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資料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資料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資料

導語:如今社會發展節奏太快,導致了很多心理健康問題。關於心理健康,你瞭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編輯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感情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以及反映適度、人際關係協調、心理活動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狀態。

二、常見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幾種:

1.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一種心因性疾病,神經系統沒有器質性病變,僅僅是功能的減低和失調。導致病因是大腦長期負擔過重、過度疲勞,或因精神受刺激,使情緒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所致。神經衰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它是由於長期刺激,引起大腦神經活動持續過度緊張,導致大腦興奮和抑制神經活動能力減弱的一種神經症。主要特徵是易興奮、易激動、易疲憊,並常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敏感的人和有不良性格的人,更易患此症。

大學生神經衰弱的發生率很高,主要是由於生活學習壓力過大,過分緊張,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良好的適應能力造成的。如學習負擔過重、人際關係緊張、家庭貧困所帶來的生存壓力、戀愛出現危機、就業壓力過大等都是發病的誘因。如果使神經處於持久的緊張狀態,超過了個體所能忍受的限度,就會導致神經崩潰和失調。

2.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持續性精神緊張或驚恐發作的狀態。它使患者常常感到惶恐不安,心煩意亂,有的產生恐懼感。它與一般的焦慮情緒不同,一般的焦慮情緒是由具體物件具體事物引起的。而焦慮症沒有引起焦慮的具體物件和理由。患者常常表現為無明顯原因和理由的緊張和不安;經常提心吊膽又沒有具體原因;或過分關心周圍的事物,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煩意亂,沒有耐心。並常伴有心悸、頭昏、噁心、手腳發冷等症狀。

3.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它的主要症狀包括失眠、心煩、反應遲鈍、易怒、易激動、處事不冷靜、憂鬱、持久疲勞。據2004年中國健康協會調查,在北京,每1000人裡就有3個人被明確診斷為抑鬱障礙患者。2004年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公佈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在自殺行為者中,70%患有憂鬱症。目前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變化的加劇、競爭的日益激烈、心理壓力的加大,抑鬱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某種特定情景或物體產生強烈的恐懼,明知無害,但又不能剋制的神經症。在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社交恐怖症。它是指對某一特定的社交場所和物件產生的恐懼心理。如,有的學生不敢與他人目光相對,不敢和異性說話或交往,一看到對方就臉紅心跳。有的學生在求職面試時變的異常緊張,甚至盜汗、心跳過速。有的學生不敢和陌生人見面等。恐怖症對人際交往、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一定的不良的影響。

5.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明顯症狀是情緒紊亂,思維破裂,在感知、記憶、思維、情緒和人格方面都有嚴重障礙,思想和行為失去邏輯,脫離現實,哭笑無常。患者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高度不協調,並常出現錯覺和幻覺。如時常能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等。

6.強迫症

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抗強迫同時存在,二者衝突導致了病人緊張不安、痛苦難忍的情緒狀態。患者知道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脫。如屈從於強迫觀念的反覆洗手、反覆檢查、反覆詢問及奇怪計數等。

其實大多數人都曾有過某些輕微的強迫觀念,如不停地考慮即將發生事情的對策。但正常人的這種想法有其合理性,也不會對其它行為產生明顯的干擾。患有強迫症狀的個體常有自卑、缺乏安全感、意識發展刻板、僵化、內疚傾向及容易感到威脅等性格特點。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還有許多,有的會直接表現在身體疾病中,如近年來在大學生中常患有緊張性頭痛、心率不齊、神經性皮炎、十二指腸潰瘍、月經不調等。其中不少患者都和心理有關。

三、常見心理問題的案例

[案例一]:別人分手,我心裡就樂

近日,華農一女生被同寢室5位女孩齊發“逐客令”。原因很簡單,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窺視別人情感秘密。有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從北京打來長途,寢室裡就她一人,於是,找了一封“虛擬”情書,對著電話詳細描述室友與“新歡”的發展動態。結果,“北京那邊”與室友分手了。

她已經讓幾乎所有室友的情感都出現裂痕。她說:“一看到寢友與男友出雙入對,甜言蜜語地煲‘電話粥’,心裡就不爽,感覺快要發瘋了。”

