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莎士比亞李爾王讀後感

莎士比亞李爾王讀後感

莎士比亞李爾王讀後感

pincai網為大家整理編輯了莎士比亞李爾王讀後感,歡迎收藏參考。關注聘才網可獲得更多內容。

篇一:

《李爾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這是一出感人的歷史悲喜劇,情節緊湊,動人心絃,人物的行事、對話、反應也都合乎邏輯。在莎士比亞改編之後,卻出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情節:如李爾王突然暴怒趕走女兒,又莫名其妙認不出肯特,時而發瘋時而平靜,愛德蒙不可思議地欺騙了愛德伽,一個不知從哪裡來的弄人與國王作滑稽的對話,考妮狄婭無足輕重地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對話上,也過多地不符合李爾王時代,像中世紀似的。托爾斯泰曾詳細批判過此劇(論莎士比亞和戲劇)。但不可否認,這出戏劇在此後的幾百年中,一直廣受好評,除了托爾斯泰,幾乎沒有著名的人物對其提出過批評。客觀的說,托爾斯泰的評價並非沒有道理,不過考慮到莎士比亞的時代,莎氏對此劇本的改編也有其現實意義,或許莎士比亞是想透過此劇來反應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吧。

此劇主要情節為:年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竭盡全力的讚美國王,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經典語句為Love and be silent),但因為她的誠實得到了法國國王的歡心,去法國做了王后。在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之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經過商量以後決定讓李爾撤掉他當初的100個隨從,不然就不讓李爾住在她們的宮廷。被兩女兒趕出家門悲痛的李爾與他的隨從格羅斯特在風雨中碰到了可憐的湯姆,也就是格羅斯特中了埃德蒙詭計而下令驅逐的兒子埃德加。李爾認為這是自己誤解小女兒,理應受到兩個女兒的懲罰。

後來與格羅斯特和可憐的湯姆分開以後,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時候,來了一個聖徒安慰他。李爾對聖徒說了自己對考狄利婭犯下的錯誤,並懊悔的表達了自己的絕望:他覺得考狄利婭再不會原諒他了。但聖徒卻說,考狄利婭一直愛著她的'父親。原來,這個聖徒就是考狄利婭。她在法國得知李爾的困境之後,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秘密在英國登陸,因為放心不下李爾,所以特地在開戰前,來探望李爾。與此同時,高納里爾與里根都愛上了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親與哥哥的埃德蒙。最終,小女兒的軍隊大敗,她和李爾都被抓起來了,愛德蒙釋出秘密處以他們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這個密令,但已太晚,雖然李爾殺死了想暗殺小女兒的殺手,她還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並且與他決鬥,最後埃德加殺死了埃德蒙。而在李爾抱著她去尋找大夥時,高納里爾與里根也已經死去。李爾過於悲傷,最後崩潰而死。

篇二:

《李爾王》是我看莎士比亞戲劇的第三部,之前看過《哈姆雷特》和《麥克白》。《哈姆雷特》是為父報仇,《麥克白》是弒君篡位。《李爾王》中的父女關係就像是《農夫與蛇》故事中的寓意一般。

我不知道李爾王有什麼錯,即使換做是自己,也有可能將王位讓給子女,以享晚年清福。但是李爾王肯定是有錯的,如果沒錯怎會落得悲慘的流離失所,不得不品嚐從應有盡有到一無所有的滋味?仔細想想李爾王的錯誤在於失察,只是聽信甜言蜜語,置逆耳忠言於不顧。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善意與恩惠施予同樣善良值得擁有的人們,假使給予蛇一般的惡人,我們非但沒有做成好事,並且將招來惡禍。其中明辨善惡非常重要,我們要調查而不能片面聽信一面之詞。

總結一下,明辨是非很重要,這是一種能力。明辨要看行動,而非言辭。不要濫施我們的善意,要給好人,不能給惡人。幫助好人會有更多的好事,幫助惡人會滋生惡事。


【莎士比亞李爾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