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精選6篇)

  說到評課稿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在教學活動中經常都能用得到,一般在於聽課後的評判和總結,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精選6篇),希望大家喜歡。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1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甘在安老師新授了《圓錐的認識》,體現了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和高屋建瓴處理教材的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觀。

  1、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學生髮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注意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能力,獲得終生受用的數學創造才能。

  在本節課中,無論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老師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導學生把舊知識和新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網路,掌握知識系統的結構,高屋建瓴的開展課堂有效教學。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知識存貯要分檔,要結構化,縱橫的網路越多,越便於提取知識。教會學生將知識結構化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並引導他們。本課從 到目前為止,大家想想,我們已經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麼?摸到了什麼? 說說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並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等一系列問題著手,讓學生初步瞭解數學並不只是算術,它還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與位置關係,讓學生站在數學科學的高度把握學習數學,培養數學意識。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學習新知識,並將新知和舊知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教會學生將知識歸納、總結,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才會逐漸形成數學的思維能力和完整的結構體系,才能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實現創新和創造。

  3、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建構,開展協作、探究式課堂學習。

  學習數學唯一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一般的人,包括學生,他們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數學家,但透過類似的數學活動,也可以很好的獲得數學或理解數學。

  在本課中,老師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說一說,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地大膽猜想、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分享資訊,培養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4、一點建議

  課前準備圓錐體實物,上課時帶進課堂。將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網路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2

  聽了郭曉青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劉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透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郭老師透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3

  聽了郭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給人的感覺是新課標的理念已內化為郭老師的教學行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1)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學生們透過動手操作活動,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有效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而且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2)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突出學生主體作用。郭老師在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郭老師注重給學生創設一個爭論辯解的課堂氛圍,在學生爭辯過程中,老師以一個旁聽者身份,平等地參與其中,使課堂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這樣的教學真正發揮了民主性,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課堂的主宰,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 不足:

  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4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聽了郭曉青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本課內容是小學數學六年級的內容。課堂上,劉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並憑藉著教者乾淨利落的語言給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些許光彩。

  成功之處: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導學案運用得當。

  教學建議: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但總體來講,猜想、估計有餘,而驗證討論歸納做得不夠。其實在讓學生利用手中學具進行驗證時,只要多給學生時間,特別是合作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而且根據已的知識經驗還完全可以自己推匯出公式。在這裡劉老師沒能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仍有牽著學生走的意向。

  2、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我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兩個實驗,一組是等底等高,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係;二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5

  在這節課中,代老師緊緊抓住新課標中“從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理念,從備教材、用教材、備學生的角度去進行備課,以實際行動實踐新課標、落實新課標。

  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物件。在設計這一課時,代老師考慮到學生對幾何知識比較難理解這一實際,因此在教學中,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品,並用學具盒當中的圓柱學具材料製作一個圓柱,使學生在感性上對圓柱和圓錐有初步的認識,建立圓柱和圓錐的初步表象。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生活中的例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上課時提了一個問題:“你對圓柱體和圓錐體有哪些認識?”有個別學生彙報了他自己做的一個小實驗:分別用紙做了一個圓柱體和圓錐體、一個正方體,用同樣重的重物放在這兩個物體上,結果他發現圓柱體比較穩固,教師及時肯定了這一學生的勤學好思,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驗證這一結果的準確性。

  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在這一節課中,代老師提供了多次的探索與交流的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如認識圓柱的特徵之一: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提了一問題:你用什麼方法驗證這兩個底面是相等的?“一問激起千層浪”,圍繞這一問題,學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透過小組的合作、操作、研究、討論等活動,很快學生就有了多種方法:

  (1)把圓柱物體的蓋與另一個面重疊,看是否重合;

  (2)測量圓柱兩個底面的半徑或直徑,計算底面的面積看是否相等;

  (3)測量圓柱兩個底面的半徑或直徑,計算底面的周長看是否相等;

  (4)把圓柱的一個底面壓在橡皮泥中弄一個洞,再把圓柱的另一個底放進這一個洞裡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組織學生探討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圖形時,學生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時老師鼓勵學生再認真思考:“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和圓錐的有什麼不同呢?”這時學生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當中比較觀察。這樣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軟體的優勢,及時、適時地展示資訊,有效改變學習方式。

  在幫助學生理解圓柱的平面透檢視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軟體展示圓柱的平面透檢視,並用實物操作,使學生明確為什麼圓柱的兩個底面要畫成橢圓。再用教學軟體動態演示,讓學生理解圓柱和圓錐的高。生動、直觀的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正確的理解,有效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6

  聽了陳乾坤老師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陳老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做到能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就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陳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轉化的方法,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陳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用裝滿水的圓柱在空圓錐中倒的實驗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倒水的實驗,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要求,並且提出實驗目的,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透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範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