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文學論壇課堂記錄

文學論壇課堂記錄

文學論壇課堂記錄

  一、先檢查預習,看學生是否按要求熟讀課文。

  二、介紹背景

  師問:促織是什麼?你們小時候見過嗎?

  生1:見過,一種昆蟲,也叫蟋蟀。

  師問:《聊齋志異》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生3:借花妖鬼怪來寫社會的書。

  生4:雖說比較荒誕,但也有比較現實的地方。它揭露統治者勞民傷財,是對現實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憤無奈之情。

  師:“誌異”是什麼意思?

  生答:記錄怪異之事

  師補充:“誌異”也是一種揭露現實的手法。“聊齋”是書房名,古人常有此雅興,以書齋為文集名。

  師:相對本單元其他幾篇課文節選自長篇小說,《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

  教師再簡介蒲松齡屢試不第、供茶水聽故事的經歷。現在,我們的學習非常緊張,讀長篇可能沒時間,讀《聊齋》中的短篇故事還是非常合適的。

  鬼怪在《聊齋》中是美麗的、有情的。(也許是由於上了體育課,學生有些不在狀態,課堂氣氛稍顯沉悶。於是,教師以親切平和的語調娓娓道來。)

  三、閱讀課文,理清情節

  教師佈置學生默讀課文,5分種後,師問:你們看過完了嗎?我來檢查一下字詞,請翻譯幾下幾個句子:

  1、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2、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

  先讓一學生試譯,教師更正、補充。

  教師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末段,並逐句翻譯這一段。

  教師再指名學生以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來給課文分段。

  師問:那第9段屬於什麼?

  生5:作者的評論。

  師問:種筆記體的評論模仿什麼寫法?

  生5(想了想,回答):《史記》每一篇結束後有“太史公曰”。

  師問:你們對這樣的劃分有意見嗎?說說你的理由。

  也許是因為學生手頭有參考書,這個環節很快完成了,沒有爭論,也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

  四、討論情節特點

  師:在一篇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

  我們用小說分析的方法從各部分找出人物的描寫。佈置學生再次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書的空白處做一些批註。

  生6:我覺得在發現促織前後,成名的感情是由懊惱到驚喜。

  教師要求他從文中找有關句子加以論證。

  生6讀“憂悶欲死”“惟思自盡”“大喜,籠歸,舉家慶賀”“備極護愛”等句。

  師:就是這麼一隻蟋蟀,竟令人憂悶欲死。後來兒子跳井自殺,撈上來後即使兒子氣息奄奄,成名夫婦也“不復以兒為念”。你從人物的命運裡讀出了什麼?

  生7:我讀出了蟋蟀對於這一家人的重要性。

  生8:社會很黑暗,官吏們全然不顧百姓疾苦。

  生9:官吏的壓迫把親情都異化了。

  下課鈴響,教師:下節課我們來討論小說的情節、結構。下課。

  第二課時

  教師:本文的故事情節起伏跌宕。找不到蟋蟀,成名受刑:悲;駝背巫指點,找到好蟋蟀:喜;兒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大悲;兒子魂化蟋蟀,屢戰屢勝,最後令成家飛黃騰達:大喜。在這樣的情節變化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為什麼?(教師邊敘述邊在黑板上畫示意圖:以低表示悲,以高表示喜,以更低表示大悲,以更高表示大喜。)

  生1:兒子變成促織,神話色彩很濃,而且故事起伏很大。

  生2:我喜歡第7段,鬥蟋蟀的場面,人物的心理變化落差很大。成名和村中少年以及圍觀者的情緒變化都維繫在一隻小小的蟋蟀身上,既可笑又可悲!

  生3:我也覺得第7段最精彩,我的注意力也被吸引過去,一直為成名的小蟋蟀擔心。

  師(點評生3):你的情緒也在隨主人公的悲喜而起落。

  生4:我過這個作品改編的木偶劇,鬥蟋蟀的場面挺有趣的。

  生5:我看到的是比較傷感的地方。成名愛蟋蟀比愛兒子更多。兒子尚未甦醒,“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變不復以兒為念”,對骨肉的擔憂倒在其次。寵物竟比人的性命更重要!

  生6:我不同意生5的看法。讀“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他不是很傷心嗎?

  師:兒子化成了蟋蟀,小說中有沒有鋪墊?

  生7:有。“但兒神氣痴木,奄奄思睡”,不再象往常那樣活潑精神。

  師:一般說來,一篇小說以悲劇示人,震撼力更強。如果本文只寫到兒子跳井死了,成名家破人亡就結束了好,還是原文好?(不等學生回答,教師繼續問)而小說中成子化身為蟋蟀,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榮華富貴,這樣是否削弱了小說的影響力?

  生8:我認為小說原文更能揭露現實。

  生9:一隻小蟲就能改變人的命運,皇帝喜歡玩蟋蟀,卻不知因此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原文前後形成對比,引人深思。

  師:這個故事如果讓你來寫,你會安排這樣的結尾嗎?

  生10:我認為作者是想表現朝政的昏庸,皇帝玩物喪志。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無因喜以謬賞。”而文中的皇帝顯然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原文的結局更能抒發作者對身處這樣的社會的無奈和對統治者隨心所欲濫施賞罰的憤慨。

  生11:我不同意。悲劇結局也能體現皇帝的昏庸。就因為偶爾想玩一樣東西,未必不過此即忘,卻害了百姓家破人亡。這樣的結局也不一定就差。

  生12:我還是認為原文好。因為這樣處理能體現出人情冷暖。兒子心中有親情,為報答雙親而魂化促織,但成名眼中只有錢只有權勢。我從中讀出了人情的冷漠。

  生13:我認為還可以增添皇宮鬥蟋蟀的細節,更能說明“天子一跬步”,百姓的命運由貧到富的過程。

  生11:我以為悲劇的結尾更能感染人。可以啟發讀者從小人物的悲劇想一想社會的黑暗。

  生14:以悲劇結尾固然能打劫人,但以喜劇結尾更有震撼力,更發人深省。

  師:回到課文的結局,你從文中讀出的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

  生15:以喜襯悲,使悲劇更顯悲哀。所以我以為結尾不是喜劇,而是比悲劇更悲的悲劇。

  生16:“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即忘”,然而成名等小老百姓的命運卻已經轉了幾個來回。

  師:你以為百姓的命運始終掌握在天子手裡,是嗎?

  生17:我認為成名比較麻木,他沒有反抗意識。

  生18:我以為文章的主旨是對上層統治者的抨擊,以喜劇結尾更能突出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

  師:作者同情百姓,何以見得?

  生19:作者安排成名一家過上了“裘馬揚揚”的生活,說明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過程好一點。

  教師:為什麼這樣的安排能體現作者的同情?

  生19:因為文中說“天將以酬長厚者”。

  時間已經接近下課。教師總結如下:

  誌異小說的“荒誕”,更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因天子的“謬賞”,結果“一人得道,仙及雞犬”。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他非常含蓄地對社會現實進行了控訴。

  另外,這篇小說的結構也給我們峰迴路轉的印象,“文似看山不喜平”,寫小說不希望別人看到開頭就猜測到結尾。

  小說就意義來說,是揭露人賤蟲貴這種荒誕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其實這樣的事不獨發生在古代。現代社會也有重寵物而輕人命的,至於重名利等外物而輕內心世界的就更多了。“讀小說就是讀人物,讀社會”。現在請齊請第9段,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佈置作業:請閱讀《讀本》第341-344頁的《影視作品的欣賞》,讀後做練習四:選一個小的片斷,改編成戲劇小場景。

【文學論壇課堂記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