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動態> 對於職場誤區的總結

對於職場誤區的總結

對於職場誤區的總結

  職場新人

  幾乎所有的職場新人在打電話向父母報喜時,父母總會諄諄告誡說,你是新人,最忌懶惰;有什麼額外的工作,人人可推託的,你不要推託,不僅不要推託,還要多做份外之事……從此你自願承擔了辦公室裡眾多的分外之事,忙得像一隻上足了發條的鬧鐘,可結果真的如你所想嗎?有兩個陷阱應該避免:

  陷阱一:樂於受人指派

  超過七成的新人以毫無怨言地受人指派來表現他們的“謙虛、肯幹”,即便發展到最後,上司和資深同事以純私人的事宜來麻煩他們,他們也不好意思拒絕。問題是,你心甘情願地陷入大量事務性工作後,同事對你的印象竟是:“他樂於做這些事,說明他身上有一種‘保姆情結’,這樣的人大體適合做一些被動的工作,是缺乏創見和個性的。”

  擺脫被指派僵局有兩條建議和大家一起共勉:一是要確立“主角”意識,不要一來就以“配角”自居;二是以平和的態度去指派那些指派過你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接受指派不僅僅是出於善心,也是出於責任和友誼。

  陷阱二:沉迷加班慣性

  你每天在辦公室呆到很晚才回去,連雙休日也不例外。有中層主管表示:“他們在3個月內把辦公室當家,我覺得蠻正常,但一年以後他們還賴在辦公室裡,我會覺得他們的生活太封閉,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這份工作興趣的長久性。”更有主管毫不客氣地指出:“一個人不能在每週40小時內完成工作,要靠加班來完成,只能說明他效率低下。”

  職場陷阱

  職場上,沒有人不喜歡聰明的人。

  理由顯而易見:腦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囑咐幾句動作要領,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幾乎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和同樣站在起跑線上的其他競爭者相比,反應快的人無疑更容易在最開始階段佔據先機。但職業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開始時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後的,卻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為反應最快的那一個腦子聰明,反應快,這是同事們對劉藝的一致評價。

  當年求職面試,小組討論環節的主題是模擬一個營銷方案。其實大家都提前有所準備的,但拿到任務單的時候,還是有些發懵。劉藝第一個反應過來,率先發言,幾句話就把方案的目標、現有的資源、面臨的困難、可能的機會等梳理了一遍,為後面的討論定下基調。她的話並不多,也沒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閃光點,但正是因為敏捷、恰當的第一反應,讓她在這一環節脫穎而出。

  首先發言的人其實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容易給人留下過於強勢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現偏差,就很可能成為“炮灰”,或者乾脆把後面的討論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則趣聞,英國“北部馬拉松”比賽中,由於領先者跑錯了路線,導致5000名參賽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劉藝的高明之處在於,她沒有紮在設定情境裡論述具體的設計方案,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助團隊搭建了很好的討論框架。對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這樣的反應能力和大局觀是很難得的。憑著這股聰明勁兒,她順利地拿到了入職通知書。

  劉藝是個學習能力很強的姑娘。她不是那種需要人手把手指點的“辦公室嬰兒”,組長佈置的工作,無論是列印報告還是做會議記錄,她只需要一個範本和幾個問題,就能做到不失水準——她的最大優勢就是,擅於發現每一項工作的要點是什麼,應該著重把精力放在何處。

  在同一年進入公司的新人中,劉藝很快脫穎而出。在那批人裡,她第一個進組跟專案,第一個被組長帶出去見客戶,在別人還在幹“髒活兒”的時候,她已經可以嘗試著獨立做方案了。

  聰明人的聰明之處在於擅長總結方法,而這其實更是一種經由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而非天賦:把雜亂的過程變成簡潔清晰的操作步驟,在諸多線頭中拎出主幹和枝節,認清重點、分好層次,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將總結出的方法內化,並且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精力和時間配比,儘可能使其變得更簡單。

  這個過程說起來未免空泛,但它卻實實在在體現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件、回覆郵件、整理名片……在做這些看似簡單枯燥的小事時,試著擺脫思維定勢,想想有沒有更適宜的途徑、更最佳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於別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會成為反應最快的那一個。

  聰明不是成功的必備品質

  那天朋友突然拋過來一個問題:一個頭腦聰明但不怎麼努力的人,一個反應稍慢但足夠用功的人,二選一,你更傾向與誰合作?

  這是她面臨的現實選擇。

  聰明的那個,交回來的活兒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價值體系中,這樣的常規工作輕鬆拿到80分足矣,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間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得不償失。作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還有巨大的潛力,至於這潛力什麼時候釋放、究竟能不能釋放,卻毫無把握。

  用功的那個,對他的現狀你並不滿意。一個簡單的調研,別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來10家挖資料。你眼看著他做無效勞動,卻拉也拉不回來。這人有時候木訥得恨不得讓人踹上兩腳,但那股刻苦勁兒卻讓你不忍心放棄。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來,雖然不那麼完美,但清晰可見。

  如果是剛工作的那幾年,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聰明伶俐,一點即通,作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種平均水準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齡漸長,也陸續見過一些職場人士的下落,於是越來越覺得,聰明從來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備品質,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同學曾經帶過一個女實習生,和其他年輕人比起來,她的腦子真的算不上靈活。但她特別用功,起早貪黑,每次在公司見到她,都是盯在電腦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準備外圍材料,或者實在閒了,就翻翻以往做過的成功案例。她幹活並不快,很多時候還特別執拗,只要是她認準的事情,誰說都沒用。同學講起這個“極品實習生”的時候,語氣裡充滿了無奈。但幾年過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這個當年的傻丫頭,我發現她現在過得並不差,職業發展的每一步走得穩健而堅定,在一條可以預見的路徑上不斷向前。而那些曾經在實習生界叱吒風雲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頭腦聰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這樣一個陷阱,他們在做事時習慣性地不斷最佳化解決方案——如何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精力達到同樣的效果。這當然無可非議,但你要知道,那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絕少會被用在提升工作質量上。

  因為擅於總結方法,聰明的人在起跑階段很容易獲得領先,如潮的好評也會進一步強化他們這種自我認知: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完成得八九不離十。換句話說,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許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個100分。

  對他們來說,在一件事情上從80分提升到100分的過程,遠不如換個地方再拿個80分來得划算。

  一定要小心落入職場陷阱。

【對於職場誤區的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