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三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1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升,電子資訊工程專業是實踐性強的專業,但培養方案已不能滿足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本文借鑑國外相關高校的電子資訊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針對我國高校實際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方式,以此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海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實踐;通識教育;創新能力培養

  一、海外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海外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非常明確。主要包括:(1)發現問題並利用所學知識和實驗室已有裝置解決問題,透過解決一些專業問題,達到展示和設計實驗專案所需的基本技能的目的[1],這個過程是與國內高校培養的主要差別。(2)提供電子工程基礎知識以及輔助的數學、科學、計算機知識,透過這些基礎知識學校,為後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良好基礎。(3)對於海外高校而言,他們培養的學生直接面向社會,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專業基礎課程,透過這些課程學習,能夠為他們本科與研究生,甚至在工作崗位上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4)海外高校同時還非常注重社會服務,很多高校在開設專業課的過程中,嵌入一些專業實踐環節,這些專業化實踐課程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廣泛的接觸社會的機會,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團隊合作、領導力、服務和專業化的組織等方面。

  二、海外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簡介

  在美國高校當中,對於工程類專業的本科培養方案而言,大學要求學生在四年內修滿120至180的學分。在這些學分中,基礎課程學分一般佔總學分的1/3,而且必須修滿60學分的專業課程;修滿8-12學分的實驗和課程設計;對於獨立專案或研究計劃,要求高年級學生用1年至1.5年的時間參加指導老師的科研專案,以此作為課外實踐。近年來,美國高校的課程設定已經不是以往的工科專業課程為主,隨著科技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美國人和高校發現了通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美國高校甚至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目前相當多的美國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特色。與此同時,美國高校的電子工程專業對本科生的要求是,在四年內必須修滿180個學分,其中數學和科學課程加起來大於等於45個學分。工程課程加起來大於等於68個學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必修課程、專業寫作、特殊領域課程、設計類課程及選修課程等。剩下的其他課程加起來大於等於60個學分,包括人文科學、通識教育、語言等課程。

  三、海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

  (一)每學期的總學分數適中,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海外高校通常將每個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在每個學期內,學生的學分數一般在12-18學分左右,換句話說,學生每星期只上12-18節課,其餘時間參與學術研討、自學和工程實踐等活動。

  (二)數學、科學課程與工程學專業課相配套,且專業課涉及面較廣

  在給學生開設專業課程前,開設與專業對應的數學課程作為數學工具,同時開設科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在這些課程當中,不僅包括了一般專業基礎課程(如訊號與資訊處理),而且包括仿生視覺、機器視覺等課程內容,這些課程反映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發展超前的專業視野。

  (三)通識教育課程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不可輕視

  很多海外高校為了學生全面素養,開設了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在四年時間內必須從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與技術、人類和社會學四大領域,選擇學習多門通識教育課程。

  (四)為了填補工科學生表達能力的不足,高校開設專業英文寫作課程

  在前面三年的學習中,每一年的一個學期開設寫作課程,而且是專業英語寫作。在專業實踐方面,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室科學研究工作,讓學生親身經歷電子工程科學研究過程,將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為了給學生提供接觸實踐的平臺與機會,很多高校聯合電子企業為學生就業提供指導。甚至有些美國高校要求學生修滿12個學分的專案,為此鼓勵一些優秀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研究專案。

  四、思考與啟發

  (一)應用型與創新型相結合原則

  應用型與創新型是同一目標下的兩個不同側面,高階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創新驅動,以及創新意識的訓練、創新成果的轉化,而不斷創新才能確保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高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原則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適當壓縮學分學時,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合理設定專業選修課課程群和跨學科專業選修課,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修讀輔修專業學位等多種途徑,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知識能力的複合化。

  (三)專業、課程體系整體最佳化原則,凸現與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對接

  立足人才培養目標,處理好通識教育課、學科共同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關係,系統最佳化課程結構。以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適用性與前沿性為著力點,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力度,重點解決課程內容過時、分割過細等問題,增設社會經濟發展最新需求的課程,構建邏輯嚴密、前瞻性強的課程體系,注重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豐富課程形式,鼓勵開設講座式課程。

  (四)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原則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和“雙創”人才培養的要求,將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發揮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在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在強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還需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方法和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白鵬飛.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6).

