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抗疫感人事蹟

抗疫感人事蹟

2022抗疫感人事蹟(通用9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事蹟吧,事蹟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抗疫感人事蹟(通用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疫感人事蹟1

  這是一位“60”後,59歲的寧化縣公安局民警曾國珊,還有幾個月就要退休了,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他主動請纓:“我是老黨員,以前參加過隔離點工作,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我去!”在退休前站好最後一班崗,用自己的堅持守護人民的安全。

  當我們到達迎賓大酒店時,他正帶領年輕的輔警在隔離點執勤。面對我們的採訪時,他笑著說,多宣傳一下年輕人,我已經老了。接著,曾國珊堅定地說道:“這沒什麼,都是我應該做的!我是一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休前能再儘自己的一點力量,我覺得十分光榮……只要我在公安崗位在職一分鐘,就要盡全力去守護人民群眾安全,只希望疫情能快點過去,大家都能平安!”

  雖然警容會老,但警魂永駐,疫情不退,警察不退,向這位“硬核”的老民警致敬。

  “80”後,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而這場沒有硝煙戰爭的突然來襲,讓寧化縣公安局民警王志強、何彩虹這對年輕的夫妻一起走上了“戰場”,丈夫王志強被抽調到縣疫情防控指揮部,需要24小時連軸轉,妻子何彩虹則是被分到了重點人員核酸檢測秩序維護組,白天基本都守在核酸檢測到晚上9點才回家,只留下年幼的孩子一個人在家。

  白天孩子自己在家上網課,爸爸沒法回家、媽媽沒法陪他,夫妻倆就給家裡安了一個攝像頭,有空的時候媽媽就瞅他兩眼,都靠他自己在家學習。“鑠鑠,乖乖的,好好上課”、“放心吧,媽媽,你安心上班”,孩子自己在家上網課,說不著急是假的,但孩子很懂事,老師很照顧,我們很滿足。

  到了晚上彩虹姐一回到家,便要面對孩子的追問:“媽媽,我想爸爸了,他怎麼不跟你一起回家?我能給他發影片嗎?微信影片連線又無人接聽。”孩子自言自語地說:“爸爸肯定在工作,我發條語音吧,他下班就能聽見了”。“爸爸,我想你,希望你快點回家!”

  他們是兒女,是父母,但他們更是警察,作為雙警家庭,前線有“我”,身披藏藍,就意味著犧牲和奉獻;後方有“他”,警察的孩子,就意味著需要擁有更多的理解和自強。

  抗疫感人事蹟2

  張海成,中共黨員,山東省海陽市人,現任克拉瑪依市銀河路消防救援站車輛管理員,二級消防士。面對疫情傳播的嚴峻形勢,作為一名黨員,他始終秉持“黨旗扛在肩,衝鋒我在前”的戰鬥意識,帶頭寫下請戰書,充分發揚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張海成同志還積極主動請纓,擔任起了每日體溫測量、營區消毒、人員器材洗消訓練的責任,主動為單位分憂解難,嚴格按照上級的部署要求,每天既要保證好車輛裝備器材的完整好用,還要負責好為隊員測量體溫,詳細記錄體溫的變化,及時做好比對,密切關注著隊員的體溫變化情況。同時,張海成同志每天還要親自勾兌50斤重的消毒水對營區進行全方位的消毒。這些天,他的雙手由於每天要與酒精接觸,已經多處出現開裂和脫皮。面對繁重的工作,他更是無法兼顧自己的小家,每日工作結束後,影片裡的孩子都已經睡著了,面對妻子的埋怨,他沒有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繼續默默的在這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

  抗疫感人事蹟3

  疫情發生後,接到下沉社群通知後,政設施巡查所職工王紅就到她所在的社群建蘭路吳西街社群報到,被分到所居住的曦華源小區開展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工作。

