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隨筆內容

教師隨筆內容

教師隨筆內容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隨筆內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隨筆內容1

  今天玄玄輕輕的一句,“老師,我喜歡你”,讓我興奮不已,像是吃了蜜棗一樣,心裡甜甜的。

  玄玄是這學期從韓國來我們班的一個瘦小男孩,頭髮黃黃的、眼睛小小的、個子矮矮的、動作快快的、非常淘氣的小男孩。上課時無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對什麼活動都不感興趣;下課時,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在教室裡打鬧亂跑。於是,我注意觀察他,鼓勵他,嘗試著走進他的世界。

  一天,我在走廊上拖地,正好看到玄玄跟在媽媽的後邊,邊捉迷藏,邊走過來。於是我用親切的聲音跟他打招呼:“玄玄,早上好!”按常理來說,這時,孩子們一般都跑過來抱著老師向老師問候。可是玄玄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不肯跟我打招呼。我蹲在他的身邊細聲地說:“怎麼啦,玄玄,怎麼不跟老師問個好呢?今天你不開心嗎?還是你不喜歡老師?”玄玄不跟我說話,還是躲在媽媽身後。玄玄媽媽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對他生氣地說:“玄玄,快點跟老師問個好。”可孩子始終不開口。經驗告訴我,玄玄可能不喜歡我。後來我也跟玄玄有過幾次談話,他總是以沉默報之我的熱情,甚至是敵意的眼神,戒備的表情。是啊,萬事開頭難,面對新鮮的事物,每個人都有接受,熟悉的過程,特別是對於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讓他無條件地接受你,信任你總會有—個過程的。於是我不氣餒,仍像以前那樣在日常的一日活動中給他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有一天他能對我有所改變。

  上個月,我在智力區域裡發現給幼兒準備的材料溜溜球一天比一天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玄玄跑步的時候,褲兜裡總是響起溜溜球的聲音,於是我問他:“玄玄,這個溜溜球是怎麼來的呀?”“是我的呀!是媽媽給我買的。”這時,幾個孩子們說:“老師,不是他的,那個是區域裡的。”玄玄說:“不是,是我媽媽昨天給我買的。”我說:“是嗎?老師知道了,以後家裡的東西不要拿到幼兒園裡來,好嗎?”因為教育孩子的事情不僅僅是幼兒園老師的事情,應該是家園共育,所以等孩子們離園的時候,我悄悄地問玄玄媽媽,她說:“沒給他買過溜溜球啊,我也問他溜溜球是怎麼來的,他說是幼兒園的朋友浩浩給他的呢?”於是我把這幾天觀察的情況和今天跟玄玄談話的內容跟家長說了一下,家長感到很驚訝,還有點半信半疑似地回去了。第二天家長不好意思地說:“回家問了玄玄,玄玄說他怕我說他就撒謊啦。老師,真謝謝您,您讓我及時地知道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的習慣,所以才能及時地改正,這是玄玄用他存錢罐裡的錢買的溜溜球。”玄玄很認真地把溜溜球放在了智力活動區域裡。自那以後,我發現玄玄特別在意溜溜球的數量。為了培養他的責任心和管理能力,我讓他擔任那個區域的小組長,負責那裡的材料整理和組員的紀律等等。一開始他,自己也管不好自己,何況管別人呢?我給他以足夠的耐心與時間,讓他慢慢成長起來。有一次玄玄很懂事地跟我說了一句:“我得好好表現表現,不能讓老師累著啊。”聽到這句話,我內心暖暖的,我摸摸他的頭,貼一貼他的臉,表現出我對他的愛和喜歡。

  最近玄玄喜歡畫畫啦,美術區域裡他會靜靜地坐在那畫畫,我好奇地走過去看看他畫了什麼。我問:“玄玄今天畫什麼啦?”“嗯,我畫的是老師啊!”我看了半天,看不出是哪位老師,於是我問:“畫的是李老師?崔老師?還是樸老師呀?”“哎,看不出來嗎?我畫的可是你呦!你看看這衣服的顏色,還有褲子的樣子,再看看這個頭髮,不是跟你的一模一樣嗎?咦,這個鞋子也蠻像的嗎!”“你這麼一說還真是哈,可你為什麼畫我呀?”“哎呀,我喜歡你唄,這個都不懂?”“為什麼喜歡我呀?”“嘿嘿,不知道,我就是喜歡你,你說的話我全聽。”看到玄玄從不喜歡老師到發自內心的喜歡老師,這是一個多麼讓我們心動、開心的一件事情啊!都說當老師很辛苦,尤其是幼兒園老師,可我想說,我越來越喜歡這個職業。它讓我從中體會到,每天和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在一起,雖然很辛苦,但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讓我從中體味到快樂,品位到幸福,這樣的生活是美好的,令人羨慕的。因為,孩子們喜歡我!

