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合集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教師》讀後感1

  隨手又翻開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回想著每個小小題目背後的故事,現在,似乎“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小隨筆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讓我為自己在現實教學中的無奈找到了些許安慰,即使心裡明白有問題不應該從學生身上找原因。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很早就聽說過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個蘋果,雖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愛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終將綻放它的光彩。而教師作為人類心靈的偉大工程師,其偉大的任務就是讓每一顆美好的心靈繼續美好下去。俗話說,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我質疑過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話語,難道真的只是老師的問題麼,難道是自己的太過失敗造成了某些學生的現狀麼,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麼……想到這,突然會有些對不住孩子家長們的意識,在家長的眼中,他們的寶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顯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們是有那麼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為我而讓他的孩子變成這樣,那自己的可真是罪過大了。

  在讀過吳非老師的“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隨筆後,內心的罪孽感稍稍減弱,儘管可能是在找藉口,但也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盡相同,每位學生的自身素質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在很長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許,在目前,在三年級階段,對於他來說,未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水平或學習狀態,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將來的日子裡,他會繼續處於低潮階段,每個學生的未來存在著變數,而我期待著那個向著美好的變數快點到來。

  聯想到班級裡的學生A,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簡單的話讓其說需要好幾分鐘,我曾多次花費小學科課時來給他補習基礎知識,可惜收穫甚微,讓我一度覺得很無語,其家長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處,也表示很無奈。學生B,聰明靈活,卻也過於調皮,對“學習”一詞沒有什麼概念,課堂上總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律性較差,但透過和他的私底下交談,發現他的“懂事”,對老師和家長們每天唸叨的長篇大論都銘記於心,可就是無法付諸實踐,為此家長沒少操心。()學生C,大致情況與B較為相似,不同是他們家長的反應,相比而言,學生B的家長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也較為溫和,而C學生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也導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許,在目前來說,這些學生可以稱為“很難教的學生”,也一度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在他們身上花費的時間比在一群學生身上花費的都要多,但結果往往不令人滿意。就要一些“貼心”的學生來對我說,“老師,別管他了,他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面對這樣的“忠告”,從一開始的驚訝這句話竟從孩子的口中說出,到目前的無奈但依然期待著奇蹟的發生,而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愛心與恆心了吧。

《致教師》讀後感2

  翻開《致教師》一書,淡淡的書香中,”我是教師“這首小詩赫然映現,”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感慨,的確,教師就是教師,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和學生的故事互相編織,我們的直播中有他們的身影,我們的最美時光中離不開我們的學生。

  細讀《每天都是最美時光——如何做晨誦午讀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們的最美時光中少不了書香縈繞。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

  朱教授希望孩子們在每天的黎明時分與經典詩歌共舞,讓他們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時間得以舒展,心靈得到喚醒,以飽滿的的精神,開啟一天的學習。想到我們學校每日的經典誦讀就是開啟學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課”,這種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領略了優美的母語,感受了詩歌所傳達的情境、思想及音樂感。

  朱永新教授曾說: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民族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民族的整體閱讀水平。新教育實驗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閱讀,尤其是兒童的閱讀。

  猶記得上學時和好友一起讀《紅樓夢》,大家會反覆讀,把書中的所有詩句都摘抄下來,還按照格式韻味寫一些酸文酸語;讀《簡愛》時會徹夜不眠,各自寫下十幾頁的感悟交流,視旁人訝異眼光於不顧;讀《文化苦旅》的時候,特別崇拜餘秋雨,雖然感覺那時候有點裝文青,但確實學到了很多知識……至今懷念,覺得那是最美的時光,最幸福的時刻。

  再看我們的學生,再也沒有了我們兒時得一本書的歡欣,似乎也找不到在書中徜徉的快樂了。電視、網路、應試等等童年的殺手,肆意吞噬孩子們的閒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閱讀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陰影。作為教師,很希望閱讀能如一條潺潺的溪流,流進孩子們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讓他們從容地應對一切生活的誘惑與壓力。

  現在,孩子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讀什麼樣的書。個人認為,老師和家長只需作適當引導,不可過分限制孩子們讀什麼樣的書,採得百花方能成蜜,讀書也一樣。其次,是什麼時候讀。朱教授提出,午讀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時間表述,不一定就是午間閱讀。

  再次,怎麼讀?朱教授倡導班級共讀,親子共讀,師生共讀。另外,一定的儀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擇一段時光,亮一盞燈火,捧一本好書,拈一枚書籤,以此富於儀式感的方式,去另一個世界裡走一走。當這種儀式感成了一種習慣,那就習慣成自然了。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才有奇蹟”,如此堅持閱讀,那暮省就也是意料之中了。

  這個世界有走不完的路,看不盡的風景,讀不完的書,但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能盡我們所能,引領學生用最美的時光去讀書,去感悟,能帶給學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靈旅行,沉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中,去體味書裡的精彩與睿智,讓學生收穫成長,收穫幸福!