  10月23日一早,她便和其他幾位社群志願者一起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她所在的曦華源小區,是七里河區建蘭路街道最大的居住小區,有住宅樓24棟,住戶約有15000多人。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登記人員資訊、查驗健康碼、維護現場秩序、勸導小區內聚集的大爺大媽回家,由於小區里居住的老年人較多,她透過和大爺、大媽們拉家常,耐心宣傳疫情防控政策、居家要求及注意事項,讓他們做好個人防護。

  核酸檢測時,她就用喇叭逐棟樓通知住戶到樓下進行核酸檢測,協助維持現場秩序、登記檢測資訊,15000多人的核酸採集下來需要連續十個小時。稍做休息她又要上崗,晚上七點到十點是她每天在小區大門口值守的時間,對進出小區的每個人核實健康碼,每天下來要連續工作15個小時,每天高強度的工作下來,她已經疲憊不堪,時常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因長時間站立腿腳變的浮腫,但她還是在繼續堅持。她雖然在小區居住,但是忙起來顧不上回家吃一口熱飯,只能坐下來啃幾口麵包或吃包泡麵,就繼續投入到工作中。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女兒和母親,她將家丟給了年邁的老母親,和丈夫一起堅守在志願服務一線。

  她說“我雖然是一名普通職工,但是面對嚴重的疫情,我更需要在一線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工作中受到的不理解和委屈都能積極面對,時常也有很多住戶對我說‘謝謝、辛苦了!’,也讓我心裡挺感動的。有一次,一對老夫妻排隊做核酸檢測,走到我面前時給我敬了個禮,我當時感動的都快哭了!”

  疫情仍在繼續,堅守仍在繼續。眾志成城,在不經意的細節裡展現;大愛無疆,是職業的品格。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王紅堅守崗位、恪盡職守,和其他同事一道衝鋒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將小區居民群眾的健康放在首位、護在身後、她是疫情來襲時最美的“逆行者”,也是防疫戰線上最美的“身影”。

  抗疫感人事蹟4

  潘曉瓊,南白象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 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黨員潘曉瓊主動請求加入新成立的位於上蔡村的區級醫學觀察點工作,並作為南白象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院方代表,全權負責該觀察點改建執行。從觀察點建設第一天起,她憑藉自身13年的醫院感染管理專業知識直接參與了觀察點設定、管理和對外聯絡等一系列工作。從除夕開始,她默默堅守觀察點,日夜奮戰在第一線。

  潘曉瓊不僅對觀察點管理工作盡心盡責,還直接參與接收密切接觸者工作。為了減少上衛生間次數,更為了節省緊缺的一次性防護服和用品,她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工作到晚上9點半,期間不喝水、不脫防護服,一度被悶得汗流浹背。當有不理解的人問起,她只是微微一笑:“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胸口的黨徽。”

  抗疫感人事蹟5

  梁奕曉,區衛健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科長,自我市出現疫情後,梁奕曉一直堅持工作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線,甌海區所有疫情第一手資料均出自他的手。去年農曆年底,甌海區首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發生以來, 梁奕曉馬上帶領團隊工作,經過3天的連續奮戰,終於形成了第一個確診病例的所有資料。雖然滿臉疲態,他卻依然認真投入,絲毫不鬆懈,當仁不讓成為疾控中心“指揮部”的.中堅力量,熬夜通宵工作成了常態。因為連續作戰,身體抵抗力明顯下降,咽炎發作,同事們勸他稍微停一停,他卻平靜地說:“我能休息,疫情可不會休息。”

  接到作戰指令後, 梁奕曉第一時間把妻子和孩子送到泰順老家,然後吃住在單位,一直未曾離開。2月2日晚8時,梁奕曉激動地撥通了妻子的電話說:“甌海今天沒有新增病例了,你是第一個知道這個訊息的。” 他要將第一個捷報送給妻兒,感謝家人。這是與妻兒分別後的第20天,也是他除工作外主動撥打的第一通電話。