教師隨筆內容2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裡,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字姓語,脫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為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說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為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說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說,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說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為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著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為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為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為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說的白話文,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透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敘說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說一說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字,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臺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控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敘說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字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裡,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敘說故事──深入文字,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為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為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儲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為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透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字、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為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臺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臺詞是這樣的:

  小楊(為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

  我們且不說小楊對孔君平這位有學識的長輩會不會像招待三歲小孩一樣,告訴他這是桃子、琵琶、楊梅,僅就這創作的古文版劇本,怎麼看著都像是五四時期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的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顯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一教學內容和文言文的學術認識未能形成一致。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難以給學生規範的文字,那不如不給,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教師隨筆內容3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頭痛的種子選手

  他,個子小小的,樣子長得像只小耗子,性格也跟小耗子似的,整天東竄竄西鑽鑽,從不消停。有小朋友從他身邊走過,也會伸長手去阻擋,或拍打一下別人……老師正在組織活動時.有時會突然聽到一陣大聲叫喊,不用說,這時你肯定會看到他正蹲在板凳上手舞足蹈……每天被投訴率最高的就是他,或把小便尿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或爭搶別人的玩具,或撕壞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書……就是沒有小朋友理睬他,他也會主動去招惹別人。

  諸如此類的情況層出不窮。而他每次犯錯給出的理由,永遠都是:我太高興了,控制不了……

  面對這樣的幼兒,我該如何是好?

  遇到這樣的孩子的確很令老師頭痛,透過教師欲哭無淚的狀態,可以看出教師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這個“搗亂分子”也無濟於事。我以前班上也曾經有過相似的孩子,透過近兩年多的時間循循善誘,終於不再令教師頭痛了,回憶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值得嘗試。

  這種行為不良的孩子,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自制力較差。要教育好他就要全面地瞭解他,瞭解其優缺點、性格愛好、家庭情況等,找出問題的根本,才能對症下藥,更好更全面地教育他。俗話說:“久旱之苗,不可強澆;久病之人,不可強藥。”教師在教育這樣的孩子時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等待他一點一滴的改變和進步,切忌急於求成。

  這樣的特殊孩子需要“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先做三點準備。

  第一,鑑定他是屬於什麼型別,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如觀察他是否有“多動症”的可能,檢查他的營養是否均衡?(因為含鉛量高的孩子也會有控制不住自己行為的特點。)還是喜歡用“惡作劇”的方式喚起別人的關注?或者是否有特殊的家庭環境?等等,尋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二,全面瞭解他的情況,包括性格愛好、家庭隋況、優缺點等,甚至要追溯到是否是“早產兒”或“剖腹產”的孩子,為以後的教育工作做好準備。

  第三,根據他的情況制定適合的教育方案。制定教育方案時一定要考慮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時與家長聯絡,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

  在做好以上三點後,教師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去實施教育。

  1.尊重不放縱

  透過案例看出,他不光令教師感到頭痛,還令班上的孩子們討厭,他的身上已經被大家貼著“問題孩子”的標籤,教師要先選擇冷處理,淡化他是“壞孩子”的意識。“尊重”就是要正確對待“問題兒童”,教師要一視同仁,不能讓他和班級裡的孩子感覺到他是“問題兒童”。

  尊重但不放縱,可以把他的座位安排在離教師最近的位置。以方便隨時觀察關注,當發現他有不良行為時,不要當眾批評,可以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去提醒或阻止。做操或匕下樓梯等外出時,可以由教師牽著他的手,這樣他既感覺到教師的關心,又沒有機會去影響他人。