  [2]葉紅.美國高校電子工程類專業本科培養方案淺析[J].高等理科教育,20xx(6).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2

  一、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一)培養目標

  面向風險管理及保險行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基礎和保險業務知識,能夠從事風險管理、保險實務和保險監管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保險專門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2、較好地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具備從事保險相關職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高層次人才的資格認證要求。

  3、較好地掌握計算機及資訊工具運用技能,具備較強的統籌決策、組織管理和業務實施能力,能夠組織保險相關工作的執行、協調與管理,符合監管部門規定的任職要求。

  4、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外文專業資料,使用外語開展保險相關工作。

  二、招生物件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三、學習方式與年限

  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其中累計在校學習時間不少於1年。

  四、培養方式

  (一)採取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進行多學科、寬口徑培養。招生院校應建立適合不同培養方向的校外實踐基地,鼓勵採用頂崗實習形式開展實踐教學。

  (二)成立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專家共同組成的導師組,或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吸收企業與行業組織或監管部門中具有高階職稱的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

  (三)鼓勵案例教學並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聘請有實踐經驗的業務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

  (四)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

  (五)加強實踐環節。

  五、課程設定

  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於 33 學分。

  (一)必修課程(15學分,含學位公共課)

  1、政治理論類課程(2學分)

  2、外語(3學分)

  3、保險學研究(2學分)

  4、保險法律制度與監管政策(2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定每門課程均為2學分的三門專業必修課。

  建議培養單位將宏觀經濟政策、合同法、風險管理研究、保險財務分析、保險數理基礎作為專業必修課。

  (二)選修課程(12學分)

  選修課程包括限選課(4學分)和任選課(8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定每門課程為1-2學分的任選課。任選課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設定,透過不同系列課程組合的選單式課程,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鼓勵培養單位將我國保險及相關行業中高階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課程或國際保險業及相關行業普遍認可的專業資格考試課程作為開設任選課的選擇範圍。

  (三)實踐教學(6學分)

  實踐教學包括課堂模擬實務教學和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為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 1學年。

  六、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要突出學以致用,體現學生運用保險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論文評閱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至少有1位具有豐富的保險實務和風險管理經驗且具有高階專業技術職稱的校外專家。

  七、學位授予

  完成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踐等培養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透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稽核,授予保險碩士專業學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3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服裝設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服裝藝術設計與技術創新能力,熟悉設計程式和相關法律,瞭解中外服裝藝術設計的發展動態,實踐能力強,能在服裝設計教育、研究、設計、新聞等生產和管理領域從事相關服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服裝設計方向突出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生主要學習服裝藝術設計方面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服裝設計方面的設計思維與方法及基本設計技能、技巧的訓練,具有服裝設計與實踐、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1、堅持厚基礎、寬口徑、新思維、重創造的基本原則和理念,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服裝設計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瞭解服裝藝術設計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獨立獲取資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及開拓創新的精神,具有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具備較強的從事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2、知識結構:具有較紮實的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瞭解本專業學科的新成就、新發展,獲得服裝藝術設計的初步訓練,具有一定的設計鑑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懂得藝術設計學科的一般規律,能勝任相關單位的服裝設計工作和研究工作等。

  3、素質結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敬業愛崗、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的品質;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操,堅強的意志和較強的應變能力,養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

  4、畢業生應獲的知識和能力: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要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熱愛服裝藝術設計事業,具備基本服裝藝術設計中獲取資訊、處理資訊能力,服裝設計組織管理能力,並有較強的使用現代技術及計算機輔助裝置能力;具有服裝藝術設計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有較高的美學修養;掌握服裝藝術設計學科的基本技能和學術研究、創新方法;掌握和運用現代設計技術,特別是平面輔助軟體、網路技術的能力;掌握並能夠初步運用營銷學、心理學、設計美學等基礎理論,具有良好的設計師職業道德素養和從事服裝藝術設計的基本能力;瞭解服裝藝術設計行業的前沿理論、應用前景及發展動態,以及平面藝術設計行業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三、主幹學科

  藝術設計學、文學。

  四、主要課程

  服裝概論、構成藝術、服飾圖案、服裝效果圖技法、服裝設計基礎、主題設計、專題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學、服裝材料學、服裝色彩設計、服裝立體裁剪、針織服裝設計、服裝CAD、服裝推板排碼、計算機輔助設計。

  五、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教學實踐、服裝市場調研、服裝設計實習、專業考察實習、畢業實習等等,四年共按排 4~5次,累計6~15周。

  六、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

  四年,文學學士。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