《致教師》讀後感3

  這個暑期過的不平凡,去阿城學習期間,每人發了一本吳非著的《致青年教師》,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的話時,有點受驚。因為我從開始教學至今還沒想過如此深層次的問題,只是因為喜歡教書,喜歡面對一張張孩子們純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而在一個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也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團結、正氣、奮進的集體,才能鞭策我們的進步;優秀集體的全面塑造,良好集體形象的建立,需要以下幾點:

  一、要樹立服務意識因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務精神的教育。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種獎品和一句讚揚,真正的服務應該在課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了;課堂上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了;你為學生提供學習方式了沒有?學生這節課有發展嗎?這種隱性的服務理念應該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服務。

  二、要學會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識的人,才具有奉獻愛心的精神。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感謝社會給予我的這個崇高而又偉大、穩定而又令人羨慕的職業。教師令所有人敬佩二,要感謝在各個崗位上做奉獻的納稅人,無論是工人還是個體勞動者。既使他們起早貪黑,生活無著落,也在為我們提供著經濟保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他們的子女。第三,要感謝我們的學生及其家長,因為教育的產品是服務而不是學生,而購買這個服務的是家長,家長是學校的上帝。而消費者才是推動產品不斷更新和質量提高的最強大的動力。第四,要感謝我們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邊的每一個人。

  三、關注細節“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我們行為永遠的準則,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考慮孩子們投在我們身上的目光,應該考慮我們該給孩子們展現些什麼。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言行中的細節:表現出我們的激情,因為激情不僅會被感染,而且是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展現一種好的態度,表現出你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因為態度是會影響的。我們的事情別總讓學生做,因為孩子們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嗎?隨手關燈、隨手關緊水籠頭是不難的,節約紙張、愛護教學工具是自願的,我們節約的習慣是帶給孩子們最樸素和最美好的禮物。遵守時間,遵守諾言。我們對規定和允諾的實現,帶給孩子們的將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體驗。

  青年教師楊恆奇說過:“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鮮劑’”,由人及已會很有收穫。我們會關注孩子們的每一本作業,因為他是孩子們學習收穫的晴雨表。我們會嘗試著改變,讓我們的教學方式逐漸讓孩子們喜歡,讓我們的教學成果更加豐碩。

《致教師》讀後感4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著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裡的小銘,紀律不好,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說“我來幫他掃。”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裡的生活小老師,負責發放筷子等,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另一個小承,成績不好,紀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強,還非常懂禮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學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裡掛著的鑰匙,批評的話會變成關心的話,慢慢的,學生和我關係好了,就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了。班裡還有一個小景,一年級時成績很差,作業不寫、上課講話,每節課都攪壞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數學課上,黑板擦不見了,全班孩子都幫著尋找,突然,這個學生衝上講臺,趴在地上,全然不顧滿地灰塵,從角櫥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給我,短短几秒時間,孩子善良質樸的天性打動了我,從那以後,我讓他每天數學課前幫我開投影機,他對這個從未有過的“待遇”也很吃驚,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之後的數學課上,各方面的表現開始一點點進步,每一個進步都會給他鼓勵,現在看看,似乎這孩子還挺可愛。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需要老師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關愛的孩子,老師的鼓勵,能讓他感受不一樣的溫暖。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裡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5

  《致教師》是新教育實驗之發起人、總負責人,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

  全書共分四輯,即“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借我一雙好老師的慧眼”“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生命的傳奇”“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輯共收錄先生與一線教師對話的46封問答式書信,最後一輯收錄自20xx年以來先生為寄語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辭。16萬字的篇幅裡,看見真實,也看見真誠;遇見理性,也遇見理想;見證深度,也見證溫度。那是普通教師的“問題之困”,更是平等對話的“智者之聲”。因此,“致教師”,與其說是一個書名,不如說是一個意象。在文字與心靈相遇的地方,亮著心靈晤對的古典燈光。

  看過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對面相互聊天談心,一位慈祥的長者正施慧於民。細細咀嚼品味,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和詩意的享受。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項修煉就是做讀書人。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如朱教授所說:“你的閱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難道不是嗎?在閱讀中獲得教養,獲得心靈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作為一名教師,要經得起繁華,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讀書中,把自己修煉成如一座圖書館的人。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以工作繁忙為藉口懶於讀書。為此,朱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滿足、很容易停滯的。”同時,又不無風趣幽默地為教師們支招:“自來水是壓出來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時間抓起來就是黃金,抓不起來就是流水。”是啊!當我們把讀書當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樣自然時,還會擠不出時間讀書嗎?在這種須臾不可或缺的閱讀狀態中,我們就獲得了幸福。要是讀不完一本書,至少可以開始讀第一頁,慢慢地,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走姿態。

  是啊,教師就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武裝自己,適應社會、適應工作需要、適應孩子們。在朱教授前言中的《我是教師》中提到的,“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說的好有深意,讓我們以此來共勉吧!