華中師範大學嚴正教授點評: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導致心理失衡,該女生家教甚嚴,所受關愛太少,過分關注自我。同學宜多與其溝通,轉移其注意力,使其學會關心他人。

[案例二]:車輪嚇哭求職者

收到廣州一公司面試通知,某高校畢業生陸遠坐上南下列車。晚上,周圍變得寂靜起來,只剩下鐵輪與車軌磨擦的聲音,“轟隆,轟隆,轟隆隆……”

陸遠抱緊腦袋,想把這聲音擠壓出去,他怕,怕得哭了,哆嗦著反覆唸叨,“別打我,別過來……”

工作沒了,回漢後,陸遠還是恍恍惚惚。

武科大文法學院李銳鋒教授點評:陸遠父母離婚,讀大學期間,與他相依為命的爺爺去世,使其產生無依靠的感覺,此類同學宜多參加社會活動,尤其是體育運動,在運動中釋放不良心病。

[案例三]:怕人下藥三天不吃飯

被人送進醫院時,某高校大二學生小敏已三天沒吃過飯了,她打翻同學們打來的飯菜,“你們在飯裡下了藥,吃了後,我就都聽你們的,把什麼秘密都說出來,我不吃。”

武科大心理諮詢室萬穎碩士點評:小敏畢業於一所重點中學,學習競爭激烈,大家只顧埋頭苦讀,從不願將學習心得與他人分享,現在很多在高校發現的學生心理問題,均與中學階段有關,忽視心理教育,後患無窮。

[案例四]:我是外星人

某高校大一學生小劉,今年18歲,進入大學剛兩月,就怎麼也不肯認自己親生母親,他進入省人民醫院精神科治療時,一口咬定,自己是外星人,怎麼會有地球上的母親呢。

省人民醫院白雪光點評:就診患者中,有近1/3為大學生,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不能僅是口頭髮感慨的事,應有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

四、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心理活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動態系統,因而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複雜多樣的。既有社會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學生個體因素,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於個體的結果。

1.社會環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會環境往往對心理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評價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上的經濟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衝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重智輕德、分數至上的誤區和“精英主義”情結壓迫著學生的心靈;泥沙俱下的大眾傳媒內容,魚龍混雜的網路資訊,都給大學生的'心靈帶來強烈衝擊,暗中潛滋學生不健康的心靈;各種觀念的碰撞、各種文化的差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等,都使他們感到困惑、混亂、矛盾、茫然、緊張、不知所措;觀念動盪的壓力、經濟危機的壓力、擇業就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貧困學生的生存壓力、學業壓力——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從不同方面向學生壓過來,特別是就業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意識到,畢業就意味著失業。恐慌、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上述原因如塊塊巨石壓在他們的心頭,又如一張無形的網將他們死死纏住,在這種負擔下,他們的心理很難承受。當心靈被壓得扭曲變形時,他們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歷程。

2.家庭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人的個性會產生很大影響。人的先天素質只為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直接關係到子女能否健康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大多數與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往往影響子女的身心發育,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獨的心理;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經常衝突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膽小憂鬱,對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難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家庭氣氛過於沉默或嚴厲,缺少民主環境,使孩子從不敢大聲講話、自由說笑或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見解,這樣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過分抑鬱;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導致子女任性散漫、無組織無紀律、頑皮的個性;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嬌慣、縱容、滿足子女的一切願望和要求,使他們對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難便一蹶不振;還有的學生離開父母生活無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學,或心理失衡走向極端;還有的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透過高期望值來施加壓力,讓兒女實現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產生壓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線便崩潰,導致心理障礙。

3.青春期因素

大學生基本上處於青春期的中後期,心理的發展正在完善過程中,他們所處年齡階段正是一個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滿好奇與渴望的心理轉折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不平衡,情緒不穩定,處於家庭和社會二者若即若離的關係中。然而青春初期所造成的心理被動遺留下了許多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當時只顧埋頭備考而壓抑下來的,到了大學後,沒有師長的嚴格管束,壓力驟然減輕,心理上卻感到極度的不適,於是產生了各種心理困惑。如有的學生青春初期對自我形象的認同還未徹底解決,到了大學,看到別人俊美瀟灑,總感到自慚形穢,長時間調適不好則產生自卑心理,喪失自信心;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性生理已經發育成熟,性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嚮往與介入朦朧的校園愛情,他們開始關注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往,但由於缺乏交往經驗,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被異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閉自己,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還有的學生因別人的成績比自己好,出於嫉妒心理,到處找別人的弱點,說別人的怪話,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趕上別人,而是企圖用這種辦法擊垮對方;另外,大學生雖然生理發育成熟,心理上卻不夠成熟,心理狀態仍帶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衝動性,兩者之間的落差,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還有一些學生,成長順利,一帆風順,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4.個人素質因素