  教師對幼兒,尤其是對“問題孩子”,首先做到尊重不放縱,將嚴與慈、師與友融為—體,積極爭取和他成為朋友。

  2.期望不失望

  教師不能對他失望,要始終抱有期望。“期望”透過跟他談話商量,共同制訂一個整改目標,並真誠地期望他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並使期望變成現實。當然,對他的要求不宜太高,應循序漸進,注重量變,只有量變才能有質變。

  教師可以和他一起做個許願瓶,把希望改掉的習慣寫到瓶子裡,然後埋在幼兒園的小樹林裡,等過段時間再把許願瓶挖出來檢驗下是否已經改掉,這樣的遊戲孩子很喜歡,同時也讓他在遊戲中感覺到自己的壞習慣正一個一個地被埋掉了,潛意識裡他就慢慢學會了控制自己。

  3.激勵不近利

  他的每一滴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可以折個他最喜愛的恐龍獎勵給他,也可以承諾和他玩一次喜愛的遊戲,還可以跟家長聯絡,帶他去大自然中探索或遊玩,或送他玩具等,但物質獎勵要|真用,以免降低教育目標、影響人格的形成。

  透過激勵使他產生內在動力,朝著所期待的目標前進。教師要善於發現“問題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出他身上積極向上的因素並積極引導,使之揚長避短,誠心改過,一步一步養成良好的習慣。經常性地運用讚許、表揚、獎勵等方法,不時肯定他已初步形成的良好習慣,能滿足其積極向上、追求成功和讚美的心理需求。

  4.寬容不縱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幾歲的孩子呢?在一位教育專家的學術隨筆中我看到過這樣的觀點“學校是學生犯錯的地方”。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有一顆寬容之心,能寬容孩子身上的缺點。

  但寬容並不是縱容,教育是個迴圈往復的過程,不要指望一次或幾次教育就達到你所期盼的效果。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兩手都要抓,不僅為孩子的每次進步都感到高興,寬容之餘還要用規則約束他,可以設計一個統計表,用積分制去教育他,每一點進步就加分,犯一次錯誤就扣分,每週總結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規則是要受到處罰。

  5.積極不消極

  教師還要利用各項活動,讓“問題孩子”在活動中“露一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歡自我表現是“問題孩子”的心理特徵之一。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或活動中,發揮其特長,為他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有意地安排他完成某項任務,使他體會到成功的|央樂和為集體爭得榮譽後的喜悅。相信他必定會逐漸地走向正路,變消極的“出風頭”為積極的行為表現,從而達到轉化的目的。

教師隨筆內容4

  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可能都感覺到有些孩子願意大喊大叫,剛剛告訴完不要大喊大叫一會兒孩子又忘記了,依然如故。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孩子自己,說話音量過大,一會損壞喉嚨,影響聲帶的發育;二會給人留下不禮貌、沒教養的印象。即便是一句簡單的“你好!”,不同的音量,不同的語氣,都將產生不同的效果。誰又願意聽到那刺耳的問候呢?

  如果在幼兒園或者是某個集體,若是天天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聽覺,更加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以及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一個人若是經常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易形成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孩子的天性原本是無憂無慮、輕鬆自由的,可是卻過早地感染焦慮,那是對孩子多大的摧殘啊!

  那麼,孩子為何會大嗓門地說話呢?天生這樣嗎?遺傳的因素固然有,家庭的成長環境因素固然有,但更多的是受幼兒園或學校環境的影響。有時,幾個孩子在共同討論一個話題,大家都有很強的表現欲,都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爭先恐後,互不相讓,你一言我一語。而這時候,有的孩子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往往會採用大聲嚷嚷的方法,以為只要自己大聲地喊,就能超過別人的聲音,就能被大家所聽到。你的聲音這麼大,我的聲音比你還要大。這樣就造成了“一浪高一浪”的現象。

  如果孩子產生這種現象,作為老師其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活動中、課堂上,如果教師忽視某些孩子的存在,無視他們的反應,無視他們的心理,更無視他們的語言。其實在某個角落裡,有一雙充滿期望的眼睛正在看著你。就因為老師的忽視,而使他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剝奪了他表達的權利。這個時候,那些表現欲強烈的孩子往往會大聲地把自己的想法喊出來。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才會讓大家聽到自己的聲音。而有些老師,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導”地位,為了維持“你是學生,我是老師”的關係,則會用更高分貝的音量來壓倒孩子,穩定局面,覺得只有這樣做才不失老師的尊嚴。久而久之,這一切都將成為一個惡性迴圈。孩子的聲音越大,老師也就越想壓過他們。而老師的聲音越大,孩子也會試圖用更大的音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