《致教師》讀後感6

  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中寫到:“我半生做教師,越來越感到,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常識”就是“基本知識”,我們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學,那教育教學的常識是什麼?

  新教育提出的“讓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是常識;李鎮西老師說的“用兒童視角做教育”是常識;“最起碼的尊重,最樸實的教學”是常識;“教育的重要特徵是慢,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是常識;愛孩子是常識;相信孩子也是常識······

  原來這些都是常識,可我們每天是否在遵守常識呢?

  在學校現場,很多老師為了考個好成績,拿個好名次,一味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考得不好,就用罰抄十幾乃至幾十遍的方法來補自己的教學之不足,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這樣的現實還時有發生。

  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著、講解著,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容器,給一點就裝一點,不給就等著,學生沒了問題意識,沒了自主思維,甚至沒了自我,這樣的課堂也存在著。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話淺薄粗俗,更有甚者惡語相向,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學生心中是什麼形象,更沒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壞影響。

  大家都知道教育憑藉的是人的愛心與智慧,“教”和“學”的關係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可當我們高高舉起所謂“教師的尊嚴”旗幟,俯視學生時,又怎能奢望學生的親近呢?由於我很少批評學生,學生和我走得比較近,和學生談話時也多是溫和的語言,曾有同事見了說:“你班學生怎麼不怕你呀!”呵,為什麼非要讓他們“怕”我呢?難道不怕就不是老師了嗎?“親其師,信其道”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也是常識嗎?很多老師嘴裡唸叨著這句話,手裡卻拿著懲罰的“鞭子”,沒有“親”,何來的“信”?

  如果能把名利看得淡泊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就不會採用無用的罰抄形式和無休止的繁瑣講解了;如果能時時想到自己的每一句話,都關係到學生的人格養成,關係到學生的思維品質,或許會重視話語方式,不敢有粗俗的行為;如果懂得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就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把學生當成朋友或孩子。

  再次回味吳非老師的那句話:“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可即使是常識,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發現,也需要維護。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現這些教育常識,或許一個教師,要透過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而這也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總結髮現的,同時又需要眾多發現者在以後的實踐中去努力維護,做一個不違背常識的教育者。

  老師們,教育常識就在那裡,你可看得到?又能否做得到?

《致教師》讀後感7

  幾年前就讀過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此書篇幅很長,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吳非老師的確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頁的內容濃縮為一段話啟迪我們,使我感觸頗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這本書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長不惜重金購買了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百餘本,每人發了一本,讓暑假閱讀。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剛上班的老師了?《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觸膝相談一樣親切。讀起來竟然愛不釋手!

  這本書吳非老師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致教師》讀後感8

  從成為一名教師開始,“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話語已經伴隨我走過很多個春秋。翻開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前言中朱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其實,教師和孩子一樣,是需要注入新鮮生命活水的花兒,是花兒與花兒相互吸引、相互映襯、相互推動的過程。同時,閱讀前言,也讓我感受到教師職業不再過於神聖化。教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再是蠟燭,以燃燒自己化為灰燼、照亮別人作為代價。同時教師也能從這份職業這個使命中,讓生命幸福完整。看完整篇前言,感覺顛覆了以前所有對教師的形象比喻,但卻更具人性,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讓我有了閱讀全書的衝動。

  我們小學老師儘管工作的瑣碎繁重和各種壓力,有時讓我覺得很累,但是隻要看到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依然會從心底感覺快樂和幸福。朱永新老師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來自物質生活的滿足,二是來自人際關係的滿足,三是與自己的關係。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幸福感莫過於孩子從心裡喜歡你。每天孩子親熱的擠在跟前跟我說這說那;每次雙休日後來學校,孩子們踏進教室就撲過來抱住我的時候;每天回家前,孩子一定要聽到我跟他說再見,祝他快樂的時候;每次我身體不好,孩子主動過來關心,給我捶捶背的時候;偶爾請個假回來,那麼多孩子圍著我問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的時候……心裡總是很溫暖。看著孩子們遊戲活動時的專注勁兒;看著他們飯吃得香香的;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能幹……特別開心和滿足。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平凡中彰顯偉大,普通中蘊藏幸福。

