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高考作文的閱卷流程與作用標準講解

高考作文的閱卷流程與作用標準講解

關於高考作文的閱卷流程與作用標準講解

  我堅持認為:明瞭最終高考作文閱卷的流程和閱卷老師的心態,對於最終的備考是有益無害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因為只有到了閱卷現場,我們才能清晰地發現:就考試這一層面而言,語文和數學、物理、化學沒有絲毫的區別,甚至較理科更為刻板:如果說理科還存在探討一題多解的可能性的話,語文由於其思維拓展可以做到無邊無際,因而在最終閱卷時反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這種可能。作為參與過自主招生以及高考作文閱卷的人,我願意向大家分享相關的經驗。

  首先,沒有哪一名閱卷老師擁有絕對的生殺大權,這是由自主招生考試以及高考的公平性決定的。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一定有相對的公平。因為比起參考的考生來,閱卷老師甚至要比他們更加戰戰兢兢,因為他們責任更大。於是,在每次閱卷的第一天,尤其是作文這個專案,老師們要做的不是迅速開展工作,而是儘快地統一、並讓自己靠攏那個相對的公平。比如作文,小範圍的,如自主招生,是閱卷組長先讀幾篇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討論最終得分,統一;然後每位老師都從卷子本中任意挑一篇文章讀,給出自己的意見。如是往復幾輪。大範圍的如高考,則由專家組給出相當數量的樣卷,詳細講解每篇文章得分緣由,讓老師熟悉,並給出相應樣卷讓老師試批。再加上每份作文試卷都會由兩名老師批閱,分差過大的情況下還會逐級上報,因此,每位老師的打分,一定會慎之又慎。

  這種慎重,最主要地體現在去除個人好惡上,因為個人好惡越極端,分差越界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真正在閱卷現場起作用的,對於作文而言,並非我們通常認為的文采,而是清晰;換言之,漂亮的語句並不足以在作文中制勝,結構是否清晰、材料是否新鮮(在大量文章的比較下,新與舊由出現機率決定,一目瞭然),甚至字跡是否清晰,都比文采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來得更重要,因為它們更紮實。因此,很多考生在考前選擇備一篇錦繡華章,到了考場上大段默寫,生拉硬拽,反而討不到什麼便宜。

  再比方說立意深刻,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考生說了不算,閱卷老師說了不一定算,閱卷小組長說了也不絕對就算,基本上專家組的人說了可以算,但總不能看到一篇疑似深刻的文章就去找小組長。因此,深刻這個決定文章是一類還是二類的最最重要的標準,在實際的閱卷過程中,往往轉化為:論據本身的'深刻程度(比如尼采、康德、維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這個用得恰當與否,還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不大容易偽裝),或者一些宏大的字眼,如歷史、文化、文明、精神、心靈、人性等。如果考生在論據的使用上能夠勝人一籌,透過論據深化論述主題;或者一上來就站在上述宏大敘事的高度俯瞰題目,用大思維將論述和材料貫穿,都可以算是摸到了一類文的門。事實上,這兩種寫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足以在出現頻率上使自己顯得與眾不同,而這就是高考作文一類文真正的秘密:文化散文中對於深刻的解釋為獨立見解和思想個性,其中獨立和個性二字,幾乎可以作為一些深刻的顯在表徵。

  綜上,高考語文閱卷並不神秘,即便讓人覺得難以評價如作文,其最終的分數也是由一系列顯性標準所決定的。因此,閱卷時按照這些標準操作,備考時當然要向這些標準靠攏,這些標準是否達到,自己就能有判斷力。如果考生在最後60天中要對一類文展開衝擊,必須首先將這些標準徹底吃透。

【高考作文的閱卷流程與作用標準講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