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民俗文化課題研究報告

民俗文化課題研究報告

民俗文化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與文化危機感的交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綿延不斷走到今天,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並且從來沒有被外來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作為中國人,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然而最近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少的傳統文化被堅守,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是擔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大職能的。我們希望能透過我們的探討,還學生一塊傳統文化的淨土給學生,夯實他們的語文基礎,提升語文能力,積澱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養,打好傳統根基。

出於這種既自豪,又擔心的心情,我們選擇了“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這個論題。經市課題組批准正式成為實驗學校。我們隨後啟動《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題,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課題組中既有資深的中學高階教師,也有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教師,既有省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又有普通教師;既有教學管理人員,又有一線教師。學歷、職稱、年齡搭配合理。

在各級教育部門的有力領導和課題組專家的精心指導下,經過全體實驗教師和學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了我校的課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得以提升。同時,課題的研究與實驗還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拓展了教師的發展空間,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從而整體提高了我校語文學科教學質量,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回顧三年來的研究與實驗,我們由於實施了較為科學的研究策略,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現把研究情況做一總結。

二、課題研究概念界定:凸顯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曆史積澱下的珍貴財富,內容之廣泛,內蘊之豐厚,非本次課題研究所能盡到。於是經過商討,界定本次課題研究中的“傳統文化”,指的是適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艱深的內容上,比如愛國主義思想、傳統禮儀、傳統人文關懷、傳統文化習俗以及一些淺近易懂的傳統哲學思想等內容。我們將這些內容與常規教學進行多種形式的結合,做到靈活、恰當、充滿趣味性與深刻性,爭取帶給學生反思與進取。力圖將課題的實施和推進過程,化成為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喚醒心智與靈魂、促進生命成長的過程。

三、課題研究預設目標:提高學生語文修養促使教師樹大語文教學觀

我國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中國根的中華民族優秀後代。而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作品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基於此,《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古代作品的學習設定有這樣的目標:“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它突出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本次課題研究主要依託學生閱讀與寫作訓練,力圖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傳統、感受傳統、理解傳統;進而使學生擴充套件到身邊的傳統,並能夠在自己的寫作當中體現出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提升語文能力;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培養人文品格;激發和培養愛國情懷,倡導真、善、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2、倡導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科學和創新品格。

3、使廣大語文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真正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進一步具備厚實的文化素養,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進一步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增強語文教科研的能力。促使廣大教師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

四、課題研究方法設計: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這次課題研究,我們以新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凸顯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我們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以我們使用了相應的多種研究方法探究課題程序。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我們首先使用了調查法,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基本情況作了調查,然後使用定量分析法對資料進行了統計、歸類與分析。此外,我們還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利用課堂教學滲透、測驗、競賽、研究性學習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察,以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第一手資料。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對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識和現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識等進行了全面梳理。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諸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我們充分利用問卷分析結果,針對學生基礎狀況、抓住學生興趣點、突破學生薄弱面做出對策,尋找恰當切入口,構築相關知識系統。這一階段,我們一方面利用常規教學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們還針對他們的興趣進行了一些講座,比如“金庸筆下的俠義精神”、“《西遊記》的興趣閱讀指導”等等。這些講座有課題組老師自己準備的,也有的是請組外老師進行的,這些講座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

4、經驗總結法。我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三大步驟研究貫穿新課標理念。

1、前期探索階段(2007.42008.6) 在此過程中,我們透過理論學習,構思課題,提出實施方案。形成申報材料,召開課題報告會,展開初步探索工作。

(1)2007.42008.1,對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識和現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識進行全面梳理,摸清了學生在文言知識方面掌握的程度,並與高中的文言學習進行有效銜接,以保證在高中的文言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

(2)2008.12008.6,利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在08屆學生中進行“關於中國古典文化學習情況的調查”,並對調查問卷進行了詳細的總結與分析。這為接下來的課題推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課題實施階段(2007.72010.7)

在此過程中,我們展開研究,完成各種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體系,形成階段成果。

(1)2007.72008.2,對“人教高中選修文言現象及詩歌鑑賞方法”進行整理,以確保在高二選修課教學中將傳統文化的`傳播有效滲透進去。

(2)2008.22008.12,透過兩輪語文知識競賽,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掌握程度進行摸底,對學生的知識狀況做到心中有數。

