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現如今,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西文化差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

  人們都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其實寫作不但以生活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寫作可以用來記錄生活,體驗生活,豐富生活,享受生活,剖析自我,表達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一般的說,小學生的寫作不同於作家的寫作,也不同於成人的寫作,在小學階段,寫作就是練習寫文章。作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還能使積累的的語言得以運用,使識字寫字的成果得以鞏固和發展。那麼,在小學寫作教學上到底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結合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及平時的學習,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讓學生明確寫作的目的和意義。

  美國《提高寫作技能》一書開宗明義就表明,“寫,是為了有效地交流"。這本書舉出一個普通美國人高中畢業後參加工作在兩週內的寫作統計:寫了兩份廣告,填了一張保險估價單,一張所得稅表,寫了兩份理由說明,一封抗議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書,一封申請書。以此說明,“‘寫’包圍著你”。這裡強調的是寫作要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我們從這一段話中領悟到,不管是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還是為了自我表達、發展個性,如果我們的學生能感覺到“寫"包圍著自己,甚至能主動地讓“寫”包圍著自己,那他們就必然會對寫作

  有興趣,有動機,甚至有一種依賴感。

  小學階段的寫作具有練習的性質,往往不是出於學生自發的需要。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重視寫作和學生生活的緊密結合,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積極主動性,使學生感到寫作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任務,而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練習寫話的時候,往往難有明確的習作意識,他們更可能是在下意識地完成著老師佈置的作業、任務。但是如果他們在寫話之後,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得到同學的欣賞,或者獲得家長髮自內心的開心的笑,他們也會感到很快樂的。如果我們經常引導他們想想寫話的好處享受寫話的樂趣,體驗寫話進步的快感,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形成這樣的意識:寫話對我來說是有意思的事,是令我開心的一件事。能做到這一點,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二、從寫話入手,降低寫話的難度。

  小學生從“寫話"正式進入“習作”階段的時候,如果一開始習作要求太高,坡度太陡,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習作積極性,造成學生習作的恐懼心理和牴觸情緒。要繼續重視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樂於表達;不受文體和篇章束縛,鼓勵自由表達;不設過多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放開手腳,敢於表達。同時加強觀察、思考、想像、閱讀,積累寫作素材。寫話應從什麼時候開始呢?這需要綜合學生的寫字量、思維發展水平等因素進行判斷.寫話不能起步太晚,但太早了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大致來說,一年級上學去期適合但太早了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大致說,一年級上學期適合進行說話或圖畫形式的表達練習,如“口頭日記"、“繪畫日記";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可以進行簡單的寫句子練習,如“看圖寫句子",“畫與話”(即在自己畫的畫上寫上一兩句話);二年級上冊開始可以學習寫日記,開始時以兩週一次為宜(可稱“週末日記",還可配圖畫)。寫話教學要堅持以下指導思想:興趣優先,避免反感;順勢而為,避免拔高;形式活潑,避免刻板;發展個性,鼓勵創新。

  教材中有許多與寫話相關的鋪塹性基礎性練習,比如讀句子、補充說句子、擴充套件說句子、用詞說句子、抄寫句子、仿寫句子等等,要予以重視。在寫話的訓練方法上,也應強調靈活多樣。要放手讓學生寫,不要一開始就提出具體、完整、連貫、通順等種種要求,讓學生覺得寫話很難。低年級寫話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寫話的內容隨處可得,寫話很有趣。對學生寫的話,教師要多鼓勵,可以打個等級(可用記星的辦法);可以用紅筆劃出學生用得好的詞語,寫得好的句子;對學生寫得有意思的地方,還要寫上發自內心的稱讚的話;可以寫下教師閱讀之後的感受;可以些寫得好的“作品”張貼出來,或者打印出來裝訂成冊;可以讓學生挑選自己認為寫得好的“作品”,放人成長記錄袋。

  三、加強觀察、思考、想象、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教學要從內容人手,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積累寫作素材。

  1.要學會觀察。

  要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學會觀察生活。一是在寫作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人和事,讓學生感到有很多東西可以寫,順手拈來都是寫作材料。二是在生活中要隨時提醒學生:這件事

  不是可以寫成作文(或寫到日記裡)嗎?