  書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關注每一個孩子,幫助落後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教育和孩子們的生活緊緊相連,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成為主人。在一個班級裡,孩子千差萬別,當面對他們的時候,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級裡的快樂。特別是對待一些落後和有問題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教師這份職業,讓我們收穫著快樂與幸福,但同時“教師”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在《致教師》中,提出教師也要正確的關愛自己。像廢寢忘食之類,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可以作為拼搏的狀態,卻絕對不能成為常態,要學會科學、合理、從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為教師不是神仙,教師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精神領域,有著尋找幸福的權利。相信,讓生命幸福完整,是每一個教師的心聲

《致教師》讀後感9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著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裡的萌宇同學,紀律不好,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說“我來幫他掃。”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裡的生活小老師,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另一個小熊,成績不好,紀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強,還非常懂禮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學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裡掛著的鑰匙,批評的話會變成關心的話,慢慢的,學生和我關係好了,就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了。

  班裡還有一個轉學生,一開始時成績很差,作業不寫、上課講話,每節課都攪壞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數學課上,黑板擦不見了,全班孩子都幫著尋找,突然,這個學生衝上講臺,趴在地上,全然不顧滿地灰塵,從角櫥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給我,短短几秒時間,孩子善良質樸的天性打動了我。

  從那以後,我讓他每天數學課前幫我開投影機,他對這個從未有過的“待遇”也很吃驚,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之後的數學課上,各方面的表現開始一點點進步,每一個進步都會給他鼓勵,現在看看,似乎這孩子還挺可愛。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需要老師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關愛的孩子,老師的鼓勵,能讓他感受不一樣的溫暖。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裡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10

  這本書吳非老師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書中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方面。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吳非老師指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老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這是吳非老師教育我們不僅要做好學生的老師,更重要的是要做一個胸襟遼闊的良師。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為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 作為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為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致教師》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當我翻開這本書後,書的前言就讓我很感動。在前言中否定了人們對教師的普遍的形象比喻,讓我感覺和作者的心一下子就融合在一起,有了把這本書讀下去的慾望,這首詩沒有過多的華麗的詞彙,沒有教師的過多的酸澀鹹苦,全詩是那麼的真誠,讓人感動,他對教師和教育的理解、感悟讓我們覺得是真正的被人理解了。書的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我很喜歡書中這幾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做學問,一定要先學“問”,自己能提問題,在經過自己的思考想問題,自己求得答案。這才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才是真正掌握學問,增長學問。”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頭疼,喜歡不起來的。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著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書中說得不錯,“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作為教師,就一定要相信每個生命都有與生俱來的力量。”“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開竅’,一定是時機還沒有成熟,或者是你還沒有找到開啟他心扉之門的鑰匙。”“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最後成就人生的是自己,因為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孩子們都是帶著純真與真誠來到我們的身邊,把世間最好的愛給了我們,我們老師不要因為他們的成績不夠好而去否定他的一切;不要因為一個知識點講了多次,他不理解而以為他們是在和我們作對,而放棄他們;不要因為他們一時的衝動犯了錯而對他不再信任,沒有信心……要多給他一些時間,空間,讓他們去發展,等他們最後爆發出他們的潛能,創造出讓我們難以置信的輝煌,我們能做到的是,作為他們人生的守望者之一,盡我的所能陪伴好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靜待他們成長,結出豐碩的果實。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裡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12

  這學期根據老師的要求 ,我讀了吳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師》。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 我們學過 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吳先生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教師職業對於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都將是無可替代的。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他的“亮度”在於他的個人修煉。 想想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話,雖然我現在不是老師,但是作為一名師範生,我就該處處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師。

  我覺得我有幾個想法是讀了這本書之後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 這是 第三輯 “ 心裡裝著學生的心 ”的體現。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作為老師,那就是像父母一樣。在學校我們就是學生的父母,父母怎麼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有愛才是可以打動他們,並且真正幫助他們的。

  第二,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 我們 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他們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這個在文章《 不要保留學生的檢討書 》是很有體現。學生雖然會犯錯,我們要正確的處理。既要把問題處理好,也要尊重他們,更不能區別對待學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 要讓學生學會開放性思維,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這樣才利於他們成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文章《珍視我們的專業》寫得很好。說實話,我之所以選擇化學師範這個專業,就是源於我對化學的熱愛。但這樣也許不夠,我還要愛教師這個專業,只有我們自己珍愛我們的專業了,學生們也才會相信我們。 在當今資訊化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這本書讀完後,我覺得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在今後的 學習 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致教師》讀後感13