  親愛的教師們,希望你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在注視著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孩子效仿的物件。

  蒙臺梭利教學法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能走過那麼多年,還能有如此眾多的追隨者、推崇者,自然有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針對以上所提到的現象,我覺得“蒙氏”教育給每個接觸過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靜”和教師很少用語言只用眼神。孩子各得其所而又各得其樂,他們自由,但不會影響同伴,他們活動,但又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絲毫沒有喧譁的場面。如果有交談都是輕輕的、“溫柔”的。當然,我們不能盲目推崇任何一種教育方法,但是“蒙氏”所營造的這樣一種氛圍,是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就能做到這樣?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的天性都一樣。那麼,既然孩子的差別不是主要問題,那幼兒園及教師的方法就值得探討了。我們認為,教師的職責並不在於教導孩子,而是為孩子準備一個豐裕而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假若教師、師生之間的交談都是輕輕的、溫柔的,那麼,我們的孩子還能大聲喊叫嗎?

教師隨筆內容5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剛工作的兩年裡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八種智慧,每個孩子的優勢智慧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學習方式的差異是由其優勢智慧決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語言智慧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慧突出,有的運動智慧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透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剛接受我們班級時,我和搭班老師都很快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男孩子——不敢看著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他時他的全身就會緊張,特別是在學習新操的時候,老師糾正他的.動作時他的身體硬到掰到掰不動的地步;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美術、音樂、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兒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們都很心疼。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他,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他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他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給他讚美,給他希望。當我們發現他在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他,並讓他做示範。當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他的頭,給他一個讚許的微笑;當他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他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粘紙……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他漸漸大方起來,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

教師隨筆內容6

  不知道誰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會讀懂。作為教師,更應該付出更多的“愛心”來愛這些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的讀懂他們。

  “老師,讓我來分吧!”早點時間到了,我提著籃子匆匆走到孩子們中間,就聽見徐世英小朋友在我背後輕聲說,我扭頭一看,她張著兩個小手,抬頭看著我,正等待我的答案。“好啊!”我一邊說著,一邊將幾個小蛋糕放在他的小手裡,接到蛋糕,他馬上“忙”起來了。

  說起徐世英,他確實算不上我們班非常乖巧聽話的孩子,在剛進幼兒園時,她的調皮好動愛哭也著實讓我和其她老師“頭疼”了一陣。慢慢的,我發現徐世英不像很多調皮的孩子一樣,“混世小霸王”似的,只知道玩,不學知識。他調皮好動,卻也非常聰明好學,在老師講故事、發書給小朋友、教小朋友唱歌時,他都一改往常的調皮好動,靜靜的聽著,認真的學著。不僅如此,興樺小朋友喜歡出頭,當老師帶小朋友複習以前學過的歌曲時,他就站在前面,面對大家,做給其他小朋友看;當我帶小朋友戶外活動結束回教室時,他就站在門口,像老師似的摸著小朋友衣服,讓他們一個一個進來,雖然這也時常讓許多膽小的小朋友不敢進教室;當我們開始吃飯時,他就跑過來“忙前忙後”。

  認識到這一點,我跟其她老師也不再認為他那是不聽話,違反紀律了,而是時常滿足他的“小虛榮心”。結果,他卻明顯比以前聽話了。最讓我意外感動的是,他的那一句“謝謝”。離園時間到了,我像往常一樣給孩子們穿好外套,戴上帽子。“老師,我鞋帶開了。”徐世英在我旁邊說。“那老師幫你係上”,我笑著說。我蹲下身,幫他繫好鞋帶,我剛要站起來離開,“謝謝”,他輕輕的抿著嘴說。聽到這兩個字,我一愣,參加幼師工作幾年了,每天離園時,幫小朋友穿外套、戴帽子、繫鞋帶,徐世英是第一個對我說謝謝的小朋友,這兩個字也在我心裡盤旋了很久,我又進一步認識了這個調皮好動卻也聰明好學的孩子。看到孩子的進步我心裡感到特別的高興。