  2.要學會思考問題

  我們經常發現,優秀作文的閃光之處,往往不在語言方面,而在思想方面。比如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體驗,看問題的獨特視角,對問題的獨特見解,構思的巧妙,等等,無不閃爍著思想的光輝,給人以啟迪,甚至震撼。從寫作能力提高的途徑來看,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應並重。要想寫清楚,必須想清楚,但寫也有助於整理思路、明晰思路、發展自己的思想,思維和表達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

  3.學會展開想像

  想像要大膽,也要合理,有一定的依據,不是胡思亂想。即使是童話創作,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和事實依據。

  4.加強閱讀

  除了生活中的見聞、感受,除了根據現實生活想像的事物,還有大量的寫作素材是來自於閱讀的積累。閱讀中的人物、事物、故事、思想、感情等等,都是寫作材料的重要來源。總之,寫作素材既來自觀察生活所得,來自個人的思考、感受和想像,也來自閱讀的積累。長期觀察,就會有所發現;堅持體驗生活,就會有所感悟;堅持把閱讀和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結合起來,更能相得益彰。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是非常寶貴的,因為是自己的,是新的,一定要珍視,要及時寫下來。我們都很熟悉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文章應該怎麼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的。”

  多看,既可以指多讀書報,也可以指勤於觀察,多留心周圍的事情。葉聖陶先生指出:“要文章寫得像個樣兒,不該在拿起筆來的時候才問該怎麼樣,應該在拿起筆來之前多做些準備功夫。準備功夫不僅是寫作方面純技術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實際生活的準備,不從這兒出發就沒有根。急躁是不成的,秘訣是沒有的。實際生活充實了,種種習慣養成了,寫文章就會像活水那樣自然地流了。"這裡所說的“種種習慣",包括“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正確的語言習慣”等。

  四、提倡個性化寫作,有創意的寫作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查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查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透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我們要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特殊視角、獨立見解和獨特感受。學生形成了個性化表達的意識,才談得上寫真話、實話、心裡話。當然,在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表達、個性化表達的同時,也要逐步落實基本的寫作規範,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分段表述”,“語句通順”等等。要鼓勵學生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但也不是說只要是真實的就是好的。在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的同時,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把作文和做人統一起來。比如,許多學生在作文中都說希望將來當“大官”、“大款"、“老闆",擁有高階轎車、豪筆別墅,出去住高階賓館、吃美味大餐。這種心裡話裡流露出來的人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2

  摘要:伴隨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得到了很大範圍的交流和應用。在多元化社會的背景下,要解決中西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對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為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更有效地幫助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就應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與討論,並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

  關鍵詞:文化論文

  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西方文化差異給很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一些麻煩,會造成企業員工之間由於文化差異的問題引起一些溝通和文化衝突的現象。為構建更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體系,文化差異在組織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文化差異在人才選拔上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和文化的結合日益加深,很多企業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濟優勢和主動權漸漸面向國外市場。在全球範圍尋求優秀有效的資源配置的同時也面臨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新難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受國家文化、當地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的影響和約束。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對於人才的招聘、升職和績效評估等諸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比如給跨國企業制定薪酬制度時應考慮不同國家的經濟差異化和物價水平等因素。在中國,人們通常是將工資與公共效益結合,而對於外方來說,他們更注重於物價指數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聯絡。另外,員工晉升程式中,中國人會偏重於個人的綜合素質及相關的人際關係等方面;而外方則更注重個人才能。因此,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讓管理者對當地的文化的熟悉程度對當地文化的適應力和融合力作業選拔條件。

  2.文化多樣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於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將導致企業制定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難度的增加。由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因為價值取向和生活行為方式的差異而產生文化矛盾,這也是跨國公司經營管理欠缺並使其經濟戰略的實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員都是共同的工作價值觀,管理模式也較為單一;而在跨國企業中,人員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難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也使得人力資源管理變得更為多樣化,並改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應用中的建議

