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精選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吧,事蹟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1

  高中畢業以後,報考哪一所學校呢?這個問題成了袁隆平全家爭論的焦點。當時,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學校,日後學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9歲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他想:第一,父親要自己報考南京的重點學校,是希望自己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對此,袁隆平毫無興趣。第二,想赴重慶求學。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著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學階段,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說:“還是讓我報考農學院吧!”

  善良的母親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見你還要認真考慮。當然最後還得由你自己作主!”頗具民主思想的父親,熟悉隆平的個性,既然兒子立志學農,他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了。

  袁隆平就這樣義無返顧地報考並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2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特別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後,搖搖頭說:“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裡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後能遇難救人。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腳踏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一位同學的腳踏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這件事給予袁隆平很多啟迪:凡符合實際的“不服氣”思想,不一定是消極因素,有時可以變成積極因素。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催他積極進取,克服困難,努力拼搏,去爭取勝利。也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在他科研實驗中遇到更大困難時,總是給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攀登高峰!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3

  沒有捱過餓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價值。

  “一日三餐,米香瀰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說死於飢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捱過餓的一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並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瞭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嚐盡逃難的艱辛。於是他從小就懂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麼。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安江”,它位於湘西南,是湘與雲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秘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後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一個這麼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後,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志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於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餘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麼困難。安江是湘西與雲貴高原交界的一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一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一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麼優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一點一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後等他發芽以後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裡,以前條件沒有那麼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裡,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著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於一個官宦子弟來說,能像一個農民一樣躬耕於稻田,我們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何況還要對一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靈感一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著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帶著水壺和饅頭,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的尋找理想中的苗珠。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意志,在勘察了14萬餘株的稻穗後,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研究,他終於寫成了令世界震驚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隨後,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迫於政治的壓力,他和助手們跑到雲南進行水稻試驗。而這時災難又來了,大地震襲擊了他們所在的地區,袁隆平不顧生命危險,從搖搖欲墜的房子中搶救出了種子,為了不讓試驗中斷,他們在田邊的泥水地裡,支起帳篷鋪上草蓆,整整生活了三個月。後來糧食供應發生了困難,他們就吃當地的甘蔗。甘蔗雖然好吃,當飯吃可不好受。三個人吃得口腔裡一齊磨出了泡。經過5個月的辛勤勞動,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種子。

  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而袁隆平憑藉著他的智慧和執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終於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種的“南優2號”雜交水稻畝產達到了628公斤,與常規稻畝產150公斤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雜交水稻研製成功後,各種榮譽紛紛而來: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首個最高科技獎、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袁隆平也從一個躬耕的農業科學家變成了一個身價千億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動的是他雖然已經獲得了那麼高的榮譽、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雖然他已經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著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於稻田,最新品種的雜交水稻竟然達到了平均畝產900公斤,他接下來的目標是實現畝產1000公斤。

  他雖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卻向一位樸實的農民一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他勇於克服一切困難,堅忍不拔,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給整個民族留下了一筆綿延世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成功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世界的。他一生的奮鬥經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4

  如果說母親帶領他祭拜“神農洞”只是為袁隆平的學農之門開了一條縫,那麼那次初秋的遊園之行則徹底為袁隆平打開了立志學農的大門。

  袁隆平6歲那一年的初秋季節,他隨母親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去遊玩。對於在城市裡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簡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親牽著他的手,蹦跳著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裡。紅紅的桃子燦爛地掛在樹梢、綠綠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樹之間的空地上,間種著在那個年代還稀有的西紅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結著紅、白、黃、綠幾種顏色的果實,真是美極了。還有那綠蔥蔥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愛上了這美麗的果園,愛上了這綠色的世界,他實在不願離開這裡。正如袁隆平後來所說:“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沒有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沒有功成名就的意氣風發,有的只是質樸的表白,有的只是對美麗的特別感悟與無悔執著。可見當年,這片美麗的中科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

  巨人的誕生總是需要機緣巧合的。正如牛頓童年那個砸在頭上的蘋果引領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5歲時遇到了他鐘愛的羅盤,最終成為物理學界世界級的泰斗一樣,這次美麗的遊園驚夢,正是帶領袁隆平一步步走向農業科學巨人之路的那隻閃亮的螢火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那片花果鮮豔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是那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

  就是這次郊遊,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礎,使他從此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片美麗的果園,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13億中國人的命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裡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人。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 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著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5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

  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數?”袁隆平儘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應該可以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麼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裡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誌。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袁隆平的事蹟簡要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