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

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

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

沙僧,又叫沙和尚、沙悟淨,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在書中也稱黃婆,土母、刀圭,五行屬土,俗稱沙和尚、沙僧。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師(又稱唐三藏或唐僧,俗名陳)西天拜佛求取真經。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供大家參考。

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 [篇1]

《西遊記》取經集團中最不引起人們注意的人物就是沙僧。有關沙僧的專題論文更是屈指可數, 許多人都認為沙僧是個性蒼白的藝術形象,認為他缺乏個性,但不知,其無個性即是個性。

從《西遊記》全書可以看到: 唐僧是取經隊伍中的精神領袖, 西遊故事是圍繞唐僧遇到八十一難進行的, 取經隊伍的真正統帥是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豬八戒和沙僧是孫悟空的左右手, 一個主要充當前鋒孫悟空降妖伏怪的幫手, 一個主要擔任後衛唐僧的貼身隨從, 行李、白馬的看護者。師徒四人, 雖有主次之分, 但無論缺少誰, 都是斷然無法完成取經大業的。

一 沙僧的人物形象

《西遊記》中對沙僧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的描寫不在大段的細膩文字上,而在於生動的情節描寫中。

第一,沙僧是一個穩重踏實、任勞任怨的人。在唐僧的三個徒弟中,他一直踏踏實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像悟空那樣好名,也不想八戒那樣貪財好色。在漫長的取經路上,沙僧最大的職責就是照顧唐僧,牽馬挑擔,這些事情雖然平凡瑣碎,但他依然任勞任怨,每件事都能夠處理的有條不紊。遇到妖魔鬼怪時, 他一般都是看守行李、馬匹, 但一旦直接參加戰鬥, 就絕不象八戒那樣臨陣脫逃。“四聖試禪心”時, 唐僧要他留下招贅, 他表示“寧死也要往西天去, 決不幹此欺心之事”。所以,八戒常常說自己“老實”,“ 若論老實,象師兄就擺一隊,也不如我”。而實際上,取經隊伍真正的老實人卻是沙僧。

第二,沙僧是一個秉性善良、逆來順受的人。唐僧雖然也十分善良, 但他的

善良多表現為是非不分,人妖不辨,總給人做作的感覺,只有沙僧的善良,才是發自性情的真情實感。八戒貪色,做了一夜“繃巴吊拷女婿”,“沙僧見了,老大不忍,放了行李,上前解了繩索救下”。悟空被三昧真火燒得火氣攻心,是沙僧跳進水中救出悟空,見到悟空“渾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滿眼垂淚”,痛哭失聲。唐僧被妖怪變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懇請悟空“萬望救他一救”這是一種發自內心不可偽裝的善良。其次,沙僧是即逆來順受, 不會反抗。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 被封為金身羅漢, 居於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之後。雖然豬八戒叫囂著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沙僧, 他只是默默地領受, 這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他會安慰自己, 覺得自己不如孫悟空來得神通廣大, 也不似唐僧是註定成佛, 對取經的貢獻也不比豬八戒來得突出。沙僧的這種表現與他的身世背景是分不開的。他原是凡人, 後遇見真人, 受到幫助, 歷盡千辛萬苦修滿“三千功德”,才“見天顏”,“受封捲簾大將”。這得來不易的榮譽他當然十分珍惜, 卻沒料到會因失手打破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比起豬八戒的調戲嫦娥,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沙僧只是犯了點小錯,但他所受的苦難卻是最多的。對此, 他認為是理所當然,並且毫無怨言,默默承受。

這是由於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 原為凡人,即使成仙做了捲簾大將也不過就是個玉皇大帝的奴僕。

