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文化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文化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文化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文化1

  參加宴會是否可以坐下來埋頭就吃呢?老者、尊者不開始,幼者、卑者又是否可以開始呢?傳統上說"拜而食",就是站起來拜謝之後再吃。——不要以為這種古風現在只有日韓還有,其實現在國內保持這個謙謙君子風的人依然不在少數。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嚴格的。如: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不端的現象,而不容許隨便行事。據《宋史·禮志十六》:

  景德二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況屢頒於條令,宜自顧於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臺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譁。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

  古代中央政府的"鴻臚寺和光祿寺",其職責之一就是分別"掌宴饗事"和"宴饗酒醴膳羞之事"。《明會典》"諸宴通例"說:朝中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文化2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而毫無疑問,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最為發達、最為完備的。早在《周禮》中,就有一系列的職官分掌各種飲食諸禮。孫中山先生也曾"以飲食為證",論及"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這種社會活動必然就會產生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在中國文化裡,其實不僅講求飲食規格,甚至連菜餚的.擺設這種細節都有規則,《禮記曲禮上》說:"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渫處右,酒漿處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殽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蔥渫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賓客的右方。"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後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儘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髒了座席。"食至起,上客起。""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不可以當著客人的面叱責狗;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在用飯過程中,更有一套詳細的要求。《曲禮上》雲: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享。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

  《禮記》上的這個"十四毋",是十四種失禮的吃相,古人把它們分為兩類:一是"傷廉",就是在餐桌上一味貪吃,而不顧及別人;二是"不雅",這種人看上去其實十分粗俗。因為在古人看來,人應該"知自別於禽獸"。

  後世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其實很多,明人屠羲英的《童子禮》如此說道: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於盤中,毋致急遽,將餚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補充一句:《童子禮》,顧名思義,可是古人為教育"童子"而設。今天的我們在"感嘆"或"驚呼"西餐禮儀如何"文明"之餘,是否應該回頭向祖先致以"溫情和敬意"?是否應該向祖先虛心學習呢?

  用餐時必須要保持優雅,因為這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最基本要求。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把盤裡的菜撥到桌子上,更不要把湯潑翻,把菜湯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飯粒,要用餐紙或餐巾輕輕抹去,而不要用舌頭去舔。咀嚼飯菜,嘴裡不要發出"叭叭"、"呱嘰呱嘰"的聲音。口含食物,也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對於現在的餐桌"眾生相",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而假設古人能夠看到這道"風景",對於這種最基本的東西、和這個對於華夏先民來說根本不是話題的話題,應該直接會被雷倒的:泱泱中華,禮儀之邦,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為什麼?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