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考試> 北京市朝陽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

北京市朝陽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

北京市朝陽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

  北京市朝陽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

  (滿分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

  本試卷共8頁。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本大題共7小題,共2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和連結材料,完成1—7題。

  ①飽受霧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嘆:“要是在古代該多好啊!”古代沒有現代工業,沒有汽車尾氣,環境汙染沒有現在嚴重,但不能說古代沒有霧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辭中就已出現,《詩經》中也有關於霾的記載,說明霾很早就有了,並非現在才出現。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於颳風、雨霧和塵土飛揚造成的空氣混濁,大面積灰濛昏暗的現象。《晉書?天文志》中對霾有確切解釋:“天地四方昏蒙若下

  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蒐羅史料,我們發現古代關於霾的記載,通常並不使用“霾”一詞,而是僅描述現象,如《漢書》中的“蒙黃濁”“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記載的,比如《明憲宗實錄》記載:“自春徂夏,天氣寒慘,風.

  霾陰翳……近一二日來,黃霧蔽日,晝夜不見星日。”再如,《清史稿》載,康熙六十年,“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對嚴重的霾災,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詔算是一種“治理”之法。中國古代有“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漢代董仲舒加以理論闡述,有“災異譴告”之說,將災異的發生視為帝王治理國家失職造成的後果。一旦發生災異,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詔,對施政方針進行反省。《漢書》記載:“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這是由大風捲起塵土所形成的黃霾天氣,情形嚴重,朝野震恐,以為上天降下災異來“譴告”當政者。漢成帝看這陣勢,趕緊下罪己詔說:“朕承先帝聖緒,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謬,日月無光,赤黃之氣,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⑥第二個“治理”的辦法是推薦賢才,貶黜奸佞和貪腐。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檢討自己的種種失職,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誤,要認真糾錯,就要“□□□,□□□”,起用賢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稱職的官

  員,處罰違法犯罪的官員,期望以此誠意打動上天。《後漢書?郎顗傳》載:“自從入歲,常有蒙氣,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來,經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憂忡,視為異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舉薦賢才,理由是因為皇帝沒有選賢任能,上天為之生氣,如果“爵賢命士”,彰顯帝王仁德,天氣就會轉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個“治理”的辦法,是要求文臣武將齋戒數日,焚香祭天,祈求神靈驅趕霾災。這大約是古人將霾視為妖孽作惡,橫空來世,人力無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透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辦法來治霾。《元史》中記載了一起大風霾:“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這次風霾來勢兇猛,皇帝分明感覺這是國家朝政有不妥之處,讓上天生氣了,趕緊召集禮部官員,點上高香,對天祭拜,懇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個“治理”的辦法,就是在生產上作些應對。比如康熙年間發生風霾,京畿農人“芸鋤時,令苗稍疏”,加強通風,讓莊稼免於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種“不可抗外力”,古人並沒有,但是值得學習的。

  (取材於2014年《南都週刊》廖保平的文章)

  【連結材料】

  霧,是指形成於地表,由大氣中懸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當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達到飽和,溫度下降到水汽凝結點時,空氣裡的水蒸氣就很容易凝結生成霧。

  霾,也稱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混濁現象。《現代漢語大辭典》對“霾”的解釋有兩種:一個是“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另一個是“亂風中降下灰塵的現象”。據此,“霾”可分為“霧霾”和“塵霾”(或“風霾”)兩種。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微粒,氣象學上稱為氣溶膠顆粒。空氣中的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塵埃能使大氣混濁,能見度惡化。當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時,人們就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

  大氣混濁,能見度差的天氣現象,其成因往往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相對溼度小於80%時是霾造成的,相對溼度大於90%時是霧造成的,相對溼度介於80%—90%之間時,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達1—3千米左右。由於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通常呈黃色或灰紅色。

  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與《詩經·衛風·氓》中“,”的'“徂”意思相同。(3分)

  2.第⑥段方格處引用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後主劉禪的勸勉之詞,請補充完整。(2分)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推斷,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古代文學作品中就已經出現了關於霾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霾是古已有之,並不是現代社會才開始出現的。

  B.從古書中對霾的解釋可以看出,古時霾持續的時間並不確定,有時持續幾天、半月甚至一個月,有時也就一會兒。

  C.古代的記載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詞,僅描述霾出現時的現象,間接反映出霾或許在古代出現得並不十分頻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現霾的情景,又介紹了古人治理霾的辦法,對我們當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

  4.文章介紹了古人應對霾的哪幾種辦法?請分條概括,每條不超過4字。(4分)

  5.為文章最後一段橫線處補寫句子,使文意完整、貫通。(4分)

  6.按照文意判斷,《清史稿》“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屬於哪種霾?(2分)

  7.根據文章有關內容(含連結材料),比較古代與現代的霾的異同。(4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劉禹錫,字夢得,自言系出中山,世為儒。貞元九年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工文章,善五言詩。.