第三,沙僧是一個精明世故、明哲保身的人。沙僧個性中穩重踏實、細心周全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同時他又是精明世故的。首先,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在西遊記第四十回,孫悟空要與紅孩兒認親,沙僧笑到: “哥啊, 常言道: 三年不上門, 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耶?”結果果真如沙僧所言,紅孩兒壓根兒不買孫悟空的賬。沙僧對取經集團內部矛盾曾起到調解作用,促進了取經集團的團結,但當矛盾激化的時候, 卻又常常緘口不言, 明哲保身。唐僧數次念《緊箍咒》, 沙僧除了在號山“ 苦勸”過一次外, 其餘都是“ 唯師是尊”。特別是唐僧兩次驅趕悟空, 沙僧竟然連一句公正話都沒有。悟空就對此十分不滿, 責備他說:“你這個沙尼! 師-父念《緊箍兒咒》,可肯替我方便一聲?”五聖成真,八戒被授為淨壇使者,還當面表示不滿,可是,沙僧僅僅被授予金身羅漢,卻默默接受,沒有絲毫爭辯的意思。 儘管沙僧這個形象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 我仍然認為它基本上是成功的。人

們談起沙僧,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忠厚、善良、老實的品格和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精神。他的性格特徵一下子就被讀者抓住了, 這就說明沙僧這個形象已經在讀者心中佔據了相當的地位。

二 沙僧在《西遊記》中的地位

從《西遊記》的結構設計上來看, 《西遊記》這部小說中的人物並不是普通的神話人物, 作者也不是簡單的透過人物的性格或者活動來展演或推動故事情節。而是每設計一個人物就賦予每一個人物一種直接的目的。作為主要人物之一的沙僧,在《西遊記》中也同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 沙僧是取經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西遊記》中常出現“心猿’、“意馬”、“元神”等似佛似道的宗教學術語言,從這些用語及文章的內容結構上,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將宗教方面“五位一體”的結構引入文中:孫悟空寓為“心猿”,白龍馬寓為“意馬”,唐僧寓為“ 元神”,豬八戒寓為“清”,而沙僧則寓為“性”。這“心猿”“意馬”“元神”“性”“情” 其實是一個人身上的五個重要方面, 把它們分開, 可以外化為一個個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各人有各人的表現形式, 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 成為一個人的各個部分, 構成一個人的整體。作者這種五位一體的設計, 主要來自於佛家修煉的五個法門, 即心神意情性,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一心向佛, 只有元神賦予的一種志向、一種追求還不行, 還必須磨鍊自身的心、意、情和性, 使它們和一心向佛的元神保持一致, 修佛才能成功。這同時也寓意著他們五個人是一個整體, 沙僧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種五位一體的人物設計模式在小說藝術塑造上是非常新穎而且富有創造性的。 第二, 沙僧在取經隊伍中起著後勤保障的作用。唐僧師徒取經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內外矛盾不斷交織的過程。在對外方面, 主要是指取經集團與外界的妖、神以及自然災害之間的抗爭。在這方面, 沙僧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護唐僧, 看護行李馬匹的作用。孫悟空是降妖伏怪的主將, 豬八戒, 是開路先鋒以及孫悟空的幫手。而取經集團的核心人物唐僧, 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凡夫俗子, 經常自身難保, 更別提看守行李馬匹了。但是他又是極為重要的人物, 沒有了唐僧, 就無所謂取經了,這時就需要一個人來保護唐僧,看守行李馬匹。沙僧就是這樣一個甘當後勤人員的人物形象。他做事細心而穩重,不似豬八戒的粗枝大葉,也不似孫悟空的暴躁任性,他一心向佛對取經抱著一顆堅定虔誠的心,不似豬八戒常嚷著散夥,

也不似孫悟空叛逆妄為。由沙僧這樣一個人物來照顧保護唐僧、看守行李馬匹是再適合不過的了。沙僧的存在使唐僧這個取經的核心人物處於更加安全的地位, 同時也使得孫悟空能後顧無憂的去大展拳腳,斬妖除魔。

