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10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10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1000字

最近的閒暇時光,我細細品讀了餘秋雨教授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作為一名上海人,我對其中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有著濃厚的興趣。餘秋雨教授犀利地指出:上海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精明、驕傲、會盤算、能說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領導、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吝嗇、自私、趕時髦、浮滑、好標新立異、瑣碎、世俗氣……都是不太好的評價。而《上海人》透過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看到了一些屬於全民族的歷史課題。究竟是一種什麼契機,撞擊出了上海文明?

上海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進士徐光啟(與利瑪竇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他可算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海人,他也帶著今天上海人的某種素質:開通、好學、隨和、機靈,傳統文化也學得會,社會現實也周旋得開,卻把心靈的門戶向著世界文明洞開,敢將不久前還十分陌生的新知識吸納進來,並自然而談地匯入人生。有許多偉人,都是操著上海口音。對於開放的當代世界而言,上海俯瞰廣遠、吞吐萬匯、處勢不凡。19世紀,上海成為中國走向現代的起點,這是一段不平穩的日子,之後,上海人漸漸平穩。現在的上海人大都本於個體自立的.觀念,不管閒事。上海文明的其他心理品性,是對實際效益的精明估算、發端於國際交往歷史的開放型文化追求(表現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埋伏著一種國際性的文化要求,至少對一般文化有著景仰)。這大概表現出了上海人、上海文明的心理特徵。事實上,上海文明呈現出一種無形的心理秩序,上海人非常奇特。他們灑脫又常常感到灑脫的孤獨,夢想許多,也使人們陷入了真正的惶惑。他們感到了自己的陋習卻不知從何改起。我究竟是誰?該做什麼?他們有能力卻不一定發揮得出來。真是一部怪異的上海史。

而續寫上海新歷史,關鍵在於重塑新的上海人。這與我們也是息息相關的。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沒有統領全域性的強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與怯弱相伴隨。上海人的醜陋性,大多由此伸發。失去了人生的浩大志向,智慧也就成了手上的一種私人玩物。我們缺少的是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從而失去了燙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蕩的勃發。我們應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應眼界遠遠超過闖勁,適應力遠遠超過開創力,要有大家風度,更要有大將風範。有鳥瞰世界的視野,更要有縱橫世界的氣概。不讓附庸繼續,不讓上海失落!

僅是一篇《上海人》,便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感悟。餘秋雨教授以一個個物像,表現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以及感慨。悠遠的歷史如一條纜索,餘秋雨緩緩走來,又漸行漸遠,征程漫漫,寒窗數載,終於走出了屬於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10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