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冬至節的主要習俗

冬至節的主要習俗

冬至節的主要習俗

冬至祭祖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魏晉王朝以後,時任朝廷也開始在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僅次於元日(元旦)。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為朝賀禮,皇帝在當中要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宋王朝以後,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佈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比照祭祀大禮。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至明清時期,冬至這天,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現在我國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節的食俗

冬至節是一個食俗非常豐富多彩的節日。冬至日正值隆冬,節日食俗以“進補”為主題。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節日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傳統冬至節,各地的主要食俗有(舉例):

①冬至餃子:民諺雲,“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傳說女媧用黃泥做人,一年到頭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氣候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透過,一頭打個結紮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裡,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耳朵沒被凍掉。以後就演變成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冬至節,人們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不致於凍掉。另一種傳說則與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冬至節的主要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