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吧,事蹟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天祥的英雄事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天祥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他上疏請斬董宋臣,建議禦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希望以談判的方式來刺探蒙古軍情,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據理力爭,怒罵伯顏,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佈解散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此後力圖恢復,轉戰東南。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劃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當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再敗逃走,傳說曾經發生文天祥幾乎快被元軍逮捕時,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護文天祥逃去,後人即以“三山國王廟”祀拜這三座山神保護忠義;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衚衕,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元世祖忽必烈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請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元朝又派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勸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柴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句。他生前所用的硯臺玉帶生硯仍保留至今。

  歷史點評:有人說文天祥是一位英雄,他抗元鬥爭的英雄事蹟可歌可泣。也有人說文天祥是一個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人,在當時元朝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他還在抗元,是不可取的,因為元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他阻礙了歷史的前進。一個人的道德品格和他對國家無私的忠誠只能體現個人,而元朝替換宋朝和個人的行為是不能拿來比較的.....因為在當時來講文天祥不能左右歷史的發展,也看不到歷史會進步還是退步,對於他來說只能是作為國家的一個將領履行他的職責保家為國而已,一種愛國的行為.而元朝統一,是歷史朝代更迭的自然現象,自然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文天祥:英雄被自己人“勸死”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元的殘酷和他的不屈和節烈,而江南故國自己人對其殉國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終被押上刑場。

  文天祥從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儘快捨生取義了。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兵突襲,服毒自殺未成,被俘。次年四月被押解到廣州,而後北上前往大都。文天祥作為俘虜進入江西時,就決心開始絕食,希望船到自己故鄉吉安時像為不食周粟的伯陽、叔齊一樣餓死守節,“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在餓了八天後,卻沒有餓死,由於家鄉已過,押解人按著鼻子灌食,文天祥沒有能夠在家鄉殉國。他希望能夠有機會逃脫,即使死也不能在荒山野嶺中,而要世人關注下悲壯而殉節。所以,文天祥就“配合”押解他的元軍,繼續北上。

  但是,狀元宰相文天祥被俘的訊息此時已經傳遍江南,他一直不殉國,讓無數人焦慮不安、坐不住了,唯恐文天祥不死,擔心他投降,從而讓他與大宋的貞節受損。

  此時,南宋王朝已經徹底被滅,“舊中國”的無數官宦要麼被殺,要麼已經投降,包括文天祥的弟弟,而百姓和原來的低階官僚則是“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大多數”並非不愛國,甘願接受異族統治,但他們自己不原意犧牲,那是“肉食者”當大官者們的事,但他們也有期待,就是希望別人為“舊中國”守節殉難。如今,整個江南都在看著被俘的文天祥,盼望著他早日殺身成仁。也許,他們是害怕又出現一個“李陵”吧。

  喊出“沉默的大多數”心聲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廬陵(今吉安)的同鄉王炎午。王炎午(1252年—1324年)字鼎翁,是一位愛國青年。文天祥贛州起兵勤王時,王炎午滿懷一腔報國熱血,參加抗元鬥爭事業,作了文天祥勤王軍中的幕僚,很快卻因為母親有病而回歸鄉里,並“躲過”文天祥部隊失敗捐軀或者被俘的機會。

  這位當時28歲的王炎午,聞知文天祥押送船將過江西,即作了長達1800餘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氏將《生祭文》謄寫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張貼於文天祥可能被押解經過的自贛州、吉安、櫸樹、南昌等沿途驛站、碼頭的山牆、店壁諸醒目處。還派人在各處宣讀:“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受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亦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氣餒”,“豈不惜哉”!

  總知,文丞相應該死,而且要趕快死。他唯有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須毀滅;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卻意味精神的死亡。王炎午們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鼓動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節,這並非個體行為。那位曾經入獄探望文天祥,並給其演奏《胡笳十八拍》的道士汪元亮,也在探望過後“勉勵”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將歸死江南。”王炎午的行為,其實代表了當時江南在元兵鐵蹄下“沉默的大多數”的道德要求,這篇祭文對當時的震動因此很大。

  王炎午如此大張旗鼓地勸文天祥死去,是有著社會心理基礎的。中國文化對文人的節氣和女人的貞節的重視,在進入宋代以後,已經形成了一種高調的社會會文化,但能夠自覺實踐的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人並不去殉難,而是勸他人為了崇高的道德價值做出犧牲。這種高調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有存在,在其後也更有發展,但是像王炎午如此大膽地直接提出,形成對文天祥的道德輿論壓力,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

  文天祥是千古一見的英雄,但是,身未亡,卻享受“生祭文”,傳世千古,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有人讚頌王炎午的這篇祭文:“感情壯烈,語言精湛,亦屬祭文中的傑作”。還有人認為:“洗練凝重,氣勢磅礴,對仗排列的句式使祭文鏗鏘有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形成的愛國主義思想浪潮,同時也體現出王炎午本人悲壯激切的忠貞氣節。”

  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種道德崇高下對生命的冷漠,那就是對於為敵人俘虜計程車人,與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能夠以死守節。中國也許會善待俘虜的敵人,但不幸被俘或遭侮的自己人,如果不能迅速被殺,則最好及時自殺,以保持士人或者女人的貞節,反正是“期待”他們死掉。投降或屈服,意味著隨後無盡的罵名,如果被放回來,那與屈服和變節的結果差不多,一生中也會在道德歧視中受盡屈辱。當然,希望俘虜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殺的人,卻是沒有犧牲的危險的,他們“安全”地道德觀望和審判,其任務只是給女人列貞節牌坊表彰,流傳烈士的英雄事蹟。

  然而,王炎午的祭文,在道德高調主義的熱情、壯烈下,卻掩蓋不住基本生命關懷的冷漠。他不是站在文天祥的生命立場來看待文天祥,而是以自己渴望卻不為的道德聖人標準,去要求妻離子喪的文天祥為了那個道德理想犧牲。文天祥的生死,需要他自己的抉擇,他的生命權只能由其自己支配;其他人,無論用多少聖潔的理想或者標準,都沒有要求別人去死的權利。

  道德價值的實現,特別是需要生命的損害和犧牲,完全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所以,王炎午勸死文,是對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現,並非什麼文化榮耀,反是一種文化悲哀。

  從王炎午寫《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殺,其間有長達三年半多的時間。當文天祥在監獄中歷盡折磨的時候,江南故國的人竟然不擔心他的健康,希望為挽救南宋做出卓越功勳的文天祥能夠多活些時日,而是希望他早死。他一日不死,王炎午們的心恐怕都不會安。王炎午們的.心一直會為文天祥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敢於犧牲自己而擔憂吧。

  讓王炎午們失望的是,文天祥並沒有看到他“好心”的勸死文;王炎午們也可以寬慰的是,他們顯然低估了文天祥的節氣,不用他們的“督促”,文天祥自有殺身成仁的勇氣和決心。

  1282年十二月初九,當文天祥終於殺身取義,壯烈殉節。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訊後的反應,是悲痛,也許更感慨,其中帶著心安之情,因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被判定了。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終結之後,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丞相既得死矣,嗚呼痛哉!謹此致奠,再致一言。”

  過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氣歌

  作者: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鍊,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鬥生涯:在荒涼殘酷的戰爭環境裡,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絡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悽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慄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蒙元定會被消滅,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漢家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讚歌。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民族主義詩篇。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