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范仲淹寫的,名字叫做——岳陽樓記。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描寫出了登上岳陽樓,端著酒杯對著風,在觀賞美景中,心胸開闊,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精神愉悅的境界,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的美和神奇。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心中的憂愁。

因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裡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心情。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岳陽樓記》讀後感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字家范仲淹一生經歷了數次政治打擊,雖政治失意卻不失志。公元1046年9月,范仲淹應友人騰子京之邀,為修葺岳陽樓題文紀念,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絡起來。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為主人,甚至貪汙、受賄、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岳陽樓記》最為經典的語言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句充分體現了作者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不顧小我、胸懷天下抱負的寬闊胸襟。每當讀到此句時,心中便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不由對這位封建時間的官吏產生真摯的敬意。封建官吏有這樣一種思想境界,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共產黨人更應具備這樣的思想境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推給他人,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沒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共產黨在我們國家是執政黨,執政黨的黨性決定了共產黨人在戰爭年代應該是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在和平時期應該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黨章規定共產黨人要做學習、工作的模範。因此,共產黨人更應該向古人學習,並超過古人,為共產黨的事業的遠大目標和近期目標努力奮鬥。

《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說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與韓琦一起鎮守陝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裡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是啊!“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抒發了有志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富強,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奮鬥的慷慨感情,它激勵了無數的人為國捐軀。

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凶多吉少,考慮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鬥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煙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鬥爭,以鮮血染紅紅旗,目的是“天下之樂”。鬥爭的倖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還為了祖國人民進一步的“樂”――實現四化,正在“老驥伏櫪”,真是“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要“後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只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說過,要成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時,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創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我們這些小青年,高中剛畢業,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嚮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勞;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己沒有庸庸碌碌地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時,就會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現在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只囿於一己之利,報考大學“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過河”,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後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對社會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勸告這種人,“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當死於過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爾,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手中邪?”千萬別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岳陽樓記》讀後感

范仲淹,今人之於他的瞭解,不僅僅是因為其曾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也很少有人知曉其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很多人對他了解和敬佩是源自那千古不朽的名篇《岳陽樓記》。也許《岳陽樓記》不及李白的狂放豪邁,但之所以成千古絕唱,是其本身所表現出的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從容淡定的情懷。細細品讀,掩卷深思,其文其人之於吾輩的為政做人,還有不可多得的教益。有很多的啟示和大家一起分享。

《岳陽樓記》提醒我們為人之心。現在有很多的人在講有一顆平常的心,過簡單的生活。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是很難的。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我們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作為凡夫俗子,幾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物質的追求,對於某些人來講,是沒有止境的,他們的目光始終是向前看的,這裡的“前”,不代表“先進”和“高尚”,而是攀比和追求物質的享受。“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的事業和生活有時是霪雨霏霏,有時是春和景明,我們很少有那些大師級人物的沉著與淡定,在困境中,難免情緒低落,悲觀失望。但是長時間沉浸在這樣消極的情緒中,還如何去在我們的事業上發憤圖強、一展身手呢?

眾所周知,在2009年,有多位領導費正常死亡,有的是工作的壓力太大,有的是生活中的困惑無以排遣,有的是對社會中的某些不正當的現象無能為力,其中有政績突出者,也有普通的官員,他們選擇瞭解脫。用一種非正常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在這個方面,我們的先人為我們樹立了典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古人沒有接受過現代的教育,很少用科學的頭腦武裝自己,但是他們面對失敗和挫折所表現出的百折不撓的氣概和“把酒臨風”的樂觀情懷卻值得我們汗顏。

如果我們擁有一顆平常之心,就不會為職務的變化、官職的升遷而消極沉淪,反而能夠腳踏實地,幹一行愛一行,在其位謀其政,有新的作為,創新的輝煌。每天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感念黨對我們的培養教育,感念黨所賦予每一個黨員幹部的責任,每天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對人民的敬畏,對權力的敬畏,對黨紀國法的敬畏。每天懷著一顆進取之心,在工作中找差距,在工作中比干勁。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生活中有一顆平常的心,簡單生活,努力工作。


【岳陽樓記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