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七夕節> 廣東七夕節的七大習俗

廣東七夕節的七大習俗

廣東七夕節的七大習俗

  七夕節(天河乞巧習俗),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七月七(七夕),人稱“七姐誕”,即七姐的誕辰日,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故稱“七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廣東七夕節的七大習俗,歡迎閱讀與收藏。

  廣東七夕節的習俗

  1、用蘋婆來供奉

  在廣東民間有一習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都用蘋婆來供奉。蘋婆其名來自梵語,相傳由唐代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並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與七姐相聚日,以是又稱之為“七姐果”。蘋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後上市,且它是嶺南珍稀果品,又稱“鳳眼果”,上市期約半個月,故平常不易吃到。

  2、拜七姐

  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時興“七夕拜七姐”。這是舊時女兒家的大節日。節日到來之前,女人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體例成各類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萌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陸續兩晚,女人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細軟,統統都佈置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敬拜,稱為“迎仙”,自午夜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女人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吻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女人們將所建造的小工藝品、玩具相互贈予,以示交情。

  3、七夕取水

  已往,肇慶“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到河裡挑水回家避邪,是農村常見的七夕典禮。廣寧人廣泛以為夏曆七月七此日河溪的水出格清冷,廣寧人稱之為“七姐水”,怙恃城市叫孩子去河溪裡洗身,大概寓意著用“七姐水”衝去小孩子身上的混濁,以游泳熬煉身材,祈求孩子們矯健安全。

  有這樣的傳說,七月七當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質最好的時辰。此時接取的山泉水,裝回家頂用水缸或瓦缸存放,聽說安排一年都不會腐臭。有村民當天從山裡接返來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熱功能。若有大人小孩產生驚風熱症等症狀,可飲用這“七姐水”治病。

  4、泛舟遊石門沉香浦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尚有女子泛舟遊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這天為“仙女淋浴日”。

  5、用臉盆接露珠

  七夕還風行用臉盆接露珠,說它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給小孩煎藥殺蟲結果好。中醫以為,露珠可以入藥,可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成外敷藥,可以加強療效。

  6、問鼎甲

  問鼎甲是傳播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等地,也有此風。很多地域的年青女人,喜畛刳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只可以年青瑰麗,並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快意郎君。用花卉問鼎甲也是大大都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喜愛。

  7、泡七色花水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讓姑娘更美的說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種花,必需是沒有毒性的花,譬喻米蘭花、玉蘭花、香花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紅花等。相傳在七夕半夜時,仙女與董永相會,假如望見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處所,就會施下仙水,讓有戀人終成家族。在這個時辰泡的花水,姑娘用來洗臉會更美。

  七夕節的七大傳統習俗:

  1: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

  2: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3:婦女洗髮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4: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5: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6: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7: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廣東七夕節的七大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