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語文老師國培心得體會

語文老師國培心得體會

2016語文老師國培心得體會範文

【第1篇】

近期,有幸參加了 “國培計劃”的培訓學習,聆聽了各位專家、教授的精彩講座。透過這次培訓,收穫最大的是專家和教授們對我思想上的衝擊,激起我心中的許多感想,讓我樹立了新的正確的教育觀,感悟到要善待學生,尊重生命。學到了自信,學到了方法,感悟至深。

一、明確了今後的工作目標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慢慢摸索經驗,使自己能夠儘快適應教學的資訊化。我要時刻告誡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於動腦,勤于思考,開拓進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自己的工作上一個新臺階。我還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及時地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努力學習同行們的學習態度,求知精神,協作能力,加強平時的學習、充電。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讓培訓的碩果在教學事業的發展中大放光彩。

二、轉變教師的角色地位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理念。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在新課程教學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課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新課標在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並增強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肩負起培養人的重任。教師不再是學生的主宰,教師和學生是兩個平等的團體,在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只是激勵人、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幫助、輔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潛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

三、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新課程給了我們教改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必須更新知識結構。新課程內容的出現迫使我們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生物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透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儲存。新課程還要求我們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把原來的“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

四、終身學習,不斷充電

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而且現在的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我們要給孩子們注入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動中研究,這將是我今後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培訓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開端。對於培訓給我的清泉,我要讓它細水長流。“國培”給我補了元氣、添了靈氣、去了嬌氣,煥發出無限生機。思考背後,我感到更多的是責任,是壓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深刻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今後我會學以致用,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讓培訓的碩果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大放光彩!

最後,我還認識到:一節好的語文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後續。一節好的語文課,要做到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一節成功課堂的必要基礎。二是:關注語文:抓住語文的本質進行教學,注重語文思維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中有機會經歷語文化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樂學、愛學語文。此外,我認識到:一節好的語文課,不要有“做秀”情結,提倡“簡潔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學風格,展現思維力度,關注語文方法,體現語文課的靈魂,使語文課上出“語文味”!而教師的“裝糊塗、留空間”也是一種教學的智慧和方法。

透過這些天的學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2篇】

首先感謝全國中小學繼續教育網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學習的平臺,也感謝輔導老師在培訓期間給予我們的幫助。在為期近兩個月的學習裡,讓我們的大腦又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

我們的必修課程是12門。分別是《課堂教學的觀察與診斷》、《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問題與策略》、《教師怎樣做教育敘事研究》、《教育研究的過程與方法》、《為人師表是師德修養的關鍵》、《終身學習是師德修養的時代要求》、《新課程培訓——課堂教學》、《新課程培訓——教師成長》、《新課程培訓—— 小學思品》、《良好的開端——小學“品生”、“品社”課堂教學的匯入》、《合作學習需要技巧——小學“品生”、“品社”課中合作技巧的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過程性評價在小學“品生”、“品社”課中的應用》。我們在聆聽專家的講座裡,被他們精彩的講解所折服。在新、舊教育體制,橫向、縱向的比較中,我們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弊端越顯突出。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而我們教師就應該走在改革的前列,用新的理念武裝頭腦,大膽嘗試,認真學習。

一、對品生、品社的認識

接觸這門課程,斷斷續續的上了兩三年,而且都是品德與生活。在談到對教材的把握上,只注重了教材的橫向聯絡,卻忽略了教材的縱向聯絡。這其中最大的因素可能就是我們把它列為了“副科”,只是走馬觀花的帶著學生走了一遍,僅限於教教材而已,細細地審視,就連教材也沒教好。總之一句話,因為不重視,所以傾注的自然也少。

在這次參加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的學習,起初的犯難情緒是有的。自己的不足在一堂堂精彩的講座裡暴露得體無完膚,內心的情感是何等的複雜,在家長面前對學生的信誓旦旦變得一文不值。曾經的絕不愧對學生顯得那麼蒼白無力。而且我還這樣嘆息:要是培訓語文就好了。現在看來,我又是多麼的幸運,讓我有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有了一次反思的機會,在這個平臺裡瞭解我們最關注的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首先,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其實我們也知道,每門課程的設定都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專家們經過反覆的考察、思量的結晶,他們站在一定高度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課程的價值與開設的意義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關切的,可我們受傳統教育思想的禁錮,走了一條不利於學生成長的歪道。以前的《思想品德》和《社會>>課並開,各自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出現了教育內容的大量重複的現象;而各自強調與其他學科的差別,又出現了使思品課因失去社會知識載體而變得空洞枯燥,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現象,也容易使社會課淡化德育功能,變成純粹的知識課,缺乏社會性。而品德與生活(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具有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的分科課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課程內容統整合在一起,旨在消除各類知識之間的界限,使學生養成整體意識和運用知識資訊綜合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一種課程型別。這種課程彌補了分科課程的不足,使學生的素養結構更加趨於合理、均衡,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更全面,並能夠利用多種方法綜合地解決現實問題。它的出現摒棄了思想品德課的缺點,彰顯了它的特色。