教師隨筆內容7

  在幼兒園,我們為了提高小朋友們的手眼協調能力,總會用各種各樣的運動,來輔助幫忙!磊磊這幾天在練習乒乓顛球的時候很認真,因為是這學期新教的乒乓動作技能,有些孩子因為動作協調能力弱所以有些跟不上腳步,可磊磊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今天,磊磊仍舊在練習“小青蛙跳荷葉”,可是小青蛙總是會掉下來,磊磊看看我,一臉的無奈有些無助,我鼓勵他:“你的小青蛙可真調皮,總是喜歡跳到地上去做遊戲,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它跟乒乓板做遊戲呢?”磊磊很肯定的告訴我:“把他粘在乒乓板上就不會跳到地上去了!”“可是粘住它的話它就動不了了,還怎麼做遊戲呢?你再想想我們平時顛球唸的要領。”磊磊很疑惑的看著我,陷入了沉思中,然後我就去指導其他的孩子顛球,過了一會兒,當我再轉回來再看磊磊時,他已經能顛三兩個球了,我為他的堅持不懈感到高興。

  磊磊雖然一開始沒有學會顛球,但他有一股不氣餒、堅持不懈地精神,我覺得這是當前孩子們要學習的精神。在磊磊沒有領會顛球要領時,只是一味地嘗試和練習,在與老師的交談後,記起來平時在與小朋友學習顛球時一直唸的動作口訣,這讓磊磊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覺,在堅持的練球和嘗試中,磊磊的耐心戰勝了挫折,終於初步地掌握了顛球的技巧。

  在這個案例中,讓我有一個思考,那就是在平時的顛球練習中,有許多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不能做到磊磊的耐心和堅持。在抗挫力好的孩子面前,我們給與鼓勵和表揚,並讓他繼續保持這種做事堅持不懈的精神。當面對抗挫力不好的孩子時,我們又該如何教育呢,這是我在磊磊身上陷入的思考。在面臨顛球總是失誤的孩子時,我覺得及時的疏導是非常必要的,幫助孩子分析失誤的原因,找出失敗的根源,當然鼓勵也非常重要,孩子對認清了失敗,但老師若不及時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從而放棄學習時間長了就會越來越軟弱。孩子們都希望得到老師更多的鼓勵和表揚,所以也都會以磊磊為榜樣,從而自我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提升自信和自我的抗挫能力。

教師隨筆內容8

  雨兒是這學期才轉學到我班來的,所以我會特別關注她。性格開朗的雨兒卻沒有一丁點兒初來乍到的生澀,她喜歡和男孩子們湊在一起,眉飛色舞地講去鄉下釣魚的趣事,也熱衷於和女孩子一起,玩巴拉拉小魔仙的遊戲……在短短的幾天裡,雨兒就成了大家的好朋友。看雨兒能這麼快融入新的集體,我長長地舒了口氣,平時對她的關注也變少了。

  有一天,孩子們都在喝水,而我也正忙著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不知什麼時候,雨兒悄悄來到了我身邊,冷不丁地問我:“老師,咱們過一會兒幹什麼?”我只顧整理活動材料,敷衍著她:“一會兒你就知道了。”雨兒看著我手中的材料,話匣子一下打開了:“老師,這些東西都是什麼?”“老師,我家也有這種管子。”……說得高興,雨兒忍不住拿了根塑膠管玩了起來,只見她將塑膠管繞成一圈,興奮地對我說:“老師快看,我會變蝸牛哦!”雨兒的行為讓忙亂中的我有些不耐煩了,便不由分說拽著她的手臂把她拉回到座位上:“我很忙,請你別煩我,你就在這兒等我一會兒!”就在我折回來的時候,雨兒像個甩不掉的小尾巴似的又跟了上來,一瞬間,我有些失控了:“雨兒,你就不能學學別的小朋友耐心地等我一會兒嗎?”我這高八度的一嗓子顯然是嚇著雨兒了,只見她愣在原地一言不發,眼淚瞬間就湧了出來,兩隻手不知所措地拉扯著衣角。意識到自己的急躁後,我的語氣緩和了許多:“雨兒,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在座位上等老師呢,你也坐那兒等我好嗎?”雨兒哽咽了老半天,委屈地蹦出這樣一句話來:“老師,你每天都在忙,我就想和你說說話。”雨兒的一字一句刺進了我的心坎。我慢慢俯下身,默默地將雨兒攬進懷裡,淚水在我的眼眶裡打轉。我為我的急躁而自責,也為對雨兒的不理解而內疚,我隨即附在雨兒的耳邊和她約定:“每天午飯後我們好好說說話!”聽我這麼說,雨兒將信將疑。我伸出手指頭鄭重其事地和她拉勾,雨兒這才破涕為笑,撒腿跑開了,臨走還不忘俏皮地回我一句:“騙人是小狗。”

