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健康> 針灸有什麼作用和注意事項-針灸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針灸有什麼作用和注意事項-針灸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針灸有什麼作用和注意事項-針灸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的作用

針灸在臨床上的應用範圍極其廣泛,可用於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皮膚各科疾病的治療,文獻調查表明,目前經臨床一定樣本驗證並確有效驗的針灸適用病症近200種。針灸之所以有這樣廣的適應證,又有這樣好的效果,是由於針灸具有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和疏通經絡等作用。

一、調和陰陽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中陰陽兩方面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保持人體中各組織、器官、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若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發生偏盛或偏衰,就會發生疾病,進而陰陽分離,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既然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理陰陽,使失調的陰陽向著協調方面轉化,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關鍵所在。

針灸的治療作用首先在於調和陰陽,正如《靈樞·根結》篇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這就是說針灸治病的關鍵在於調節陰陽的偏勝與偏衰,使機體陰陽和調,保持精氣充沛,形氣相合,神氣記憶體。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透過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屬陽熱偏盛,治宜清瀉胃火,取足陽明胃經穴內庭,針刺瀉法,以清瀉胃熱。寒邪傷胃引起的胃痛,屬陰邪偏盛,治宜溫中散寒,取足陽明胃經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針用瀉法,並灸,以溫散寒邪。腎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屬陰虛陽亢證。本著“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原則,治宜育陰潛陽,取足少陰經穴太溪,補之;取足厥陰肝經穴行間,瀉之,以協調陰陽。此外,由於陰陽之間呆相互化生,相互影響,故治陰應顧及陽,治陽應顧及陰,所以又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等方法。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調和陰陽。現代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也已經充分證明,針灸對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特別是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為明顯。一般說對於亢進的、興奮的,痙攣狀態的組織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對於虛弱的、抑制的、弛緩的組織器官有興奮作用。這種調節是良性的、雙向性的。這就是針灸能治療多種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如果將組織器官的病理失調與陰陽理論聯絡起來,均可用陰陽解釋,所以說針灸調節了病理性失調,也就是調節陰陽的失調。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發生,關係到人體正氣和致病因素(邪氣)兩個方面。所謂正氣,即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其抗病能力。所謂邪氣,是與正氣相對而言,即泛指對人體有害的各種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飲、瘀血和食積等。當人體的正氣不足以抵禦外邪,或病邪侵襲人體的力量超過了人體的正氣時,即可發生疾病。

疾病的過程,就是邪正相爭的過程,治療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正邪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於向痊癒方面轉化。

針灸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具體表現為補虛瀉實。針灸的補虛瀉實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刺灸法,如艾灸多用於補虛,刺血多用於瀉實;二是針刺手法,古今醫家已總結出多種補瀉手法;三是腧穴配伍,長期大量臨床經驗,不少腧穴其補瀉作用各異,如膏肓、氣海、關元、足三里、命門等穴,有補的作用,多在扶正時應用;而十宣、中極、水溝,有瀉的作用,多在祛邪時應用。現代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灸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而這種作用與中醫的“扶正祛邪”相似。

三、疏通經絡

經絡氣血失調是疾病產生的重要病理變化,經絡氣血偏盛可引起有關臟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而經絡氣血偏衰則可出現功能減退性疾病。經絡氣血逆亂,可致昏厥;經絡氣血執行阻滯,引起疼痛,不通則痛。針灸透過穴位的刺激,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這也是其獨特的作用。如陽明經氣偏盛引起的身熱、口渴,可取陽明經內庭、曲池瀉熱止渴;陽明經氣偏衰引起的身寒,可取陽明經足三里、合谷溫補之。再如足陽明胃經濁氣上逆,引起嘔吐,足陽明胃經清氣不升引起的腹瀉、腹脹等症,均可取足陽明胃經經穴足三里治之。以上均為透過疏理陽明經氣,調理氣血,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止痛,更是通經絡、疏閉阻的結果。

針灸治病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相對於中、西藥來說,具有方法簡便、價格低廉、安全可靠,起效快、療效快、療效持續時間長等特點。臨床實踐表明,針灸對內、外、婦、兒等科300多種疾病的治療有不同種度的效果,對其中100多種左右的病症有較好或很好的療效。其對機體的作用,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針灸的鎮痛作用:針灸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對臨床常見的頭痛、頸椎病、肩周炎、落枕、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腿痛、關節炎、痛經行等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頭痛:取百會、太陽、合谷。風襲經絡者前額痛加印堂、上星、內庭;偏頭痛加外關、足臨泣;頭頂痛加後溪、太沖、至陰;後頭痛加風池、崑崙。肝陽上亢加風池、行間。氣血兩虛加氣海、足三里、脾俞、腎俞。

頸椎病:取頸部阿是穴、天宗、肩髓、曲池、足三里。

肩周炎:取肩髁、肩貞、臂膊 、條口。戶內側痛加尺澤、陰陵泉;肩外側及肩胛痛加後溪、天宗、陽陵泉;肩前痛加合谷、曲池、足三里。

落枕:取頸部阿是穴、後溪。

急性腰扭傷:取人中、後溪、委中、腰部阿是穴。

慢性腰腿痛:取腎俞、委中、陽陵泉、環跳、、懸鐘、夾脊、風市、陽陵泉、犢鼻、崑崙。根據疼痛部位,每次選3-5穴。

痛經:取中極、次骨,地機、三陰交。實證加關元;虛證加腎俞、關元、足三里。

2.針灸對機體各系統功能具有調整作用:針灸對器官、組織、神經功能及血液成分均且有調整作用。臨床常用於治療中風後偏癱、面神經麻痺、尿失禁、尿瀦留、單純必肥胖等。

中風後偏癱:取百會、風府、天窗。上肢癱加肩骼、曲池、外關、合谷;下肢癱加環跳、陽陵泉、足三里、絕骨;口角歪斜加地倉、頰車。

面神經麻痺:取地倉、頰車、陽白、合谷。乳突部疼痛加翳風;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承漿。

尿失禁:取關元、中極、三陰交。腎陽不足加腎俞、膀胱俞;肺脾氣虛加氣海、太淵、足三里。

尿瀦留:取委陽、中極、三陰交。虛證加氣海、關元、腎俞;實證加膀胱俞、陰陵泉。

單純性肥胖:實證取四門穴、豐隆、曲池、合谷、太沖,虛證取四門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脾俞、腎俞、合谷、太沖。再配合區域性取穴及隨證配穴。

3.針灸的防禦免疫作用:比如用於治療感冒。

感冒:取風池、列缺、合谷。風寒型加支正、風門;風熱型加曲池、大椎。

注意事項

1.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儘量採取臥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2.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針灸。

3.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6.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瀦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7.針刺對某些病症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並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於病人,也可充分發揮針灸的作用。

總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者對病人認真負責,嚴肅細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預防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


【針灸有什麼作用和注意事項-針灸的作用及注意事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