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大學教師職稱評定淺議論文

大學教師職稱評定淺議論文

大學教師職稱評定淺議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教師職稱評定淺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本文透過分析上海交通大學講師晏才宏的個案,認為大學職稱評定應在學術自由的理念下,引導教師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大學教學也是學術活動,教學水平應是學術評價的首要內容,而不應過分強調論文數量在學術評價中的份量。

  【關鍵詞】晏才宏;高校職稱評定;學術水平;學術評價

  一、引言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學講師,歿於肺癌,享年57歲,至死也未能評上副教授。這是一個讓人傷感的人生活劇,傷感的中心詞是職稱。職稱,是任何大學教師都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在人們眼中,職稱的高低代表著大學教師的學術水平,影響著他們的經濟利益和佔有的學術資源,所以每一位大學教師都積極地向更高層次的職稱奮鬥,五十多歲的年齡差不多都是個教授。晏老師年近六十,至死才是個講師,他的學術水平不高這是很多人都會想到的。然而與人們的想法大大不同,在晏老師去世三天內,上海交大校園BBS上竟發表了學生的千餘篇悼念文章,學生還自發籌資為他出版紀念文集。他高超的教學水平為學生認可、推崇,他在課堂上的音容笑貌為學生懷念。學生們在宴老師身後的所作所為,恰恰是給了他教學水平一個極高的評價。可是,現實與希望又有著那麼遠的距離。瞭解了宴老師的經歷,筆者以為,職稱作為現行的評價大學教師學術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存在商榷之處。

  二、大學教學也是學術活動,教學水平也應是學術評價的重要內容

  1、教學水平也是學術水平

  現在的人們普遍認為職稱代表學術水平,那什麼是學術水平,教學水平是不是學術水平筆者認為,學術水平是一個複合概念,有研究水平的成份,也有教學水平的成份。

  大學是學術機構,大學教師以學術人員的身份,因學術而匯聚在一起。學術是學術人員在當代社會中以大學等機構為核心進行的有關高深知識的活動及其結果。

  [1]有關高深知識的活動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大學是從事高等教育的機構,高等教育的本質是高深學問的教學與探究,它不僅僅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科學的發展,還要為高等教育自身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的目標服務,它的探究不僅僅是對知識本身發展的探究,而且還要對知識如何傳遞進行探究。

  ’[2]也就是說大學的具體學術活動內容很多,包括教學活動、研究活動等等,即教學活動與研究活動也是學術活動,而反映這些學術活動水平高低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等也都是學術水平。

  2、教學水平是學術水平的首要內容

  大學從中世紀誕生時就有著傳播、傳遞知識的功能,經過數世紀的發展,她的功能從單一的教學,經過教學與科研並重,進而擴充套件為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並且還在不斷擴充套件。從大學功能擴充套件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學始終是第一位的,而且仍將是第一位的。再有,進行高效率的知識傳遞與傳授,也是需要教師付出精力鑽研探索教學方法、排列組合知識內容以及斟酌教學語言的。因此,評價一個大學教師的`學術水平,其教學水平應該是第一位的,一位具有高的教學水平的教師,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的稱呼。教學水平的高低怎麼評價呢,那當然是大學的培養物件――學生說了算,從這個方面來說,宴老師的高超學術水平毋庸置疑。

  3、不應過分強調論文數量在學術評價中的份量

  當下的現實情形,職稱嚴然是評價大學教師學術水平的尺子,而論文是這把尺子上的刻度。宴老師沒有評上教授的重要原因是論文。根據高校現行評價體制,教師評職稱主要看研究論文的數量,而晏老師幾乎沒有發表過一篇像樣的學術文章,他生前認為,發表學術論文要十分慎重,必須在某個領域有突破性的創見才拿得出手,為評職稱而拼湊論文的做法他不忍為。近年來,學術道德的規範與失範是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熱議話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社會各領域的腐敗風氣的蔓延與衝擊下,學術界的各色醜聞也接連不斷,剽竊、抄襲及一稿多投之風蔓延,與此同時,醉心於和獻身於學術的真正學術人日減,相當一批身處學界之人甘居平庸,乃至追求平庸,製造學術泡沫和學術垃圾。

  顯然,晏才宏老師是當今大學教師中的另類,堅守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拒絕追名逐利,堅守一個學術人應有的道德規範,這恰恰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他有著高的學術水平,但是不為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所認可。晏老師沒有教授的職稱稱號,但學生們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他是一位高水平的教授。所以認為晏老師學術水平不高的評價是大錯特錯。筆者認為,做為教師學術水平尺子的職稱,以研究論文的數量為準的現行高校教師學術評價體制過分地強化了研究水平而弱化了教學水平,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而且在這一體制下,出現了一個新的供需矛盾――發表論文的需求與學術期刊版面的供給之間的矛盾,催生了中國特有的學術期刊賣版面的現象,致使發表的學術論文良莠不齊,攪混了學術環境。

  三、在學術自由的理念下,職稱評定標準應引導教師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

  學術自由伴隨著大學的產生而產生,每位學術人在自由的大學殿堂中自由地從事學術活動,大學教師應該有自由選擇他所感興趣、所擅長的學術活動。相較於過去的大學,現代大學的內涵十分複雜,學術活動的範疇深廣,多數教學與研究工作非一人所能夠承擔,而一所大學的整體效能是其全體教師個人效能的綜合體現。換句話說,一所大學的整體學術水平是其全體教師教學水平與研究水平等等各方面水平的綜合體現,既需要有擅長教學方面的教師,也需要有擅長研究方面的教師,二者缺一不可。反過來,每一位具體的大學教師作為獨立的學術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優長差異,或長於教學,或長於研究,等等,而兼長於教學與研究及其它者畢竟是有限的。大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儘量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保障每位教師自由從事學術活動,使大學的學術活動執行能夠在整體上達到最最佳化。

  晏老師看來是長於教學,且又不為名利所誘,自覺從事最適合自己的學術活動,自覺為大學默默地做貢獻。如果大學能夠建立一種合理的多元化的學術評價制度,給如晏老師型別的長於教學的教師提供應有的發展空間,則對大學整體的良性執行和教師個人的發展都不失為雙贏的選擇。近年來針對大學的招生制度,社會不斷呼籲大學方面應為有特殊才能的偏科、怪才學生開闢綠色通道,使他們能夠有渠道進入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達到為國家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的目的,以適應創新型社會對特色人才需求的形勢。晏老師無疑是教師中的一朵奇葩,他是教學的偏科,為什麼就不能將保護特色人才的意識從學生延展到教師,為他開闢申報職稱的綠色通道

  上海交大一位負責人說:在中學,這樣一個老師可被評為特級教師,但是大學要求教學、研究並重,教師既要傳播知識,又要創新知識,兩者不能偏廢。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夠全面。官方意見站在官方的角度上或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從公眾特別是被教育者學生的反應和關切來看,當前普遍採用的大學學術評價標準的得與失或許有值得反思之處。

  四、結語

  當前,大學的學術評價標準與制度是一個不斷被熱議的話題,不僅飽受教育界人士的批評,而且也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切。事實上,許多大學的管理者也認真地探索並制定了一些新的辦法,體現了評價方面的多元化與靈活性,取得了某些方面的進步。筆者期望在未來的制度性探索中,能夠為象晏才宏這樣默默堅守的老師提供適當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有益於大學的整體發展。

  【註釋】

  [1][3]彭江。中國大學學術研究制度變革[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2]杜希民,梁克蔭。高等教育學新探[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xx。

【大學教師職稱評定淺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