在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其實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於個體心理素質的差異、心理壓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會產生心理障礙,有的人卻沒有。一項調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屬於內向不穩定型,屬於粘液質或抑鬱質,即他們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損傷性和對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現為:內向、心胸狹窄、抑鬱性高、神經質、多愁善感又難於表露,自卑感重,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比較困難,活動範圍狹小。所以,個體心理素質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徵,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內在因素之一。

5.心理衝突因素

青春期的大學生正處於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危機的時期。諸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與理智的矛盾,依賴性與獨立性的矛盾,心理困惑與尋求理解的矛盾,自我價值與社會標準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解決不好,長期處於矛盾的衝突中,再加上情緒控制力的侷限,因此常出現思想上搖擺不定,行動中忽冷忽熱。這種心理衝突常給人以挫折感,極大地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長時間的心理衝突甚至可以引發人的厭世、頹廢和絕望。

五、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滿意的感受、愉快的心情,主要來自較好的精神修養。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對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是善於控制和調整自己。例如。有的人感到煩躁時,會選擇柔和的音樂聽,以使自己的心情寧靜;有的人感到憂鬱時,去聽一些雄壯或激昂的樂曲上,以使自己興奮起來。通常所用的自我調式的方法有:

1.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是一個人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主要是用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榜樣的事蹟或明智的思想觀念來激勵自己,鼓勵自己,安慰自己,調整不良的心理。調適好自己的心理,不自卑,不自傲,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學會從零開始,心向未來;在學業上要追求無止境,在生活上要知足常樂,要學會知足。

2.情境遷移

在遇到苦悶或憤怒的情境時,可以把注意力從消極的方面轉移到積極方面去,儘量避免或減輕精神創傷,使自己的情緒恢復到穩定。比如,可以聽音樂,散步,和知心的朋友聊天,逛公園等。這對消除煩惱,緩解緊張的情緒大有益處。

3.情緒宣洩

心理學家認為,宣洩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是個體在產生痛苦時、悲傷憂鬱時,透過適當的方法、渠道進行發洩,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如向師長親友、同學朋友傾訴一番,把自己的委屈、煩惱、痛苦訴說出來;或大哭一場;或乾脆透過體力勞動、唱歌、運動等形式發洩一下,來緩解心理上的壓力;或在空曠的田野上大聲喊叫,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宣洩積鬱。

4.必要的諮詢

當遇到困惑和挫折時,可以諮詢父母、老師、同學、朋友,也可以到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去諮詢,向他們訴說內心的困惑或心理障礙,以求的他們的幫助和開導。

5.講究處事技巧

當與別人發生衝突時,不妨暫時避開對方一段時間,或找親朋好友傾訴一番,這麼做並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或因某種事情引起不愉快的情緒時,最好把這件事儘快忘掉,不要去想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最好配合轉移思維,就是設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更有意義的方面去,這種重新投入到新的一件更高尚的、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以沖淡感情上的不愉快或痛苦的現象,稱之為“昇華”。

6.學會自我放鬆

這種方法是要學會四肢放鬆,並獲得安靜,能有意識地去感受四肢的鬆緊、輕重、冷暖的程度,從而取得放鬆的效果。自我訓練法能改善生理功能、交感神經活動降低,心率、呼吸頻率減慢等,可達到排解和消除不良情緒的目的。

7.常做“心理美容”

每個人都有心理缺陷,這就好比人的身體相貌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一樣,並非是什麼疾病。經常進行“自醒”,反觀內照,如果能夠及時調整就是給自己的心理做了美容,對心理健康大有益處。

8.發展多種興趣

筆如書法繪畫、唱歌跳舞、體育運動等。特別是體育運動,除了可以宣洩情緒外,還能培養互相合作、敢於對抗、勇於向上的品質,從而透過鍛鍊體能達到帶動“心能”的目的。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