第三, 沙僧是取經隊伍的調和劑,調和了各方的矛盾。西行取經是漫長的旅程,而取經集團內部每個人又各有性格,摩擦是難免的,其中以唐僧與孫悟空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激烈。唐僧是取經集團的核心人物,他時刻以佛門弟-子為警戒, 以身作則,嚴於自律。而孫悟空則是不服約束,自由自在,任性妄為的,因此矛盾經常由兩人引起,有時激烈程度甚至大於外界矛盾。豬八戒在二人起衝突時除了落井下石,火上潑油,別的就沒有了。而沙僧可以視為本事不大但對團隊的價值觀強烈認同的人, 他在取經集團的核心任務之間和團的主力成員起衝突時, 起到了調和矛盾的作用。如第八十一回時孫悟空去追地湧夫人時, 把唐僧交於豬八戒和沙僧, 但由於他們倆一時疏忽讓唐僧被抓: 行者怒氣填胸,也不管好歹, 撈起棍來一片打, 連聲叫到:“打死你們! 打死你們!”那呆子慌的走也沒路,而沙和尚卻近前跪下道:“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來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達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須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徒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一席話說得孫悟空平息怒氣,解決了一場可能散夥的矛盾。在第八十回,唐僧對能否取得真經感到憂慮,八戒附和, 眼見唐、豬、孫三人又要因這個問題起摩擦,沙僧此時站出來呵斥二師兄:“ 莫胡談,只管跟大哥走。” 一場爭執被沙僧的一個舉動一句話所平息,可見沙僧在調和集團內部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 結語

沙僧的身上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穩重,任勞任怨、細心周到,卻也存在著國民的劣根性世故圓滑、逆來順受,不懂反抗。但無論如何,他的存在調和了集團內部矛盾,保證了取經集團可以順利取得真經。所以說沙僧的存在無論從結構設計、情節內容還是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完善《西遊記》的作用。

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篇2]

真正的智者《西遊記》中沙僧性格淺析

一、沙僧的性格特點

沙僧在《西遊記》這個享有盛名的取經團隊中,本領一般、修行一般、長相一般、性格也一般。但正因為這一個個“一般”,他身上的勞苦大眾的特點才更為突出、明顯。他秉性善良、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勤勤懇懇、忠於職守,也正是這些美德,才使得沙僧成為《西遊記》中的無名英雄。

(一)任勞任怨、勤懇敬業

正如電視劇《西遊記》的主題曲中所唱的“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沙僧就是這樣肩挑著擔子,走過“山一程,水一程”,不知走過多少個春夏秋冬。甚至他肩上的擔子已經成為了他的標識。儘管如此,但沙僧對此從來沒有過一句怨言。不僅如此,他還兼任了團隊中打雜這一角色。除去“擔擔子”這一本職工作,他在沒人化齋的時候要去化齋,在豬八戒探路久不回的時候要去找人,在兩個師兄都有事的時候要用生命保護師傅,也許這些都只是偶爾的情況,但不可否認,它們都曾真真切切的發生過。沙僧不像豬八戒那樣,有點事就儘量的偷懶,實在不能偷懶時嘴上也要念一大通,嗦個沒完沒了。他也不會像孫悟空那樣,做事高調出場、風風火火。即使是如唐僧般的人物,在孫、豬二人爭論由誰去化齋時,也會抱怨幾句。但沙僧卻從來沒有過一句抱怨之詞,沒發過一次牢騷。如此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沙僧,不是勞苦大眾的化身嗎?

(二)秉性善良、情深義重

唐僧十分善良,這幾乎是所有人公認的事實,但他的善良多表現為是非不分,人妖難辨。只有沙僧的善良,才是發自性情的真情實感。悟空被三昧真火燒得火氣攻心,

①是沙僧跳進水中,救出悟空;見到悟空“渾身上下冷如冰”,他便不由得“滿眼垂淚”,

②痛哭失聲。九頭獅子精拷打悟空,“沙僧見打得多了,甚不過意,道:‘我替他打百十下罷。’”③唐僧被妖怪變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懇請悟空“萬望救他一救”④黃袍怪揪著百花羞來到被捉的沙僧面前對質,沙僧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毅然替百花羞圓謊。這種出自內心的或者說是潛意識的善良,又和他的老實密不可分。

