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談談多媒體教學的隱憂點

談談多媒體教學的隱憂點

談談多媒體教學的隱憂點

  前言: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我國已有些年頭了。許多人對它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他們屬於“熱情派”; 但也有不少人對它不感冒, 滿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們大概算是屬於“懷疑派”。本人介於“熱情派”和“懷疑派”之間。我毫不懷疑計算機進入教學主流的前景,對此我滿懷樂觀;另一方面,我又對目前我所看到的許多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試驗持深深的懷疑態度——其中大多數的是根本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必要的,它們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兼收幷蓄,模糊教學的重點難點,還有的老師根本不會做課件確堂而皇之用自己的課件在上多媒體課。

  關鍵字:課件 隱憂

  一、課件製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慮。

  通用性是考察課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標準。許多人制作課件,出發點不是為整體的教學服務,只是為了偶然上公開課的需要。課要好看,要充分顯示出“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這就是許多人運用計算機上公開課的心態,為此花很多的時間(可能是半個學期,也可能是一個學期)來製作課件。

  因為這個課件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某一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 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別的課上或者不能用在別的老師的課上。這樣搞出來的課,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這種課我們最常聽到的評語是:課件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課堂氣氛很好,資訊量很大,效果比傳統教學方式好,等等。

  “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這能說是好處嗎?假如這些時間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課堂氣氛很好”,學生不是天天在多媒體課室上課,一年才上這麼一次兩次,感覺新鮮,又加上是公開課,有那麼多的老師來聽課,注意力能不集中嗎?課堂氣氛能不好嗎?“資訊量大”,“效果好”,大多數的多媒體公開課課例,資訊量是大的,這是事實;這個課是花了幾十甚至上百個小時的艱辛勞動弄出來的,效果當然會顯得好一點。這就等於效率和效益高了嗎?平時用三個小時備的課,現在因為要用多媒體,花了六十個小時去準備,也就是說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時間和精力,而那節課能好二十倍嗎?我們都知道,一節公開課,能比平時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個小時去準備。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產出折算,二十減三得十七。也就是說,效率降低了十七倍。

  當然計算一節課的效益,不能是這麼簡單的數學運算。但運用了昂貴的先進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這一事實卻是確鑿無疑的。何況,一個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個學期都在為一節課翻腸倒胃, 其它的課肯定打折扣。這對學生、對學校都不是好事。

  二、課件製作簡單地以計算機代替一切。

  計算機是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傳統的教學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來代替。於是有人覺得有了計算機黑板粉筆也可以不要了,投影儀也可以不要了,幻燈機錄音機錄象機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裡計算機就等於是多媒體的同義詞,多媒體課就是用計算機上的課,多媒體課成了獨媒體課。機確實擁有傳統教學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讓計算機來代替一切嗎?錄相機放錄相很方便,把帶子往機子裡一塞就好了,幹嗎非要把錄象資料轉到計算機中去呢?計算機轉存影視檔案要花很多時間,考慮到效率和效益,這時間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歡把圖片轉存到計算機中去。多媒體室有實物投影儀的話,這樣的轉存也是在浪費時間。

  舉個例子。好比說某人要向快餐店訂個比薩,打個電話,說一聲,電話放下,事情就辦妥了。如果那人是個電腦瘋子,他非選擇上網來訂購他的比薩。他得開機,移動滑鼠,點滑鼠,一步步進入特定的網站,再鍵入他要的物品名稱,然後確定,他這比薩才算是訂好了。從這例子我們學到什麼?電腦是什麼都能做,但不是什麼都非得讓電腦來做。

  當我們在設計課件的時候,一心想著什麼環節可以用計算機,那很容易覺得每個環節都可以用計算機。我們的思路應該反過來,應該想著什麼地方可以不用計算機,首先把沒必要使用計算機的地方確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計算機的地方。計算機應該是能少用就儘量少用,能不用就儘量不用。能用別的工具達到預想的效果,就用別的工具。多媒體不等於獨媒體,能把計算機跟其它傳統媒體結合得好的課,才是真正好的多媒體課。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圖片簡單地‘搬’到電腦上,和放幻燈片有什麼區別?重形式而輕內容,用電腦玩花樣,使多媒體課件看上去像一塊塊美觀漂亮卻內容貧乏的黑板報。

  三、課件製作不能體現計算機的優勢。

  計算機課件的優勢在於超文字功能、人機互動功能和網路功能。目前許多已製作出來的課件,都不能體現這三大功能,都只不過是把圖片、影視或文字簡單地轉換為計算機演示罷了。與其花那麼多時間、那麼大的精力去把它們製作成計算機課件,還不如直接使用投影錄象來得方便省事。

  比如(故宮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課文錄象, 用錄象機就行了。如果要用計算機來演示故宮的.建築構造,那就要跟一般的錄象有所不同,呼叫者要能夠透過操縱滑鼠或鍵盤隨意進出故宮各處,並且可以即時調出解釋說明或相關背景資料或有關詩詞歌賦趣聞逸事等等,起碼這樣,才能是計算機的(故宮博物院)。總之,計算機課件必須至少體現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還是不要用計算機的好。計算機要麼不用,要用就得用在點子上。

  四、不顧實際,忽視條件的是否可行。

  目前的中國教育,總體上還是相對落後的。除了少數條件較好的地區、學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體教學的優厚待遇外,大多數普通的學校,其落後的設施讓多媒體根本無用武之地。

  一般的學校只擁有一兩間專用的多媒體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體制作的“ 普及率”,其結果還是僧多粥少,難逐人願。由於客觀條件和個人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學科教師很少有人能熟練製作多媒體課件,而幫助其製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又大多對教學內容不熟悉。“熟的不會,會的不熟”,就很難達到內容與效果的最佳結合。教師在講課中處理不好與多媒體的關係,要麼先畫面後講解,要麼只顧講忘了換,造成講解內容與多媒體畫面的不同步。人機“兩張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課變成“看電影”,教師成為“解說員”。

  還有,如火如荼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直接影響著“評級”“評優”等各項考核,那種“非多媒體(課件)者一票否決”的不平等原則也導致了諸多矛盾和隱患。眾多教師心有不樂卻也無可奈何。

  總而言之,教學情況千差萬別,不能單純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對待,調查顯示,當前多媒體教學在基層已形成熱潮,但卻只“熱”了教師一頭。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一哄而上,勢必帶有盲目性。人人趕時髦,難免產生負效應。多媒體不是惟一選擇,三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問題,為何要費力做成多媒體呢!多媒體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

  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多媒體的關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誤區。教學要從實際效果出發,眼光不能盯住多媒體不放,而應該提倡“土”、“洋”結合,靈活運用各種手段教學。避免“兩張皮”,力求“二合一”。教師要真正懂電腦,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人與機的結合上做文章,把著眼點放在結合多媒體手段提高授課能力上。多媒體教學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認真分析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體,搞教學手段的“一刀切”。

【談談多媒體教學的隱憂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