(3)2009.12009.7,在高二古文學方面選修課的教學中,融入大量的古代文化內容。如,“中國傳統節日風俗介紹”,“金庸作品中的中國傳統俠義精神”,“‘李白的月亮’講座”,“中國傳統名著導讀講座”等等,極大調動了學生了解傳統、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4)2009.92010.7,在高考複習的文言文複習環節,繼續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也活躍了高三的學習。同時查詢不足,總結經驗,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材料進行分類整理。

3、總結、推廣階段(2010.9.2011.12 )

在這一階段,我們重在對課題研究過程進行總結與整理,總結經驗,展示成果,形成成果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幾點體會:開發教學資源吸收經典素養培養人文品格

回顧三年來的研究與實驗,我們由於實施了較為科學的研究策略,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們在課題研究推進過程中有幾點體會,那就是在常規教學中、在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從傳統文學閱讀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開發各類教學資源,讓學生吸收經典素養,培養人文品格。

1、在常規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

在常規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其實在實施手段上並非難事,課題組認為,語文課本中的作品很多都有著很強的民族特色,在常規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較隨意。比如在文言課文中出現“萬乘之國”時,為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戰車文化;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講講傳統服飾文化和傳統建築文化;在講到《鴻門宴》中的座位安排時,可以講講傳統禮儀文化。還可以專門安排一課,專門介紹某些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

傳統習俗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瞭解,才能期望他們去延續這些傳統。我們就嘗試過在各節假日前後利用一節課來為學生介紹這些節假日的相關傳說與習俗。方法也可以很多樣,比如把傳統風俗的來歷、習俗內容、相關的神話傳說進行詳細介紹;或者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過春節的整個過程;或者讓學生回到老家考察家鄉習俗,並寫出考察報告等等。很多學生反映,原來對一些習俗視而不見,透過老師的引導,他們開始發現身邊常常發生的事情原來是各有竅門的。他們覺得這很有趣,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3、在經典閱讀中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澱。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傳統文化的精華。教材來源則極為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古代作品。我們不僅充分利用了現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還在日常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文言水平,推薦適合他們的課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薦他們讀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薦學生讀語言較淺易的較長作品,到高三則結合高考複習,充分利用古文複習題目的文段,這樣一方面進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訓練,一方面又不放鬆古代文化的滲透,同時又為高考作文準備了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素材。一舉三得,效果良好。

(2)蘊涵豐富傳統文化的現當代作品。這一部分,我們主要是依託教材,在教材選編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導讀基礎上,利用學生的節假日時間,開列一些現當代名著書目,由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喜歡的作品,可以獨立研讀,也可以組成小組進行研讀。並寫作讀書報告,要求明確總結出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作業檢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確實能夠很好地認識傳統、感受傳統,但很多東西他們獨立理解還比較困難,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畢竟時過境遷,很多傳統與習俗令他們難以理解也是有情可原的。再加上他們對這種較深層次的文化表述接觸也較少,於是在寫作讀書報告時很難對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括清楚,以至沒有很有價值的相關材料,這是本次課題研究中的一個遺憾。

(3)作為文化對照,還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經典外國名著。透過對比閱讀,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各種異同,明白了當今文化的源頭,甚至於自主去了解一些文化思想的流變。我們承認,學生們並沒有形成什麼很有學術價值的成果,但這一探究過程還是給了學生很多收穫,他們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開始懂得從文化層面、歷史淵源的角度去尋求答案,思考問題的思路與角度進而變得寬廣和深遠,心胸也變得寬廣很多。我們認為這對於學生的一生都是極有好處的。

七、課題研究成績及反思: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夏兒女的魂,弘揚傳統文化就是要把中華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個人的心裡。三年來,我們在課題的研究中不斷努力,在摸索中前行。我們及時總結經驗,積極撰寫論文,並付諸實踐,在“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大賽中,我組的丁僖老師取得了一等獎。

由於缺乏經驗,三年的實驗時間在摸索中度過,很多事情事先設想得很好,但在實施中難免出現操作上的困難。比如指導學生寫作民俗調查報告時,事先準備不足,沒有給學生充分的例項加以借鑑,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知從何下手。在指導學生總結文學作品中的傳統精神與現象時,也對學生能力估計過高等等。但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我們以後可以做得更好。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並不是這一時實驗課題的內容,它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在這次試驗課題的指引下,我們將更奮然而前行,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民俗文化課題研究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