自殺之迷,有人說,白蠍子遇到危險情況會自殺,為了驗證,作者把白蠍子放到用燒紅的木柴圍成的圓圈裡,只見它左一躲、右一閃,突然一抽搐,接著就不動了,但當作者將木柴拿走時,它又“活”過來了,證明了白蠍子不會“輕生”,讀到這裡,我便特別敬佩法布林,這位有著超高洞察力、堅定的.信念的人,他日日夜夜全神貫注地潛心觀察,將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用細膩的文字描述出來,讓我們品讀去了解不一樣的科學自然界,我要學習她這種百折不屈,潛心的高尚品質。

  我要感謝這本書,是它讓我懂得了更多,我更要感謝作者,是他讓我明白要善於發現身邊的美。

  昆蟲記讀後感(三)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察看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載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複雜實據,蟲性,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俱備如此高超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高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林,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林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如果他廢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林超人的察看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林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裡,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林對昆蟲的描寫,真是過細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呀?但法布林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過細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林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林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林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察看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裡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林的偏見。法布林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然而,宣佈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保持不懈地察看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置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昆蟲記讀後感初中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