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1

  一、教學資源不足問題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一本教材、教參,一隻粉筆,除了這些根本沒有其他的輔助教學裝置。學生除了課本就是幾張簡陋的課桌,有些學校這些桌椅還是城鎮用了幾年更換贈送過來的,說起教學設施,農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多媒體教學,資訊化教育是怎麼一回事?什麼遠端教室,圖書館更是離他們很遠。儘管近些年來國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資金,遺憾的是卻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實下來。

  二、師資水平問題

  據調查和了解,發現很多學校的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都沒有具備:

  第一,很多小學語文老師都不太會講普通話,我們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我們國家的標準語言,更是學校的基本教學語言,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現在是我們很多老師怕講不好,他們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認為反正學生也聽得懂,很難想象一篇文筆優美的文章在老師一口家鄉話的教學下是什麼樣的情景?更不知道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從何而來?又怎麼身臨其境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語文興趣的培養又從何開始?

  第二,語文教師不會學習目前流行的“知識折舊律”是: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因此,適應變化是知識時代對人類提出的挑戰。美國知識管理學家德魯克(Drucker)說,知識社會要求其所有成員學會如何學習,因為知識的本質是經常發生變化的。在知識社會中,“有教養的人”是學會了學習的人。在知識時代,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需。據我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除了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務事情。據我瞭解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沒有看過相關教育方面的著作與論文或者報刊雜誌等等,對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學理念也關注極少,作為一位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如果平時不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每天都不重新整理自己的資訊,不更新知識結構,不及時的補充學術養就很難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以及適應當代教育改革的發展和需要,無法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課堂環境和幫助他們建構知識以及改變他們的認知方式。

  三、教學觀念及方式問題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都比較滯後,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認字、學會寫字以及學習一些基礎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語文相關能力的'培養,比如聽說讀寫能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引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師不與時俱進,依然在原地踏步,語文教學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總結中心思想”這三個步驟進行教學。並且認為一篇課文的教學只要是完成了這個三步驟,自己的教學任務便是達標了。

  2、教學方法的模式化。調查發現,在語文教學的語文課中,“通常只是讀課本,聽老師講解詞語、概念,而很少有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或進行有意思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無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所謂的教學活動是單向的、獨斷專行的活動。

  3、教學手段原始化。農村很多學校依然還是黑板、粉筆這樣的簡單教學手段,一些相關電教裝置和輔助教學的教學儀器基本是沒有。

  四、學生的閱讀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這樣一段話:“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書籍是傳承文明的橋樑,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讀書而發展。農村的學生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沒有或不再讀其他的書籍,很少學校有相應的圖書館,可想而知,他們的知識視野有多麼的狹窄,在語文課上,老師的導語知識背景又不夠,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去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看著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枯萎,他們的人生色彩逐漸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發人深省。

  五、評估標準問題

  多元智慧理論的評價觀,所倡導的是多樣化的評價觀,主張透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的、切實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質的能力的評價,是一種以評價促進發展的積極評價觀。素質教育的呼喚,並沒有改變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標準。面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上述的種種問題與現狀,應該引起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足夠重視。然而,怎樣改變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當前的狀態?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考慮:

  首先,透過教師培訓,提高整體師資水平。針對農村小學教師的培訓,主管教育部門應加強農村教師的相關能力的培訓力度,最好能透過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來提高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其次,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根據多元智慧理論(Multi-Intelligence)認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及創造新成果的潛力。每個人至少有八種能力,但每個人的優勢智力各部相同。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加以認同和激勵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來促進教學。所以教學評價的準則不應該是一維的,而應該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學評價應該強調個性化。對學生的評價應根據他們各自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促進條件。第二、教學評價應該體現全面性。不僅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以學生的其他各個方面(德、體、美、勞等)為評價物件。所以教學評價不僅僅是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最後,教學教法千篇一律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教法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作為祖國未來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學習和總結,虛心聽取學生、家長、領導的意見,可以請別的老師觀察和點評,在互相學習中提高教學水平。同時,緊跟科研步伐,從中吸取改善教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素質教育主體性特徵,一切的教育或教學活動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創設外部條件,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致,引導學生朝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時刻不忘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總之,在小學語文新教材的教學中,教師要時時處處滲透新的教學理念,靈活使用新的教材,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真正地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使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獲得成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2

  在過去的一學期裡,我在學習杜郎口“三三六”教學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學生實際,進行了歷史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嘗試,對自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都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感觸很深。

  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雖然我也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素質的教育,但多數都是老師在給學生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效果顯然不會很明顯。而且在過去的教學中,沒有仔細研究各個層次學生的狀況,教學中難免會之照顧大多數學生,也沒有過多的考慮學生的接收、過手情況,以至於教學效果並不是很明顯。透過一學期的探索、實踐與總結、反思,在我的心中對於教學的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觀。首先,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公平教育的實施,升學已逐漸不再是初中教育的最終目的,知識的傳授也不再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對於歷史這一門學科,如果還是像以往那樣教學,試想多年以後,在學生的腦海中仍然能夠記憶深刻並終身受用的知識又有多少,因此我們的教學究竟要怎樣進行,教會學生一些什麼,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先自己學習,再與同學合作學習探究,最後才是老師指導學習,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老師為學生提出學習的方向、要求和方法,學生自己看書學習,相互提問,合作解決疑難,對於每一個學生都懂的問題,不需講解,對於大多數學生都懂的問題,小組合作解決,以學生教學生,對於少數學生懂得問題,共同討論研究,老師指導完成,對於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知識,則由學生自己感悟,老師昇華,這樣對學生影響更深。教學的過程變為“導學——探究——展示——練——反思”,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自學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歷史學習方法技巧等,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樸素的意識等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提升,教學生會學習、會思考、會做人。同時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機會所發揮,都有所表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關注,讓學生和老師在愉快而輕鬆的過程中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回過頭來看看,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他們一輩子都受用的觀念、意識、方法、精神、意志等

  非智力因素。這才是真正的素質與能力的提升。當然,作為老師在這樣的教學中,需要不斷的學習、反思、改進,需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課標、學生,探索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的指導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針對性,要面向每一個學生,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有收穫。因而就提高了對老師的要求。同時這些經驗、教學方案、學案可以進行資源共享,重複利用,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節約了人力,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

  其次歷史學科中有很多教育的因素這值得挖掘,它可以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培養各種意志品質和精神,小到做人,大到理家治國。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實現宏偉目標;司馬遷忍他人所不能忍,成他人所不能成,寫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岳父精忠報國;李世民善於納諫、吸取教訓、勵精圖治;吉鴻昌“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江姐“中國的丹娘”;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兒讀書??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挖掘出來,教育學生,提升素質。作為歷史教師,這就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陣地,我們武裝學生思想的武器。

  當然在過去的一學期,我所操作的課題模式,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解決、改進,要真正實現教學模式的轉型,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自身實際和學生實際不斷探索實踐,不斷總結更新,需要學校裝置的更新和提升,更需要全體歷史教師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相信不久就將來,我們的歷史教學不再是應試,歷史學科不再是“豆芽”學科,讓學生真正感到學好歷史對自己終身都有用。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教師課改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