  1.整合企業文化差異,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國傢俱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他們也會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觀念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勢必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者想要解決這個難題就應從不同文化的結合點入手,提取雙方文化的的精華,相容幷包,進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有計劃地建立起具有企業特色和能適應多種環境的新型企業文化體系,並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可以透過公司組織各種活動的方式,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強化團隊意識,讓員工們能充分接觸到對方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等,能夠使大家共同瞭解對方,也將自己的思想理念與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2.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培訓在跨國企業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時,可採用在企業內部指定一種便於溝通的通用語言,在任務分配、填寫備忘錄和檢測表中運用,這樣能保證資訊簡潔快速地傳遞,最重要的是準確性,避免文化差異帶來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定期開展員工滿意度調查,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紕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人力資源管理要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和培訓,在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工作群體中進行並降低甚至消除各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衝突。這種跨文化的培訓能使公司員工充分了解各國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時也要提高員工對不同文化的應對能力,儘量減少由於文化差異造成的失誤和文化衝突。這也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面對中西文化差異應採取的必要手段。

  總而言之,人力資源管理者在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管理時,要充分了解企業與國外文化價值觀。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業中文化差異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採用應對措施,將不同文化資源進行適當的整合,儘可能發其中的優勢。企業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異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這樣才能促進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增強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獲得更大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曼格,吳凡,趙晶.日美企業文化差異原因及其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xx(19):127-127

  [2]郭慧婷.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的差異性分析——基於比較管理的視角[J].人力資源管理,20xx(1):278-278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3

  【摘要】文獻的翻譯本身就是將中西文化進行互通,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以及不同的背景影響,作者在進行翻譯時無疑會受到這種由於文化差異而帶來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會側面的反映在文字中。對於西方著作來說,其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西方文化印記,然後是西方價值觀的體現,也是西方背景下的產物,那麼國內在進行文獻翻譯時就必須要充分的瞭解西方文化,正視這種文化差異,並且能夠將二者進行平衡,以此來翻譯出精良的作品。筆者根據相關文獻,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的影響為切入點,對其與文獻翻譯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文獻翻譯;影響作用

  對於文獻翻譯來說,是將一種文化,一種語言用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語言進行轉化的過程,所翻譯的文獻也是中西文化合流的產物。在進行文獻翻譯時,由於他國與本國文化、歷史、背景以及風俗民情的差異,往往會讓作品產生別樣的印記,這種印記是文化差異的標誌,翻譯者只有充分的瞭解了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化、歷史、背景等相關的差異有著綜合的瞭解,才能夠進行精確地翻譯,才能讓翻譯更加的精良,讓翻譯作品更加貼合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情所願。只有將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深入的分析,也才能讓文獻的翻譯更加貼合我國的文化,讓本國人民更好的瞭解這些文獻論著,真正的實現文化交流,真正的將翻譯的作用發揮出來。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文獻翻譯的影響作用

  1.風俗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所誕生的土壤不同,所成長的背景不同,那麼所催生出來的風俗文化也有著極大的差異。這些風俗文化體現在了西方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例如中國人講究紅紅火火,喜愛紅色,因為紅色寓意好,意味著幸運,因此,在一些中國文學作品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大量描寫紅色的片段,以此來渲染喜慶的氛圍。但是,紅色在西方卻並沒有這樣的含義,red為紅色直譯,除了表達顏色外,其往往表達的意思都與中國文化中的喜慶吉祥相差甚遠。例如seered在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一個人在極端生氣的情況下所反映出來的憤怒情緒,是指大發雷霆。正是由於風俗文化的不同,因此,在翻譯上同樣的字眼也有著不同的意味,有著不同的象徵,這正是由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

  2.價值觀差異的影響。中國人講究的是集體,骨子裡追求的是群體性,然後似乎生來就是要結群而行,崇尚的是群體文化。但是,我們反觀西方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往往所體現的是個人主義,對於西方國家來說,他們認為個人利益是排在首位的,而且更加註重精神和人身的自由,不願意受到束縛。這一差異可以在眾多的文學著作中看到,西方價值觀指導下催生出的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而中國的文化價值影響下催生的是集體主義,是犧牲個人而成全集體。