取經隊伍中,沙僧最關心也最敬佩的人是唐僧。在他看來,唐僧的一言一行都堪為佛教信仰的楷模。更為重要的是,正是由於唐僧將其從罪孽深重的流沙河中救了出來,才有他日後的皈依佛門,修成正果。取經途中,他對唐僧忠心耿耿,噓寒問暖。無時無刻不把師-父放在心上。每到一處地方,唐僧要下馬來休息,他總是畢恭畢敬地攙扶師-父下馬;每當唐僧飢渴難耐時,又總是他細心將茶水端上。完全是一個忠實老僕人的形象。在小說第八十六回,隱霧山的豹精用計騙了唐僧,八戒將妖洞之門打破。妖精丟擲一截樹根做成的假唐僧頭,被悟空識破。緊接著又丟擲個真人頭,騙過了悟空師兄弟,三人齊聲大哭。悟空、八戒報仇歸來,到“唐僧”墳頭,“見沙僧還在哭呢”⑤雖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卻由此可見沙僧對師-父真情一片。此外,沙僧對唐僧的性情瞭如指掌。小說第七十二回,唐僧見春光明媚,又道路平坦,意欲親自去村子裡化一回齋,悟空、八戒堅決反對,只有沙僧充分理解唐僧想自我表現一下的心意,因而,不僅不阻攔,反而勸說悟空與八戒道:“師兄,不必多講,師-父的心性如此,不必違拗。若惱了他,就是化齋來,他也不吃。”⑥沙僧對唐僧的心性知道得很清楚,但為照顧師-父的面子,他沒多說,真可謂唐僧的知音。正因如此,唐僧在取經路上對悟空念緊箍咒,罵八戒“呆子”、“夯貨”,卻從來未數說過沙僧。

(三)精明世故、逆來順受

沙僧個性中穩重踏實、細心周全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同時他又是精明世故,逆來順受的,這一面在其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首先 沙僧是精明世故的。在《西遊記》第四十回,孫悟空要與紅孩兒認親,沙僧笑到:“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返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哪裡與你認什麼親耶?”⑦結果,果真如沙僧所

言,紅孩兒壓根兒不買孫悟空的賬。又如小說第六十三回,沙僧向祭賽國國王吹噓悟空、八戒的本事:“不瞞陛下說,我大師兄乃齊天大聖皈依。他曾大鬧天宮,使一條金箍棒,十萬天兵,無一對手。只鬧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驚。我二師兄乃天蓬元帥果正。他曾掌管天河八萬水兵大眾,唯我弟-子無法力,乃捲簾大將受戒”⑧而事實上,沙僧的本事雖不及悟空,但較之豬八戒,則不相上下。他當著兩位師兄的面,對他們極盡讚美之能事,自然令兩位好名的師兄內心極為受用,而對自己則不置一詞,其實是一種自謙的表現。

沙僧的精明之處還表現在他對時局形勢的判斷準確,沙僧在小說中第一次亮相,大戰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旁觀的孫悟空看到這種鬥殺場面,恨得“咬牙切齒,擦掌磨拳,掄起鐵棒,往那怪著頭一下,那怪急轉身,慌忙躲走,徑鑽流沙河裡”⑨沙僧對自己的實力有自知之明,同實力相差無幾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見到實力遠高於自己的悟空,卻立即躲避,能打就打,打不贏就溜,任憑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罵,他就是不上當,弄得實力超強的悟空乾著急卻束手無策。第四十一回,悟空大戰紅孩兒,讓紅孩兒的煙火燻得大敗回來。這時,沙僧便建議以“相生相剋”取勝,悟空遂往東洋大海求借龍兵,希望以水滅火,誰知凡水滅不了三昧真火,沙僧又建議悟空去求觀音菩薩,終於降伏紅孩兒。

其次,沙僧是逆來順受,不會反抗。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被封為金身羅漢,居於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之後。雖然,豬八戒叫囂著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沙僧只是默默地領受,這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他會安慰自己,覺得自己不如孫悟空來得神通廣大,也不似唐僧是註定成佛,對取經的貢獻也不比豬八戒來得突出。

(四)馴順服從、奴性人格

《西遊記》中的沙僧雖然名為“捲簾大將”,但那隻不過是皇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所以連卷簾人也要封以將軍之名。他雖然曾自我誇耀說:“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餘在上。”⑩但實際身份卻相當低微,以至於雖然參加過蟠桃大會,卻沒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只能在一旁為玉皇大帝執玻璃盞。在五莊觀,他一見到人參果便即認得,悟空問起原因,他回答說:“小弟雖不曾吃,但舊時做捲簾大將,扶侍鸞輿赴蟠桃宴,嘗見海外諸仙將此果與王母上壽。見便曾見,卻未曾吃。”可見,他的職責僅僅是“扶侍鸞輿”而已,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實際上就是奴僕。