  以後每天午餐後,我都會遵守和雨兒的約定,我倆漸漸成了好朋友。在雨兒心裡。我和別的小朋友沒有什麼兩樣,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都是她想要結識的新朋友。

  雨兒的事讓我反省,作為老師,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瑣碎工作中,“我很忙,等我一會兒”早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因為要設計活動方案,要準備遊戲材料,要研究教學有效性,要寫論文……我們離孩子越來越遠。我想,這絕不是教育的初衷,有時候我們是否忙得有些本末倒置?讓我們不再以忙為藉口,不再吝惜自己的愛,走近每一個孩子,聽他們說說心裡話,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教師隨筆內容9

  不知不覺,我作為實習生來到幼兒園已經過去了2個月,這兩個月裡,我收穫滿滿,對我們班的小朋友們也漸漸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了他們的一些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在瞭解他們的的同時,他們也在教會我很多東西。

  最近班上經常出現一些爭執的現象,經常在上課前,有一個小朋友洋洋會和別人出現搶凳子的情況,我去詢問事情經過時,洋洋堅持是他自己搬的凳子,但是其他小朋友都說不是他搬的,這讓我十分苦惱。在戶外活動回到教室換衣服時,洋洋並沒有換衣服,但是當我問起他時,他堅持自己換了,這時我意識到洋洋撒謊了。洋洋經常說有小朋友打他,於是我叫來了打洋洋的那個小朋友和洋洋一起認真詢問事情經過,但在詢問過程中,另外一個小朋友好像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但當我聽到別的小朋友反映洋洋打他的時候,我再去詢問的時候,洋洋就會說他是不小心的。洋洋是這個學期新來的小朋友,所以班上的小朋友對他會比較陌生,但在日常活動中,也有一些小夥伴和他一起玩耍,但是據洋洋媽媽反映,洋洋回家說不想來幼兒園了,因為幼兒園沒有小夥伴和他一起玩。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不同的幼兒也會有不同的情況,對幼兒的於每一件事,都不能忽視。幼兒正處於發展想象力的時期,常常把想象力與現實相混淆,幼兒園的教師和父母應幫忙孩子渡過這一真假難辨的年齡階段,但當孩子確定在撒謊時,就須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有一雙觀察的慧眼,要仔細觀察每一位幼兒的行為和言語等,對於出現撒謊行為的幼兒,更要注意觀察,有時候如果觀察不到位,也難以識別真假謊言,如果孩子確實說謊,教師可以淺顯的例子幫他認識錯誤,例如用故事《狼來了》來教育孩子。

  教師要多關心和愛護孩子,不要在人多的場合指責孩子,更不要因為應對孩子的錯誤姑息、遷就,甚至弄巧成拙。面對洋洋的撒謊行為,一定要正確看待,不能得過且過,一定問讓洋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對於洋洋回家與父母說謊的行為,為此我也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之前並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因此我去詢問了主班老師的建議,主班也給了很多的幫助,面對洋洋在家說自己沒有朋友的撒謊行為,教師可以在洋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錄製影片或者拍照片並與洋洋父母分享,這樣也可以更好地與洋洋父母進行溝通,共同商量幫助洋洋不說謊的對策,實現家園共育。

  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幼兒園的教育,因此,面對撒謊的幼兒時,教師要擺正態度,正確看待,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幫助幼兒改正撒謊行為,讓幼兒能夠快樂成長。

【教師隨筆內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