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農村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農村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這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是聘才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歡迎瀏覽,希望能幫到大家。

篇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對語文老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教師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以往由於實行單一的課程政策,即只有國家課程,所以在學科領域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一綱一本”。教師習慣於按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用有限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強調“齊步走”、“一刀切”。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很明確,只需要“傳授型”,教師的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實上,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這樣的教學,不利於因材施教,至少對一部分學生是“削足適履”,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多種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及旨在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現在,實行了“一綱多本”和“多綱多本”,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級學生的實際,參與開發校本課程,編寫學校教材,所以教師光“傳授”就不行了,必須進行研究,教師要從原來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轉變為不僅是教材使用者,還是教材評價者和教材開發者與編寫者的角色。

其次,新課標的提出,也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轉變——由“講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我講你聽,口耳相傳,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難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這種課堂上缺乏創設生動活潑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參與言語實踐,缺少讓學生承擔有意義的言語交際任務,缺少提供在具體的言語環境中開展言語實踐的機會,也因此造成了語文教學質量的低下。新課標讓我們明確了一個觀點,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學習是學生這一主體的活動過程。我們的教學必須圍繞學生而開展,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既動腦又動情,身體力行,親歷體驗。本案例中,老師在讓學生讀了凡卡的信後,先說說自己的感受,從自身的感受出發再進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後又問“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麼”等等,每一環節的學習,都先引導學生搜尋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再帶著這種體驗走入文字。整個過程,教師旨在積極的引導,擔任的是合作者引導者的新角色,而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體,他們說感受,談體驗,積極參與了學習的每一個過程,這樣的學習,效率必會提高。

篇二:

自從學校開展了建立書香校園的活動,書的香氣就像花香一樣瀰漫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讀書對老師、學生來說成了最自然的事情,大家都從書中汲取陽光和水……為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我班學生語文素養,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我做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

為了讓讀書活動有序開展,我認真制訂了“書香班級”的讀書計劃。計劃中為了保證學生讀書時間,安排學生每天中午到校20分鐘是讀書時間。每週四下午第三節是學生讀書交流時間。

我班讀書活動形式可概括為開始領著讀,慢慢放手讀,後來各人自己讀;讀書內容從開始的背誦古詩詞等;讀書展示也從開始不會到不敢到後來很願意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大家分享。為了讓班級學生有書讀,老師建議每個學生積極參加捐書活動,全班每人捐出一本好書,放到班級的圖書角,由班長統一管理,至今,我班的班級書櫃已有圖書50多冊。圖書的確方便了學生閒暇時間的閱讀。為了保證學生讀書時間,安排學生每天下午用半小時時間來讀書,還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日記或讀書筆記,每週班會課、語文閱讀課都用於學生交流讀書心得,以激發他們進一步閱讀的熱情。在網上發現有好的文章時,也會把文章下載下來,利用午讀的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分享。現在,班裡樂意讀書、樂於表現自己的同學與日俱增。

為了使孩子們讀書走向持久性發展,我積極倡導有序閱讀和定量管理。我為孩子們規定了每人一學期的最低閱讀量為10萬字,背誦詩歌不少於20篇,寫讀書心得不少於10篇。還在閱讀的體裁、題材、書目進度、時間和計劃安排上提出了供學生選擇的建議,並讓孩子們制定出讀書計劃,要求他們按計劃有步驟地讀書。我常常教導學生這樣一種道理:“你交流一點知識,我交流一點知識,對一個人來說就知道了很多知識。”在讀書活動中,我要求學生透過不同的形式進行交流。交流課上,學生對讀過的寓言故事進行“講一講”、“演一演”、“評一評” ,大家暢所欲言,一節課下來,還覺得意猶未盡,充分調動了閱讀寓言的興趣,進一步形成了閱讀寓言故事的習慣。

上學期,我在班內積極組織開展了故事會、讀書心得交流會、賽詩會、語文樂園競賽活動等。召開“故事會”,讓學生講自己透過讀書獲得的故事;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讓學生向其他同學推薦自己讀過的一些好書,大家一起進步;舉行“賽詩會”,開展古詩接龍等豐富多彩的古詩朗誦比賽。在讀書活動過程中,儘量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及時運用知識拓展技能,提高語文素養。

讀書活動的開展,有力地強化了班級的文化氛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味,克服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緒,幫助學生髮展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孩子們徜徉在書海中,明白了事理,學會與人分享,有好書向同學推薦,與同學傳讀,並把已看過的書捐給班級圖書角。班級中形成了比閱讀課外書、交流閱讀心得,積極寫讀書隨筆的風氣,促進了學風的良性發展。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讀百科活動,我將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反思,有效引導孩子們在新的學期裡暢遊書海,與書為伴。讓讀書能夠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習慣和樂趣,讓他們在溢滿書香的班級和校園中成長、進步!