  3.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帶來的影響。中國向來是禮儀大國,也是文化大國,在歷史長河中誕生了豐富的文化型別。中西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作品中所反應的也各不相同,在翻譯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莎士比亞的名句,我們直譯過來就是:你說你愛雨,但當細雨飄灑時你卻撐開了傘;你說你愛太陽,但當它當空時你卻看見了陽光下的暗影;你說你愛風,但當它輕拂時你卻緊緊地關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說你也愛我而我卻為此煩憂。但是我們發現,這種直譯過來的版本缺乏美感,也並不能真正的表達莎士比亞的情感,因此,誕生了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版本,你說煙雨微芒,然後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你說軟風輕拂,醉臥思量;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當然,還有詩經版本的翻譯,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子言喜風,闔戶離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這兩個版本很明顯更富深意,也更加的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將莎士比亞用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這正是雙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二、中西文化差異下提高文獻翻譯水平的策略

  1.直譯和意譯結合。對於文獻翻譯來說,要想在中西文化的差異中找到平衡點,讓作品更加精煉,也更加貼近原著的所思所想,就必須要將直譯與意譯結合起來。雖然,然後文獻翻譯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直譯,直譯能夠將內容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卻過於注重形式,忽略了語言美感和語言形式。意譯則是在瞭解了原文的內容後,用更加貼近原文作者文峰和意境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和翻譯,當然,二者在進行文獻翻譯時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因此,翻譯者在進行作品的翻譯時,需要根據先理解原文,讀懂作者的思想情感,對內容和精神進行領悟,然後在選擇適合的手法來進行翻譯。就如同我上文所舉的例子,莎士比亞的句子,如果是第一種翻譯的話就太缺乏美感了,也不能夠將莎士比亞內心的情感,那種期望又彷徨,彷徨又恐懼的心理表達出來,而第二種翻譯“煙雨微芒,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這一番話,或者是後面的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子言喜風,闔戶離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這一翻譯,都用的更加優美,更加貼閤中方文化的手法來進行翻譯,這種更具意境的翻譯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用更加完美,更能表達情感的方式進行了翻譯。選擇合適的翻譯模式,利用更加貼近原著情感的翻譯手法進行翻譯,才能夠翻譯出更好的作品,然後才能夠讓作品更加的精良,更加的專業。

  2.對比譯文和原文的語言風格。在進行文獻的翻譯時,作者必須要將整個文獻通讀並理解,在翻譯時務必要做到文風一致,格調相同,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貼近原著本身。這就需要翻譯者在翻譯時不僅需要理解文獻句子表面的意思,還需要理解句子所要表達的內裡情感,表達文章所要訴說的情懷和思想,透過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透過聯絡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情感,透過分析文獻的行文風格來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法,來進行文獻的翻譯,不僅要將文獻表面意思進行翻譯,還需要精確的掌握文獻的文風和美感,精確到表現出作者的內心情感,也只有對作品、作者和中西文化進行分析對比,才能夠保證作品的美感,讓作者的內心在翻譯作品中得到完美的呈現。文獻的翻譯,需要正視中西文化差異,需要在這種中西文化的碰撞下、結合下來抓住文獻的特徵,讓翻譯更加的貼近現實,讓翻譯更加的真實精確,也更加的具有美感。

  3.正視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積累的帶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國家在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異,而在不同國家的文獻進行互譯的過程中,必須要正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比如對於“老”這一字,在中國就是指對長輩的一種尊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但是在英語中的“old”這一詞,卻代表了不止是長輩尊稱的意思,它也可以代表是一種落後,一種落伍。所以說,在進行文獻翻譯時,就必須對這種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結合當地文化以及文章內容進行引申翻譯,這樣才能精準的表達出原文所想要表達的真正內容。

  三、結語

  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價值觀念催生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讓文獻翻譯在這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受到影響,中西文化的縮影都體現在了文字之間。為了更好的進行文獻的翻譯,讓翻譯作品更加的貼近作者所思所想,所情所願,就必須要正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差異中去尋找平衡,選擇合適的手法來進行文獻翻譯,以此來催生出精良的翻譯作品。

  參考文獻:

  [1]盧華.中西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英美文學作品翻譯[J].校園英語,20xx,(15):31.