沙僧的奴性人格,當然是奴隸文化薰陶的結果。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沙僧的這種性格,在中國古代民眾之中又是極具代表性的。換句話說,奴性人格不僅僅是奴隸的主體人格,也是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突出表現。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就對奴性有客觀描述,並稱之為國民劣根性。因此,沙僧形象實際上有著更為廣闊的典型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視野便不能僅僅侷限在奴隸文化這個層面,而應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更深層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社會的和歷史的原因。筆者認為,形成國人也是沙僧奴性人格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農耕文明背景下的宗法制度,以及建立於其上的君主專制制度,與其身世背景是分不開的。他原是凡人,後遇見真人,受到幫助,歷盡千辛萬苦修滿“三千功德”,方才“見天顏”,“受封捲簾大將”。這得來不易的榮譽他當然十分珍惜,卻沒料到會因失手打破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比起豬八戒的調戲嫦娥,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沙僧只是犯了點小錯,但他所受的苦難,卻是最多的。對此,他認為是理所當然,並且毫無怨言,默默承受。這是由於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原為凡人,即使成仙做了捲簾大將,也不過就是個玉皇大帝的奴僕。

(五)人云亦云、明哲保身

在沙僧奴性之中,又隱藏著更為世故圓滑的國民劣根性。沙僧在取經團隊中自始至終幾乎從未發表過自己的任何言論,也從未對任何事情做出過評判。與豬八戒因妖精擄走師-父之後的抱怨,及孫悟空舉棍便打的行為相較,沙僧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副淡定從容的神態,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擔心唐僧的'安危,而是他確信天塌下來有一個神通廣大的大師兄頂,遇到困難時面不改色心不跳,每次被妖精抓住,即將面對上蒸籠、下油鍋的命運時,不說豬八戒,就連一向以鎮定自若自居的唐三藏都大驚失色,狂喊“悟空救命”,可是,沙僧卻不慌不忙地安慰他們說“師兄會有辦法的”。突想起如今職場上的種種現象,想盡一切辦法在領導面前表現的職員,多數情況下會遭到上級的厭惡,甚至下級的嫉妒,可是,那種默默無聞的職工雖然不起眼,但是他們永遠都不會被批評,他們會跟隨別人的意見而從不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主見,而是唯命是從,正如第七十二回有集中描寫道:正值春光明媚,前面是小橋,流水,人家。唐僧道:“平日間一望無邊無際,你們沒遠沒近的去化齋,今日人家逼近,可以叫應,也讓我去化一個來。”不言而喻,這是唐僧的豪興,且情出於一種上級對下級的慰撫。可孫悟空卻不同意,說:“你要吃齋,我自去化。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父去化齋之理。”豬八戒也不贊成,說:“古書云:‘有事弟-子服其勞。’等我老豬去。”唯沙和尚在旁笑道:“師兄,不必多講。師-父的心情如此,不必違拗。若惱了他,就化將齋來,他也不吃。”一個是“有心栽花花不開”,一個是“無意插柳柳成蔭”。三人跟隨唐僧十四年,行程十萬八千里,我行我素的孫悟空固然常被咒念緊箍,喜歡賣乖弄巧的豬八戒也常遭厲顏斥責,唯默而侍之的沙和尚,卻始終未落一辭,其深層原因恐怕亦在於此吧!有好多次,孫悟空和豬八戒所說的話,唐僧並不認同,但是,沙僧只簡短的一句話:“師-父,大師兄(二師兄)說的對!”他這樣說並不是盲從,而是堅信孫悟空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這表明他還是很敬佩有本事的同事的。這樣在領導面前誇自己同事的人不多見,在同事和領導面前維護上級的下屬更是少見。這樣的職員想必會贏得團隊中所有人的喜愛吧!他和上下級都能搞好關係的原因,不正是在於他的這種明哲保身的智慧嗎?

