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誡吳王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忽略身後隱患危險的做法,從而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本文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絡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1. 學生課前預習,藉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 教師製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遊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麼,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係(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後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後)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 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 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 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麼,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 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後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麼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麼沒把頭往後調一下,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隻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麼沒調頭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麼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後悔了嗎?來不及了!)

  2. 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後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後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 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複述

  1. 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 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 老師這裡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 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呀?他做了一個什麼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並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麼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聯絡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王攻楚,諸侯在後。(板書:攻楚,諸侯)

  5. 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麼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 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絡生活,理解詞義

  1. 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 大臣們是怎麼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 固執是什麼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麼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 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麼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 可是見過像吳王這麼固執的嗎?他是怎麼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這兩句話裡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 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麼?(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 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 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誇獎。這是什麼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麼?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 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出示課件)

  2.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於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