  淮南杜佑表管書記,入為監察御史。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每稱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議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與議禁中,所言必從。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未至,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蠻俗好巫,每淫詞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於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還,宰相復欲置之郎署。而禹錫作《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語涉譏刺,執政不悅,復出為播州刺史。詔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極遠,猿狖所宅,禹錫母八十有餘不能往,當與其子死決,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憲宗曰:“為人子者宜慎事,不貽親憂。若禹錫望他人,尤不可赦。”度無以對。帝改容曰:“朕所言,責人子事,然不欲傷其親。”乃易連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錫嘗嘆天下學校廢,乃奏記宰相曰:“言者謂天下少士,而不知養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鬱堙不揚也。是不耕而嘆廩庾之無餘,可乎?貞觀時,學舍千二百區,生徒三千餘,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國。今室.

  廬圮廢,生徒衰少,非學官不振,病無資以給也。舊時,凡學官,春秋祭於先師,斯止於太學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縣四時皆有事於孔子廟,甚非孔子意。今夔四縣歲費十六萬,舉天下州縣歲凡費四千萬,而於學無補也。請罷天下州縣四時祭,籍其資半歸所隸州,使增學校,舉半歸太學,猶不下萬計。可以營.

  學室,具器用,豐饌食,增掌故,以備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則古時之風,粲然可復。”當時不用其言。

  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常與禹錫唱和往來,因集其詩而序之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紙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夢得嘗為《西塞懷古》《金陵五題》等詩,江南文士稱為佳作,雖名位不達,公卿大僚多與之交。

  開成初,復為太子賓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滿,檢校禮部尚書、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七月卒,時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取材於《新唐書·劉禹錫傳》)註釋:【1】太學辟雍:指國家設立的大學。

  8.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5分)

  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善五言詩善:擅長.

  B.引禹錫與議禁中引:延請.

  C.生徒三千餘徒:只有.

  D.籍其資半歸所隸州籍:登記.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叔文每稱有宰相器

  叔文經常說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當與其子死決

  將與她的兒子就此死別

  C.是不耕而嘆廩庾之無餘

  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嘆倉庫沒有剩餘的糧食

  D.今凡州縣四時皆有事於孔子廟

  如今各地方州縣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廟中舉行祭祀活動

  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現劉禹錫有才華的一項是(3分)..

  A.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

  B.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

  C.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D.雖名位不達,公卿大僚多與之交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劉禹錫與柳宗元因為王叔文的引薦參與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議,均被採納。

  B.劉禹錫被貶播州,裴度以會對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損害為由替他求情。

  C.憲宗認為孝親應謹慎,但劉禹錫指望別人來幫他奉養母親,實在罪不可赦。

  D.劉禹錫第一次被貶是受王叔文變法失敗連累,第二次是因寫詩得罪當政者。

  13.劉禹錫認為當時“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麼?他提出了什麼解決措施?請根據文意概括。(4分)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

  14.閱讀下面兩首蘇軾的詩詞,完成①—④題。(15分)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潤州甘露寺彈箏

  蘇軾

  【1】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註釋:【1】浮玉:喻指金山。

  ①下列對這兩首詩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採桑子》開篇從“多景樓”的“多”字獲取靈感,連用三個“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贅敘,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寫出“一笑”之後,“回頭”來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而“空”無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採桑子》上闋前二句先言情後言事,後二句先言事後言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言事與言情結合,意蘊盎然。

  D.這兩首詩詞皆出自蘇軾之手,均寫多景樓中與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樂抒情,但抒發的情感卻一喜一憂,迥然不同。

  ②箏是一種撥絃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音悽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下面有關箏的詩所表達的情感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3分)...

  A.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南朝梁·蕭綱《彈箏》)

  B.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唐·李端《聽箏》)

  C.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絃裡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唐·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

  D.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元·薩都剌《贈彈箏者》)③有人評論說蘇軾《採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紅”一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試作簡要分析。(6分)

  ④這兩首詩詞對於音樂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寫,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細捻輕攏”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而“欲斷哀弦”所表達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澀弦凝絕,。,此時無聲勝有聲”也有相似之處。(3分)

【北京市朝陽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統一考試】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