篇三:

每學期一次的評教評學結束了,聽了同年級老師一堂堂精彩的課,讓我不由得重新反省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課堂,自己班級的學生。靜下心來細細思考,細細品味每節課的彩,真的向大家學習的東西很多,接寫隨筆,認真記錄下來:

要麗仙老師的課紮紮實實,語言親切,精煉,有感染力;對教材的解讀,把握到位;不僅讓學生積累知識,積累方法,更積累能力。孔志俊老師博學多才,文化底蘊深厚,她的課,不僅有學習方法的指導,思想教育的滲透,更有文化的傳承;正如她所說:我們不僅要寫出有品質的文章,更要做有品質的人。成秀梅老師的課總是聯絡生活實際,讓孩子們樂學易懂,紮實有效。年輕教師有創新:張燕、海燕、曉婷用心處理教材,在語文學習中總能別出心裁,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課上注重朗讀,注重方法,更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每個老師在小組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上,有序而高效,這與她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運用離不開。

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課,自嘆不如。課堂上語言表達不精練,課堂應變能力總感欠缺。小組彙報上還沒有有效的方式……這次評教評學讓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確了努力的方向。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也為自己的成長做一些積澱。

篇四:

新學期開始了,該如何有效利用導學案進行教學呢?透過上學期的初步實踐,心中稍有些頭緒。認為:“學案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旨在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益增加。“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允許學生異想天開,無論什麼問題,都不是把現成的答案捧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和鍛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學案導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力圖讓學生透過動手、動口、動腦,發展學生的個體素質和思維能力,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根據學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師的教學思路,提高了課堂聽課效率;每張學案都備有適當的課堂練習,教師在習題講解時注重了學法指導。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先學後教、以問題承載知識,導學導練、當堂達標”的預期目的。

我以《人類的“老師”》進行了第一課時的嘗試:

一、 揭題激趣

1、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讀題。

2、 激趣

讀了課題,你想了解什麼?

(人類的老師是誰?人類可以在“老師”那裡學到什麼?它們為什麼是人類的老師?)

過渡:那就請大家帶著好奇心去讀一讀課文吧。

二、 初讀課文

1、 請同學們放聲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 分小組朗讀課文在小組內評議,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讀幾遍。

正音:“碎”是平舌音;“超、省”是翹舌音 ;“鯨、亡”是後鼻音;“某”的韻母是“ou”不是“u”。

3、 同學們剛才讀得真熱鬧,誰願意來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指名分節朗讀)

4、 課文讀到這裡,大家一定知道人類的老師是誰了吧?誰願意來告訴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種種生物(板書)

你是從文中的哪句話知道的? (齊讀最後一句)

三、 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 提示注意點:

“碎”的一豎從兩個“人”的下面起筆;

“勻”要寫得方正、舒展,而做“”均的部件時,左右要壓縮;“省”的上面的一點不能少。

不得不承認,“學案”較“教案”的確有很多優勢:從指導思想出發“學案”為學生自學提供導學、助學,為教師施教提供藍圖;從學習目標出發,“學案”堅持知能統一,實現學會和會學;從學習內容上講,明確有關知識結構,力求知識規律化,系統化,思路條理化;從學習方法講,重在指導學生如何學好,重在教師考慮如何教好。在老師方面,避免了授課的隨意性,功夫下在了課前,課堂上有精力關注學習狀態,隨時進行點撥和指導,對學生來說,拿到學案後,對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很明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合理安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主要是在進行自主學習,課堂容量大大提高。

我很慶幸在我的教學生涯中,能夠幸遇這樣好的教學模式。我將盡我所能地讓“導學案”真正成為學生的摯友,讓他們撥開雲霧見陽光,還他們一片明朗的天空。


【農村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