從它的設計理念來看: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絡中建構課程的意義。仔細看看,每一條設計理念都是圍繞課程的三性:開放性、生活性、活動性。我們在教學中,每一個教學活動設計也應該緊緊圍繞這幾個方面,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激勵他們樂於探究、熱愛生活。

從它的三維來看:知識與能力雖處於三維的第一點,但在這門課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卻是這門課程的主題,而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變成了暗線。在這裡也不是說後兩者不重要,而是為我們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指明方向,根據主題,實現三個維度的統一。

從評價方式看:它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即使活動的最後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應從兒童體驗寶貴生活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在評價中,評價方式多樣化首先體現在評價主體多樣化。因為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物件,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等方式和家長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其次評價角度多樣化,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收集兒童的各種作品,彙集來自教師、同學、家庭等各方面的資訊。最後,評價的尺度多樣化。在評價時,我們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兒童,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發展。我們更重視質性評價,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視對兒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四個方面的個性化表現。不同的評價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實施中,要注意綜合運用。

我想: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圍繞“讓學生學會做人”這一課程核心理念來開展活動,學生一定會做人的。

二、作為一名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終身學習是 21 世紀的基本生存素質,教師必須不斷強化自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有道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按照鍾啟泉教授領銜起草的《教師教育標準》,現在的絕大多數老師不合格。其主要問題是: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試想:新課程改革下要求培養喜歡讀書,學會合作、樂於探究的學生,我們教師都不喜歡,又憑藉什麼讓學生喜歡呢?學生的習得往往來自於我們的潛移默化,這無聲的教育不學習能行嗎?

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教師強則學生強,教師強則教育強,教師強則民族強。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良好的素質並不是表現在一紙文憑上,教師的學歷不等於能力,只有持久的學習力,才能使教師的能力不斷增長,素質不斷提高。只有教師學會讀書,才能教會學生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的知識不斷更新,才能使學生的知識不斷更新;只有教師學會終身學習,才能教會學生學會終身學習。

三、在學生心目中,你是一個“師者”

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才能、言語習慣、生活方式和舉止風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為學生的表率。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

在品生、品社這門課程裡,“學會做人”是核心理念,我們要怎樣去教學生做人。俗話說得好:說一千遍不如做一遍。學生在活動中、教材中得到的僅僅是一個側面,他的品德形成還來自於教師和家長的影響。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有句名言:“如果一個教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因受其導師的影響,非常尊敬他的老師,以至於回國後一直將其照片掛在醒目的牆上,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在學生心目中是什麼樣呢?多看看像自己的學生,他們的表現就是我們的一個縮影。

四、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在專家們講到教師要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程時說到:如果孩子不喜歡你的課時,就是就要好好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課堂教學本身的吸引力很重要,教師的設計也關鍵。而最重要的一個人文因素也不容忽視,就是讓學生首先喜歡你,只有喜歡你了,學生對你的學科自然也多了幾許信任。那麼,怎樣讓學生喜歡自己呢?那就是我們教師應具備的素養,用真誠感染學生、用真心對待學生、用真愛感化學生。先做學生的朋友,再做學生的先生。對待朋友,你要真、也要誠、還要同樂、同笑、同哭;做先生,你要有真才實學,對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深奧的道理寓於幽默、淺顯的故事之中。在學生的眼中,你是知音,更是師者。只要你要求學生做的,你也先做一遍,比你強調若干倍都重要;只要你彎下腰來,瞭解學生就是唾手可得,不用你去挖空心思去想:誰有什麼不足,誰又有什麼優點,一切就在你與他們之間。你的快樂來自於無數個單純的質疑,他們的快樂來自於你真摯的微笑。你、我、他相識於校園,就請我們珍惜這份緣分,時刻告訴自己:我是你的朋友。

總之,在這次學習裡,我們收穫了很多,也深感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在今後的教學裡細細地琢磨、探究,努力學習,走好新課程改革的每一步。


【語文老師國培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