  抗疫感人事蹟6

  楊小雷,甌海區中西醫婦產科病區護士,楊小雷是一位二胎媽媽,第二個孩子才兩歲多。疫情發生後,區三醫作為甌海區發熱病人救治定點醫院,急需全區醫護人員支援。1月22日,在醫院接到申報通知以後,楊小雷第一時間主動請纓,要求到隔離病房工作。作為一名二胎媽媽,作出這樣的決定並不容易。次日,楊小雷便收拾好行李,離開家人,投入到抗擊疫情一線工作。為了儘量減少交叉感染的機率,在隔離病房工作的一段時間裡,醫護人員24小時吃住在醫院,不能離開醫院回家。疫情的嚴峻和不斷透支的體力讓她忍不住對家人的思念,特別是當影片裡兩個孩子叫“媽媽”的聲音更讓她潸然淚下。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對“小家”的思念更加堅定了楊小雷投入疫情防控戰鬥的信念,一邊是厚重的防護服和被汗水浸透的衣裳,一邊卻是給病人最專業的護理和溫情的照顧,她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著最美守護者——白衣戰士的“初心”。

  抗疫感人事蹟7

  陳豐,甌海三醫內科主治醫師,作為內科主治醫師,陳豐特別擅長呼吸內科各種疾病診治和肺功能檢測。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的襲擊,陳豐第一時間主動請纓加入到一線救治中。從1月23日到現在,他一直待在發熱病房中不曾出來,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帶上橡膠手套、防護眼鏡、厚厚的帽子和口罩,寒冷的冬天也悶出了一層細密的汗。即便這樣的工作環境,他依然耐心、細心對確診病人進行救治。作為青年骨幹醫生,陳豐還毅然站出來成為醫院第一批留觀醫療救治組的醫務人員。

  大年三十的鞭炮聲中,陳豐接到小女兒的影片電話,問他什麼時候能回家。影片裡女兒稚嫩的聲音和滿懷期待的眼神,讓他不禁紅了眼睛。他告訴女兒,爸爸正在為大家“打怪獸”,等打完便回家。懂事的女兒卻告訴他:“我在家很聽話,爸爸安心打怪獸。爸爸永遠是大英雄。”

  抗疫感人事蹟8

  金旭丹,甌海三醫內科護士長今年是金旭丹從事這個行業的第20年。面對新冠肺炎的襲擊,她第一時間向組織提交了前往一線的“請戰書”,當機立斷將家裡的兩個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看管。至2月9日,她已經在隔離病區待了21天了。在隔離病區,金旭丹主要負責管理、培訓、監督、外部協調溝通等工作。她一邊細緻耐心地照顧每位患者,一邊想方設法規範防疫護理工作流程,並及時將自己所掌握的傳染病防控知識和傳染病護理技能手把手傳授給年輕護士,消除她們對疫情的恐懼。在日常工作中,金旭丹也承擔著督查職能,經常要指正年輕護士不足之處,每次都親自把關實操,完全正確後才放心她們進入汙染區。她讓這支臨時組建的年輕護理隊伍很快適應防控救治工作,並熟悉掌握了疫情防控技能,各項防疫護理工作不斷得到完善。

  抗疫感人事蹟9

  戴玲玲,麗岙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感質控負責人,戴玲玲已從業30載,今年3月將退休。但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她主動請戰。為預防出現交叉感染,一線醫務人員如何防護,後勤人員如何防護,患者如何防護,成了她工作的重點,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同時,她經常在各個科室輪流轉,提醒醫務人員做好自身防護工作。2月3日,單位接到命令要在婁橋街道一賓館設立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點後,戴玲玲主動申請參與,賓館設施如何改造、觀察點醫務人員如何防護、汙染物如何處理、防護用具如何消毒都親自把關。從留觀點開始運轉到現在,她從沒回過家;經常累得直不起腰就稍微靠一下,夜裡失眠了就吃安定片入睡。她說:“為了早日戰勝疫情,再難也要堅持住,站好最後一班崗。”

【抗疫感人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