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

關於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

導語: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簡稱IT)是指在資訊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充套件人類資訊功能的技術。一般說,資訊科技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為主要手段實現資訊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人的資訊功能包括:感覺器官承擔的資訊獲取功能,神經網路承擔的資訊傳遞功能,思維器官承擔的資訊認知功能和資訊再生功能,效應器官承擔的資訊執行功能。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

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第一要搞清楚它研究的物件是什麼,第二要搞清楚的就是它研究的內容。前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對研究的物件“資訊”進行了剖析。本篇文章將對資訊科技研究的內容“資訊科技”進行解析。

與資訊概念類似,大多數教材上對資訊科技只是提及有什麼,但為什麼會有這些技術?資訊科技究竟要幫助人類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它是怎樣發展的?目前資訊科技正在為人類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內容都很少介紹。

作為一門學科的起始課,“資訊及其特徵”和“資訊科技及其應用”是關鍵的兩節課,是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激情最為關鍵的環節。“資訊及其特徵”一定要讓學生深入理解資訊科技學科研究物件的豐富內涵;“資訊科技及其應用”一定要充分展示資訊科技的魅力,讓學生體會並深信資訊科技對人類進步發展的重要作用。然而,這兩節課常常被許多老師所忽略,大多數教材還在講幾年前的“深藍”,寫一些離學生很遠、難以引起興趣的應用。本文嘗試從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看資訊科技的主要特點、作用和內容,並從當今資訊科學家正在做什麼入手,探究資訊科技的前沿應用。

一、從科學技術的產生髮展看資訊科技

技術總是與科學聯絡在一起的,科學的任務是認識世界,它是揭示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理論和方法。技術的任務是改造世界,它是依據一定的科學理論,製造和製作工具的工藝和手段。

為了更好地理解資訊科技的特點,我們必須先來了解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技術是自古就有的嗎?技術是怎麼發展的?

1、科學技術的產生

技術並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在人類發展的初期生物學進化階段,既沒有發現科學,也沒有發明技術,人類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來爭取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這一階段的人類主要透過自身器官功能的分化和強化來增強自身的能力。如直立行走、前後肢分工、手的靈巧化都是這一階段人類進化的主要成果。視野的擴大,手指功能的擴充套件,大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適應環境的能力。

然而,人類生理器官的分化與增強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充套件下去。可是,人們追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需求永不停止。當人類自身器官功能的擴充套件接近飽和狀態時,人類便將注意力投向了外界,開始利用“身外之物”(石塊、枯枝)來擴充套件自身器官的能力。這時,人類也由生物學進化過渡到文明進化階段。

長期天然工具的使用使我們的祖先慢慢意識到大石塊砍砸後會變成小石塊,並形成尖、刃等形狀的形成過程,當天然工具不能滿足人們征服自然的需要時,我們的先人們就踏上的人工試製工具的艱難歷程。就這樣,科學技術伴隨著人類由生物學進化向文明進化的轉化過程中產生了。生活中長期經歷的有關客觀世界的某些“經驗”就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狀態的科學(例如槓桿的原理),而根據這些經驗設計製作工具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技術的原始雛形。

2、科學技術輔助人類擴充套件能力

科學技術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能力發展的實際需求而產生並發展的,它自始至終都是輔助人類擴充套件自身能力的。

那麼,人類有哪些需要擴充套件的能力?科學技術是怎麼擴充套件人的這些能力的?

關於人類能力的劃分有許多種,但從宏觀上來看,可以把人的能力分為三個方面:體質能力、體力能力和智力能力。體質能力反映了人的體質結構的合理性和強健性,是人全部能力的基礎;體力能力反映了人的力量的充沛性和永續性,它是建築在體質能力的基礎上;人的智力能力則是反映人的思維和智慧的理智性和敏捷性,它是建築在體質能力和體力能力的基礎上。人的這三種能力是一個有機體,它們是協調發展的。但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能力的發展呈現著明顯的階段特徵,在三種能力保持大體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最先得到發展的是體質能力,其次是體力能力,最後是智力能力。

科學技術就是透過製造工具來擴充套件人的能力。

(1)質料工具擴充套件人的體質能力

在農業社會,人們利用材料科學技術的知識和技能製造石器、青銅器、鐵器等工具。這些工具具有更強的硬度、更好的彈性、更高的熔點、更低的凝聚點、更強的耐壓能力、抗腐蝕能力和抗輻射能力等,大大擴充套件了人類的體質能力。

這一階段人類開發的是物質資源,主要利用的是物質結構理論和力學理論及材料科學技術。

(2)動力工具擴充套件人的體力能力

當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時期,人們利用能量科學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把客觀世界的各種能量資源(如煤炭、風力、太陽能等)轉變為動力,製造成各種動力工具(蒸汽機、電動機等),這些動力工具具有更強的推動力、牽引力、衝擊力、爆破力、摧毀力,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人類的動力能力。當然這個時期人類的體質能力也在不斷擴充套件中。