  [2]於海利.後殖民翻譯理論視角下《道德經》兩英譯本對比研究[D].湖北大學,20xx.

  [3]白欣.從後殖民主義視角解讀《京華煙雲》中文化負載詞的糖衣翻譯[D].西南交通大學,20xx.

  [4]宋劍祥,王豔.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外宣翻譯面臨的挑戰[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2):94-99.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4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是一種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由於世界各國人民信仰的宗教不同,使得各國人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很多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範。西方社會,是古代幾大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隨著國際交流的加快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在中西方禮儀文化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人民有著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這是造成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人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鬥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侷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但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造就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二、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1、交際語言的差異

  (1)打招呼

  作為傳統習慣,中國人打招呼是基於對外的一種禮貌,中國人見面較喜歡互相問候,而且越是先問候別人,越顯得熱情、有教養。例如: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見!”等話,有時再加上一句恰當的稱呼,如:“王師傅,您好!”“李老師,再見!”這樣就會顯得更加親密。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們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

  同樣作為習慣,西方人打招呼時流露的是一種更隨意的感覺。以美國人為例,美國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doing?”“How’s everything going?” “Howdy!” What’s up?”。由此可見,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用語是五花八門的。

  (2)稱謂

  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家庭關係,親屬間稱謂語大都能把身份、輩分、親疏關係表明得一覽無餘。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強調獨立的個性,家庭觀念不如我們強烈,因此親屬稱謂不如漢語複雜。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隨著跨國交流的日益頻繁,如今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再如,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蓋“嬸嬸、伯母、姨”等,況且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對家庭親屬方面的關係不如中國人那麼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稱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5

  中國人對於飲食的要求很高,但並不在營養方面,大部都在口味、形式上,對於口味的追求表現出中國人的調和思維,而烹飪也追求這種調和之美。此外,在文化禮節上,中國人把飲食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比如日常生活中朋友好久不見,為了表示對其尊敬要一起吃飯,為了促成與客戶的合作,要一起吃飯,逢年過節大家團圓,還要一起吃飯;總之,飲食以成為一種禮節性的需要,不再僅僅是果腹充飢的功能。相對於中國對口味注重的飲食觀,西方人則比較注重營養的搭配,強調飲食的營養,對於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等方面的要示較高。西方人在進行烹飪時,他們會將營養的追求放在首位,仔細的研究食物中有沒有副作用、營養失衡等,並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總而言之,在西方人的飲食思維裡,吃飯不簡簡單單地是為了填補肚子,也不是為了享受美味,而是自己生存與健康的保證。從此可以看出,在飲食觀念上,中國強調口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食物的營養搭配,西方人則較為注重食物的健康分配,注重營養均衡。

  一、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這樣的飲食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特別是在中秋節、春節等節日裡,全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到一塊兒過節,家裡的老人或者是擅長烹飪的人會做一大桌子的菜,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並祝福、拜年等等,講究的是一種和睦、團圓的氣氛。通常中國人在進行聚會時,不會給每個人定食定量,而是會準備很多的飯菜,至於吃多吃少,並沒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裡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並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沒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著自己的餐盤隨意走動。西方人的這種用餐方式體現了他們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人空間,講究個體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著不足,人們在吃飯時不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國人共樂的情調。