  在朋友的推薦下,研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獲益良多。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致青年教師》一書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關注的都是教育教學一線的事,正如他在書中所寫的: “教師要關注教育中的點滴小事”,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諦——教本領、育人才。

  書中的事例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等一會兒,讓他把話說完》真的很適合小學,以前也有試過聽學生說話,前一句氣得要命,後一句又感動得不行,這樣的經歷不止一次。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麼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說:“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我一下子氣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著他。沒想到他後一句說:“後來老師說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頑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說一聲“對不起”,並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著頭沒有看我的眼睛。孩子們小,還不善於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說他們想說的所有事情。可是時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吳非老師執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樣平衡工作、和學生交流之間的時間呢?而與他不同的是,小學生更喜歡跟老師說話,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偶爾快樂的感受。有時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時間,我一定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說個夠,聽他們說話,然後誇獎他們。

  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而習慣的培養應是每天每日從不間斷的,這就要考驗老師敏銳的觀察能力了,不放過每一個教育契機。看了《的確有難教的學生》這篇文章,有些難過。確實,教師的力量很有限,它遠不如家庭對孩子還得更有影響。可是,當看到吳非老師書中的那個反面例子後,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說,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老師,能不斷地在他心中種下善的種子,至少他不會變得太可怕。惡作劇、踐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舉,當這個孩子悔悟的時候,他會多麼痛苦。教育不是教師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是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年中,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好的,一直做給他看什麼是善的,就算他學不會,他也會記得,就不會走得太遠。因為在他小時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小時候,我們對他的教育才能有點用,便更不能放棄。

  把學生的心靈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護不需要很多語言,需要的是用行動去證明,用微笑去感化,用愛去澆灌。

《致教師》讀後感14

  開啟書,前言處的《我是教師》這首小詩,如同一杯espresso,香氣撲鼻、口感醇厚,讓人回味不止。細細品讀《致教師》一書時,發現其更像一杯latte,沒有過多的華麗外表,沒有過多的酸澀鹹苦,卻多了一份真誠與感動。朱永新老師把自己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與每一位教師分享,把自己對教師、對教育的熱誠與摯愛向每一位讀者傳達。於我而言,除了收穫滿滿之外,更多了一份思考與堅定。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作為教師,就一定要相信每個生命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力量。”“如果我們發現孩子還沒有‘開竅’,一定是時機還沒有成熟,或者是你還沒有找到開啟他心扉之門的鑰匙。”孩子天生性格迥異,擁有著無限潛力,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的他會帶給你怎樣的驚喜。有時不妨退出教師職業的框架,靜靜地呆在一個角落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太多的閃光點,是你從未知曉、未曾想過的。

  有的孩子善於表達,總是迫不及待地告訴你有關他的一切,讓你對他印象深刻;有的孩子善於表現,總是按照你的意思做好一切事務,讓你肯定他的能力,然後委以重任;有的孩子善於溝通,總能與班上每一個孩子愉快地相處,讓你放心地把班級管理的事情交給他。每每談到這些孩子,總讓你讚不絕口,引以為傲。但也有這樣一些孩子,不愛圍在你身邊,問你這樣、那樣;不願有事沒事地湊在你身邊,說要幫你幹這幹那;也不喜歡和大家聚在一塊打打鬧鬧、說說笑笑,總是那麼不起眼,不能引起你太多的關注。可當你靜下心來,細細觀察時,你會發現那些善於表現的孩子,總會要求去承擔太多事情,從未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與特點,往往許多事情表面看起來不錯,其實內裡卻一團糟,甚至毫無意義。而那些安靜內斂的孩子,雖不會太多言語,卻會細細思考,用心去做每一件他覺得有意義且是他能力範圍內所能承受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他們帶著純真與真誠來到你的身邊,把世間最好的愛給了你,千萬不要因為學習成績不夠優異,而去否定他的一切;千萬不要因為同一個問題講了多遍,他還不理解,而去質疑他會故意和你作對;千萬不要因為他偶爾犯得一個錯誤而對他失去信心,不再信任……多給他些自由、時間、空間,他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他會創造出令你驚訝的輝煌。

  朱永新老師在書中提到“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後成就人生的人只能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是命運主人。”我想我能做的,無非就是盡我所能陪伴孩子,靜待種子發芽、花朵盛開、果實成熟,堅守這片未被汙染過的聖潔之地,做孩子童年世界的守望者。作文

《致教師》讀後感15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啟,傳遞著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說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裡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為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群,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為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回應,不是簡單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回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著“北”。作為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裡,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絡,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為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為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著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群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致教師》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