這一階段,人類開發的能量資源和物質資源。主要利用的是能量守恆與轉換理論,能量科學技術和材料科學技術。

(3)智力工具擴充套件人的智力能力

當人類的歷史進入二十世紀40年代時,人們發現自己的大腦不夠用了,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計算出需要得出的資料,記不下需要記住的資訊了。於是智力工具作為人類智力能力的擴充套件產生了。最具代表性的智力工具就是計算機。智力工具與人的智力能力相結合,使人類具有更敏銳的觀察力、更廣闊的感知力、更精細的分辨力、更高效更明智的決策力、更強大的記憶力、更強的控制力、更快捷的計算能力以及更好的學習與認知能力。智力工具的製造一方面依賴資訊資源,另一方面依賴於資訊加工與轉換的資訊科學技術。當然也離不開物質和能量資源,以及能量科學技術和材料科學技術。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資訊科技的本質特點是對人類智力能力的擴充套件,也就是擴充套件人的資訊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

二、資訊科技的內涵

縱觀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資訊科學技術擴充套件的是人類的智力能力,開發的是資訊資源。那麼,人類有哪些資訊處理器官?資訊科技是如何擴充套件人類這些資訊器官的功能?

1、人類的資訊器官及功能

第一,感覺器官。包括視覺器官、聽覺器官、嗅覺器官、味覺器官、觸覺器官和平衡感覺器官等。主要功能是獲取資訊。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感知(即獲取)外部世界各種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平衡感覺器官則可以根據運動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來獲取平衡資訊。

第二,傳導神經網路。它又可以分為匯入神經網路和匯出神經網路。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透過匯入神經網路把感覺器官獲得的資訊傳送給思維器官;透過匯出神經網路把思維器官加工出來的資訊傳送給各種效應器官或內部某些器官。

第三,思維器官。包括記憶系統、聯想系統、分析推理和決策系統等。主要功能是加工和再生資訊。實際上它擔負著儲存資訊、檢索資訊、加工資訊和再生資訊的複雜任務。透過儲存、檢索、加工資訊得到對於外部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透過再生資訊來表示主體對於外部事物進行改造的策略和意圖。

第四,效應器官。包括操作器官(手)、行走器官(腳)和語言器官(口)等。主要功能是施用資訊。透過操作器官和行走器官來執行或者透過語言器官來表達大腦發出的資訊,使這些資訊產生實際的效果。

2、資訊科技的基本內容

與人類資訊器官及功能相對應,資訊科技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感測技術。感覺器官功能的延長。包括感測技術和測量技術及遙感、遙測技術等。它使人們更好地從外部世界獲得各種有用資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有:食堂的飯卡、公交卡、電子溫度計儀、電子稱、數碼照相機、自動門、高速公路的ETC、樓道感應燈、VCD遙控器、手機藍芽等。

第二,通訊技術。傳導神經網路功能的延長。它的作用是傳遞、交換和分配資訊,消除或克服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使人們更有效地利用資訊資源。應用如電話、手機、網路、衛星等。

第三,計算機與智慧技術。思維器官功能的延長。計算機技術(包括硬體和軟體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使人們更好地加工、儲存、再生資訊。應用如計算機、機器人等。

第四,控制技術。效應器官功能的延長。控制技術的作用是根據輸入的指令(決策資訊)對外部事物的運動狀態實施干預,即資訊施效。常見的應用如有自動洗衣機、電腦洗車、自動控制車床等。

由此,可以得出

資訊科技是指能夠完成資訊的獲取、傳遞、儲存、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

從資訊科技的特點和內容上,我們可以整體理解高中資訊科技新課程的結構:《資訊科技基礎》沿著資訊的獲取、傳遞、儲存、加工的橫向線路讓學生整體感受資訊加處理的全過程。感測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構成《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模組;通訊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構成《網路技術應用》選修模組;《演算法與程式設計》《資料管理技術》屬於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智慧技術與控制技術的結合構成《人工智慧初步》選修模組。

三、資訊科技前沿應用

對資訊科技的歷史使命有了一定了解後,還要充分展示資訊科技的魅力,讓學會深刻體會資訊科技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列舉資訊科技前沿應用的幾個案例,拋磚引玉,相信各位老師們會列舉出更有魅力的應用。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

今年,有機會參加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我十分高興。透過培訓,不僅能提高自己資訊科技能力水平,而且還能應用資訊科技構建有效課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我打算下功夫學好培訓的所有課程內容,真正學到一些資訊科技,學以致用,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精彩,用資訊科技能力水平啟迪學生,使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學習目標:

認真學習各個階段的課程內容,按考核的要求高質量完成作業任務,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培訓學習與課堂教學結合,把資訊科技與自己從事的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讓技術服務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學習任務:

學習所有推薦的選修和必修課程,對部分課程進行反覆學習,摸索研究,爭取學到更多的東西,使自己的資訊科技能力水平有一個大提升。

三、學習措施:

1、研讀網路培訓資料。採取通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自身的成長需求,認真研讀教材,學後做到及時反思,認真完成作業。

2、積極互動,參與網上討論。圍繞學習內容和程序,積極參與討論,思考預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分享同伴的認知,感悟專家的點評。

3、積極嘗試運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能力。

4、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每天先看課,邊學邊實踐練習。如果這樣不行,先通覽課程一遍,明確學習的內容,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針對性地請教專家同行。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

為進一步提升我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我省實際,省教育廳日前印發《河南省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全省教師2017年年底前參加不少於100學時培訓

《方案》明確了提升工程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基本原則是教師為本,協同創新;分級負責,分類指導;骨幹引領,全員跟進;堅持標準,注重效益。

總體目標是根據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資訊化建設現狀,分層分類、逐步推進“提升工程”的實施,確保我省各級各類中小學教師在2017年年底前參加不少於100學時的“提升工程”專題培訓,其中省教育廳依託“國培計劃”和其他專項計劃開展50學時的全員培訓,並計入教師繼續教育五年一週期360學時之中;各地依託“市培”“縣培”“校本”等開展50學時的先導性培訓或持續性全員培訓,並根據各地規劃和實際,計入繼續教育學時或校本研修任務之中。

每年計劃培訓2000名培訓者骨幹教師

《方案》指出,我省將統籌培訓專案。將成立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指導推動全省教師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開展教師教育課程資源評審推薦活動。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教師培訓學分銀行制度,逐步實現“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樂高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能力”等專案與“提升工程”的融合和銜接。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納入“提升工程”統籌實施。

加強隊伍建設。實施河南省“提升工程”管理者專項培訓計劃,每年計劃培訓2000名培訓者骨幹教師,發揮其在全員培訓中示範、引領和輔導的作用,並從中遴選優秀者擔任“提升工程”授課教師;適時成立河南省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為我省“提升工程”的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資訊科技提升培訓列入“國培計劃”

《方案》指出,提升工程將實施全員培訓。根據全國統一部署,將初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資訊科技提升培訓列入“國培計劃”。根據我省各市、縣教育資訊化建設情況,2014年,先期在教育資訊化發展程度較高、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已經達到示範性標準的26個市、縣啟動實施,培訓教師人數約20萬人;教育資訊化發展尚待大幅度提升、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已經或即將達到省級標準化要求的市、縣,2015年至2017年實施,以學校為基本單位,每年培訓教師20至30萬人;將普通高中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列入省級培訓引導發展計劃,2014至2017年,採取多種形式,逐年分批完成全省高中教師的提升培訓。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省級統一安排,負責開展區域內教師不少於50學時的先導性培訓或持續性全員培訓。以此,推動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的常態化。

建設30個省級示範區、300個省級示範校

《方案》明確將以專案引導推動。2014年至2017年,計劃實施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資訊科技應用創新實驗區建設引導發展計劃,全省規劃建設30個省級資訊科技應用示範區,引導各市、縣建設40個以上市級資訊科技應用創新實驗區;計劃實施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資訊科技應用示範校建設引導發展計劃,全省規劃建設300個省級資訊科技應用示範校,引導各市、縣建設600個以上市級資訊科技應用示範校;計劃實施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網路研修社群建設引導發展計劃,依託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規劃建設30個省級教師網路研修社群,引導市、縣建設100個以上市級教師網路研修社群;計劃實施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訊科技應用網路名師課堂工程,全省規劃建設100個左右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訊科技應用網路名師課堂。

“60元”“5%”,多重保障促提升

《方案》同時指出,省教育廳將成立省級“提升工程”領導小組,負責對該工程實施工作進行宏觀指導;遴選專家成立“提升工程”專家指導委員會,透過“專家委員會”開展專案評審、檢查監督、質量考評等;依託“國培計劃”遠端培訓專案執行辦公室合併設立“提升工程”執行辦公室,負責專案實施的調研、績效考核等具體事務。

在經費保障上,省級安排專項經費,支援管理平臺建設、專項培訓、資源開發、能力測評和成果推廣等工作,並在“國培計劃”專項經費中切塊用於初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政策從2013年新增生均經費60元中切塊安排專項培訓經費。中小學校要在學校公用經費5%中安排專項資金,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資訊科技創造良好條件。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持續提升計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