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精選6篇)

  聽課時,要認真琢磨教師如何把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教學實效。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精選6篇),一起來看一下吧。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1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練,全文只有53個字。但對於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李老師透過短短40分鐘的教學,激起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並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和《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教學理念。李老師的這節課整個過程自然,流暢。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和培養興趣

  課始從老師的導語中,捕捉古文開始,到揭題理解“楊氏之子”,繼而引導學生學習課題的命名方法,給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學生立刻對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先從簡易的入手,拉近了遙遠的古文距離。再如課末的延伸:請你也當一回機智、聰慧的“楊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來拜訪,該如何應答呢?學生答曰: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樹、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雖是簡單的一個練習,學生容易上手,但其實其中包含了對學生聽說讀寫的一個綜合考查,既要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詞用句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化難為易、化複雜為簡單的教學理想。

  二、以朗讀為主線

  在教學中,李老師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反覆地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範讀,師生合作讀。放手讓學生充分朗讀之後,對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首先是讀音的問題,“為設果”wèi“應聲答曰”yìng,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該怎麼讀,讓學生根據上下問的理解,根據語境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然後是朗讀的停頓,“孔/指以示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對於這些在朗讀中不易掌握的停頓,先讓同學朗讀,並給孩子進行示範朗讀,特別是“家禽”“家/禽”,因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現代意義的“家禽”含義不同,但學生對此卻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師的範讀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說的能力,還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讀中體會了句子的意思。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義,指導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學生讀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單音節詞的意思,在教學中,李老師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讀通,去讀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指拜見。再讓孩子去研讀,又如“甚”、“乃”、“示”等,讓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學習,帶領學生疏通文句,並詞詞落實,句句落實。這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習慣的培養。在理解“為設果”中,李老師質疑誰為誰設果,引導孩子聯絡上下文學習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滲透簡單明瞭,自然流暢。

  同時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讓學生反覆品句、揣摩,讓學生對楊氏之子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駁孔君平說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顯示了李老師在教學預設上的獨具匠心。

  四、商榷之處

  “未聞”語氣委婉,一開始學生有點體會不出,如讓學生演一演,可能感悟會更好點。李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如開始讓學生模仿說說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個很有意思的設計,要是在拓展中,請學生用文言文說說:這是你家的貓。我們班的某某很聰明。老師你家在哪裡?等句子。這種遷移運用不但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即時運用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2

  聽了葉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受益匪淺。我認為本堂課的教學體現出葉老師教學紮實,感受到課堂知識充實,情感受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這五實中又透露出“巧”:

  一、課堂匯入“巧”——未成曲調先有情

  老師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並播放課文的誦讀,配上畫面。在課前,葉老師讓學生誦讀古詩,體會古文特點,這樣很輕巧地讓學生以舊知拉近古今語言的距離,在心理上順利地接受語言,讀課題讀得有節奏,並以課題入手,舉例子,我是葉家女,就稱“葉氏之女”然後由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姓什麼,是“之子或之女”,學生答得其樂融融,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為繼續學習做了態度定勢。

  二、“巧”授學習方法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一個問題:怎麼才能能讀懂它呢?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看插圖。而這些方法都利用資訊科技展現在多媒體課件上,然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絡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頻頻看大螢幕。感覺到這個方法是我們學習古詩總結出來的,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運用,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而葉老師則是讓學生到多媒體的螢幕前,自己動手劃分朗讀的停頓和節奏,讓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究的念頭。於是老師採取範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品味。

  三、悟主題“巧”

  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葉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利用資訊科技,創設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的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聰明的人用心說話,高明的老師用平實的語言牽引著學生的心思,這堂課足見葉老師的大智慧。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3

  本週三的集體教研活動主題是聽課,一連四節課聽下來,真可謂是品賞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言文盛宴。

  四位做課教師講得是同一篇課文《楊氏之子》,同課異構的巧妙設計,讓在座的聽課老師收穫連連,感受頗多。呂老師的課行雲流水、環環緊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紮實。張老師指導學生邊學邊練,運用文言文評價的句式恰到好處。周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巧妙點撥,引導得法。郭老師平實的課堂,豐富的語言表達,更是語文老師的典範。

  四位老師沒有提前商量,同課異構的巧妙設計卻各有千秋,對教材精準把握更是體現了語文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一、不同形式的匯入之後,都從解題入手將文言文融入了學生的生活,楊為姓楊,氏為人家,之為的,子為兒子,“楊氏之子”即姓楊人家的兒子。讓學生也試著介紹自己,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頓感親切。

  二、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好斷句,最終讓熟讀成誦變得輕而易舉。文言文雖然簡短,但通假字,多音字,斷句是易錯點,四位老師難點突破,由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到斷句的恰當引導,既為課文的理解做好了鋪墊,又為背誦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學習方法的歸納總結,讓自學猶如有了扶梯,逐句的學習交流中,每一句都畫出了停頓的節奏,既便於字詞的理解,又降低了句子翻譯的難度。其中呂老師設計的問題思考:從哪裡看出楊氏之子的機智?體會句子的言外之意?對比閱讀……為學習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畫龍點睛效果。