二、沙僧在取經團隊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沙僧在取經隊伍中起著後勤保障的作用。

唐僧師徒取經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內外矛盾不斷交織的過程。在對外方面,主要是指取經集團與外界的妖、神以及自然災害之間的抗爭。在這方面,沙僧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護唐僧,看護行李馬匹的作用。孫悟空是降妖伏怪的主將,豬八戒是開路先鋒以及孫悟空的幫手。而取經集團的核心人物唐僧,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凡夫俗子,經常自身難保,更別提看守行李馬匹了。但是,他又是極為重要的人物,沒有了唐僧,就無所謂取經了,這時就需要一個人來保護唐僧,看守行李馬匹。沙僧就是這樣一個甘當後勤人員的人物形象。他做事細心而穩重,不似豬八戒的粗枝大葉,也不似孫悟空的暴躁任性,他一心向佛對取經抱著一顆堅定虔誠的心,不似豬八戒常嚷著散夥,也不似孫悟空叛逆妄為。有沙僧這樣的一個人來照顧、保護唐僧,看守行李馬匹是再適合不過的了。沙僧的存在,使唐僧這個取經的核心人物處於更加安全的地位。同時,也使得孫悟空能後顧無憂的去大展拳腳,斬妖除魔。

第二,沙僧是取經隊伍的調和劑,調和了各方的矛盾。

西行取經是漫長的旅程,而取經集團內部每個人又各有性格,摩擦是難免的,其中,以唐僧與孫悟空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激烈。唐僧是取經集團的核心人物,他時刻以佛門弟-子為警戒,以身作則,嚴於自律。而孫悟空則是不服約束,自由自在,任性妄為的。因此,矛盾經常由兩人引起,有時激烈程度甚至大於外界矛盾。豬八戒在二人起衝突時除了落井下石,火上潑油,別的就沒有了。而沙僧可以視為本事不大但對

團隊的價值觀強烈認同的人,他在取經集團的核心任務之間和團隊的主力成員起衝突時,起到了調和矛盾的作用。他與取經隊伍中其他成員不僅保持了和諧融洽的關係,而且還會調和師徒間的矛盾。在“號山逢怪”一難裡,紅孩兒兩次變作紅雲,想捉住唐僧。悟空一會兒將唐僧推下馬,說是有妖怪,一會兒又將唐僧扶上馬,說是過路的妖怪。唐僧大怒,誤認為悟空在捉弄人,狠狠的要念“緊箍兒咒”,就是多虧沙僧苦苦相勸方才作罷。這是他調和水火的一個例子。可見,取經隊伍中最尊敬愛悟空的正是沙僧。但當悟空暴躁時他也常會以柔克剛。如第八十一回孫悟空去追地湧夫人時,把唐僧交於豬八戒和沙僧,但由於他們倆一時疏忽讓唐僧被抓:行者怒氣填胸,也不管好歹,撈起棍來一片打,連聲叫到:“打死你們!打死你們!”那呆子慌的走也沒路,而沙和尚卻近前跪下道:“無我兩個,真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兄啊,這行囊馬匹,誰來看顧?寧學管鮑分金,休仿孫龐鬥智。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須父子兵。望兄長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去也。”一席話說得孫悟空平息怒氣,解決了一場可能散夥的矛盾。在第八十回,唐僧對能否取得真經感到憂慮,八戒附和,眼見唐、豬、孫三人又要因這個問題起摩擦時,沙僧此時站出來呵斥二師兄:“莫胡談,只管跟大哥走。”一場爭執被沙僧的一個舉動一句話所平息,可見,沙僧在調和集團內部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小結

沙僧不是《西遊記》的主角,作者沒有像寫孫悟空、豬八戒一樣,傾潑一樣多的筆墨。沙僧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不是個性模糊的人物,他是個很有性格的人。我們不能離開每個人物在書中的地位,以及他們所擔任的角色評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不能因為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形象的塑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從而低估了其他人物形象的美學價值。而且形象塑造的成功與否,絕不在於筆墨的濃淡,而看是否寫的恰到好處,是否給人們留下了鮮明而深刻的印象,給人以美的享受。人們談起沙僧,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他的身上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穩重、任勞任怨、細心周到。卻也存在著國民的劣根性世故圓滑、逆來順受,不懂反抗。但無論如何, 他的存在調和了集團內部矛盾,保證了取經集團可以順利取得真經。所以說,沙僧的存在,無論從結構設計,情節內容,還是人物形象上,都起到了完善《西遊記》的作用。


【西遊記沙僧形象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