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大學

弟子規讀後感大學

弟子規讀後感大學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有著取之不盡的寶貴思想,能夠陶冶心靈,提高智慧,使我們懂得做人之道,養成良好習慣。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和整理的大學版《弟子規》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版《弟子規》讀後感一:

今昔的弟子規還都一樣,崇拜於弟子規的人還是那麼的多啊,因為它的內容極為精簡,讓人易懂,讀起來確實有味道!

穿越時空回到古代

古人們熟讀弟子規,要小孩從小養成讀弟子規的好習慣,長大後方能做一個誠、謹、善的人。讓孩子熟讀弟子規,雖一時不知其含義,熟了便懂其義。證實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讀於弟子規者,必知如何孝敬父母,關心他人,誠實守信,善待他人……

古代一小孩不喜歡讀書,他父母用盡辦法逼孩子讀書,可小孩卻更厭倦讀書。後來父母請先生來教孩子,先生什麼也沒做,每天只要求他背弟子規,起初他還不想讀,不過是囫圇吞棗地讀。但背的滾瓜爛熟了,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知道了怎麼做人是最重要的,懂得人生在世間決不是碌碌無為的……

弟子規善於給兒童開啟心靈,即在幼時,即當教以誦讀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善於分辨好壞,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看今朝

當今社會乃知識社會,凡可以啟發人的道理,決會憑空消失,卻被人視為財富。知識勝於財富,裝滿滿腹的知識勝於裝滿滿屋的鈔票!當然了,這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也有反駁這話者,蘿蔔青菜個有所愛,是好是壞自己去挑。

“弟子規,聖人訓,首教悌……”這聲音怎麼那麼的熟啊,是弟子規啊!原來隔壁家嬸嬸的孩子也在讀弟子規,怪不得我覺得很耳熟。現在小DD小MM都在讀了,看來現在很提倡。說起這弟子規來,我原先還不知道是什麼呢!由於我小妹的影響,我也讀,不錯!讀起來很有味道,教了很多道理,有收穫有收穫!

以文鬥,不以武鬥

妹妹還和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我則與她比個高下咯,米想到我輸了,這丫頭,說實在我還很慶幸呢!有時老媽叫妹,她沒有回應一句,我瞧見了,嘿嘿~~不放過她,我溜出兩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妹妹瞪了我一下,二話不說,跑去問老媽什麼事了。哈,這丫頭。老媽哪知道我們底下還在鬥,不過可是以文開鬥,決不動手動腳的!淑女動口、不動手,鬥得還蠻有趣!

有時妹妹惹我生氣了,我真的氣死了,那丫頭居然搬出一句來:“言語忍,憤自泯”。(意思我也不用說了吧,搬弟子規裡的道理來,拋磚引玉嘛!)誰叫她說的有道理啊,我投降了……

後記:

古代流行弟子規,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怕人認為那是老傳統的,現在什麼世紀了還讀。總之弟子規是好的經典。

大學版《弟子規》讀後感二: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物件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檔案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裡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並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盪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了《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大學版《弟子規》讀後感三: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大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