  四、課堂練習是檢測目標達成的有效環節。呂老師的課堂練習深入淺出的題型設計,如:(一)如果孔君平不姓孔,而姓黃,楊氏之子如何回答?未聞是夫子家。(二)把下列語句換成文言文形式。“這是你家的貓”……此類題型的練習讓學生頗有成功感,文言文不僅不難還很有趣。

  這樣緊張有序的四節課,不但不覺得累,反而有種滿滿的幸福。聽這樣的語文課真是一種享受,期待外小的語文課堂蒸蒸日上。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4

  陳老師執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在陳老師的課上充分地體現了課堂的有效性。

  一、課堂匯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匯入就是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陳老師匯入課題後讓學生說說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朦朧地感受到了語言藝術的魅力,為學習課文創設良好氛圍。

  二、課文誦讀的有效性。

  1、初讀課文做到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即讀對停頓。陳老師一班的學生功底紮實,達到了“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的要求,但沒能讀出古文味,這時,陳老師採用了範讀,即老師讀一句學生跟一句,一下子將孩子帶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讓孩子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2、精讀課文做到讀懂句子,明白故事內容。陳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機教給了學生兩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在理解這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後,陳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註釋,陳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註釋理解句子意思。並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陳老師問“誰為誰設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透過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3、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節中陳老師丟擲本文的中心問題:解讀“甚聰惠”。陳老師抓住重點語句,創設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縱觀這堂課從教學環節到導課到總結語,每個教學環節落實的一步一個腳印,既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的藝術。有效的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構建的,這裡需要教師的課堂智慧、深厚涵養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靈。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就是它施展的場所,讓我們的課堂少一點熱鬧多一點熱度,少一點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語文學科的特性落到實處。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5

  長期以來有這樣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課堂上學生參與率較低,舉手發言者較少,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成為真正讓學生喜歡的地方,一直是我探索的問題。還記得2010年參加農村骨幹教師培訓期間曾經聽過於永正老師的一節課——《楊氏之子》。於老師一支粉筆,便演繹了一個精彩的課堂。這節課上,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時我驚歎於老師朗讀課文的引導;表揚學生的不露聲色;引導學生寫作的不著痕跡。彷彿一切的教學目的都是那麼順理成章,沒有任何的牽強,沒有任何的刻意雕琢。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懂得了課文的主旨,更提高了學生朗讀的技巧,增強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很長一段時間,我極力向於老師學習,然而我卻發現,現實中我的課堂似乎缺少了什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閱讀的技巧也沒有掌握,寫作、口語交際的能力絲毫沒有提高。我想:可能我只是看到了於老師的外在,沒有體會到他老人家的真正內涵;也許,自己只是一味地模仿,忽略了現實的一些因素。沒有自己的真正創造,模仿是蒼白的,當然註定會失敗!

  看著課堂上學生遊離的眼神,聽著那為數不多的發言,想著他們在學習上的被動,往日那份我的課堂很精彩的自信在逐漸消失。尋求良藥救治我的課堂是我不斷地追求。陪著孩子上語言課,我學會了為學生創造展示的舞臺方可增加他們的自信。還記得,今年五月份,我讓我們班的學生體驗了當主持人的感覺,大家異常激動,有很多同學在日記中記下了這精彩的瞬間。

  兒子最近這段時期報了個英語補習班,我和他一起聽了三次課,我發現,每一次課堂上學生們都非常踴躍,那種熱烈的氛圍在我的課堂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羨慕之餘,我不禁深思:

  首先,教師陽光燦爛的笑臉是課堂精彩的最主要的因素。一張笑臉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一張笑臉消除了學生的後顧之憂。原先我所推崇的不能給學生好臉色,以防課堂上自己鎮唬不住學生的舊思想已經過時了。

  其次,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的調味劑。學生從思想上是敬畏老師的,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給他們一種暗示。所以,我們在語言上要給學生一個安撫。學生做得好,表揚要適當;學生做得不夠好,更應該用神奇的語言給以解圍;學生做錯的時候,一句調侃的話語既活躍了氣氛,又能化解尷尬的氛圍。

  再次,關注每一個學生是贏得所有學生的保證。課堂上有些學生思維敏捷,善於發言;而有些學生卻與之相反。如果老師僅僅只關注積極者,而忽視了其他的學生,那麼很容易造成學生的不團結。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鼎力而為,願精彩課堂從此開始!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6

  聽了鄭會老師的《楊氏之子》,我感慨頗多。都說文無定法,看來教語文更是無定法,只要使學生能學會的,都是好的,都是應該提倡的。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鄭老師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先範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鄭老師的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是我望塵所不能及的。很佩服鄭老師平時對學生的培養。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這句話,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

  我想,如果是我來教這一課,在學完課文後,我會創設一個練習情景,用“張”“李”“劉”等姓氏來替換孔,如,張君平說:“此是君家樹。”讓學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豈不更好?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