  二、飲食禮儀的差異

  很多人說,中國的餐桌,可以談成合作、可以求婚、還可以聯絡感情,總之中國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決。因而,餐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的地方,更是一種交際方式,在用餐這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中,禮儀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講,中國人在進餐時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內部的吃飯,其餘場合里人們進餐時都十分重視尊卑、長幼。在集體進餐時,人們一般都會等客來齊了才會入席,而座位則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對著門口的位置為最高,其次以東為尊,而請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門口的位置。宣佈開始入席時,會先叫一些位高權重、重要的人先開始,隨後主人才會開始。但在西方,飲食禮儀則與中國存在著很多不同。西方進餐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紳士風度,男性要對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與女性一起參加宴會時,面對門口的最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則座在女主人的對面,即門口的位置,顯示出對女性的尊敬。而在具體的進餐時,男士要起身先為女士拉開椅子,讓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時,男性並不能先進餐,必須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開始進餐後,男士才開始進餐。在進餐結束時,女主人離席之後,男性才能離席,而男士仍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紳士風度。

  三、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穀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國家的七倍,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種。中國人之所以將植物作為主菜,這與佛教對國家的影響有很大關係。唐朝以後,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佛教認為,動物是僅次於人的一種生靈,人們不可以將其殺死,也不能把他們的肉用來烹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中國就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內容。因此,有人將中國人的性格稱之為植物性格。中國人在進食時喜歡將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熱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裡,菜如果涼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熱吃,菜的味道才真正發揮出來。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並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在烹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營養的均衡,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考慮的因素。由於西方人食物中的動物類居多,因而他們也被稱為是有動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歡熱食,他們喜歡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盤等,一直是西方大從所愛;他們在吃蔬菜時,也喜歡生食,如生菜、黃瓜等,並不將它們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在中國,烹飪是十分講究的一門藝術。中國的烹飪方法是五花八門的,如煎、炒、爆、炸、溜、燜、蒸、煮、燉、烤、燴等,都是廚師們對食材進行改造的方式,在進行烹飪時,中國人講究口味與形式的統一,做出的食物更加講究色、香、味俱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烹飪。中餐的工藝十分複雜,一道菜品,往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可能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也可能更久,這一道道工序下來,原本食材的模樣已經不見,變成了菜桌了各式各樣的精美菜品。由於烹飪過程的複雜性,同一道菜品,經不同的人做,由於火候、佐料與方法不同,味道也會有所不同。人們在烹飪過程中,單純的吃飯的目的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相反樂趣與形式的追求,則更加深厚。但是在西方,人們在進行烹飪時並非如此。西方人認為一位好的烹飪師,是能夠將食物的營養搭配到最好,在烹調的過程中應完全按照科學的要求去做,因而西方菜品具有規範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在每一道菜品裡調料的分量、時間的精確都是其重要的考核項。在烹飪方法上,西方人大體只有四種方式:煎、烤、燜、炸。這是因為,西方人注重營養的保護,他們認為過多的烹飪工序會破壞食物的營養。綜上所述,中西方飲食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飲食方式、用餐禮儀、飲食內容、烹飪方法等幾個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是由於中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風俗習慣不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下,充分認識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是十分重要的,對於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文化,我們應加以吸收,以此來彌補我國飲食文化的不足,以此達到科學飲食、健康飲食與美味飲食相結合的目的。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6

  人類的各種各樣機會中的文化狀況,在其可能按一般原理加以研究的範圍內,是一個適合於研究人類思想和行動的規律的課題。

  他對文化的描述成為一個里程碑,為文化的研究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視野。

  此後中西學者開始對文化的內涵及其涵蓋範圍展開了廣泛的探討,他們對於文化的闡述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綜合體,概括人類創造和積累起來的全部物質與精神財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

  (2)人類精神現象或觀念形態的總和。

  (3一個社會的傳統行為形式或全部社會遺產。

  (4)人類藝術活動及富有儀式性的民俗活動的概括。

  綜上所述,所有這些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文化現實所具有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5)化差異。

  由於文化現實具有複雜性和多元性,所以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和運用也存在著差異。

  人們對文化範疇的理解和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角度越來越多,並各有各的側重點——社會學家注重各民族的文化遺產,社會學家關心人們的文化行為,人類學家則著眼於不同的群體在精神與習俗上的差異。

  2 文化與國際貿易的關係 2.1 文化差異性與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 從國際貿易理論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推匯出的文化差異性恰好在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間。

  “比較優勢”一詞本身包含兩個內容。

  一是“比較”。

  比較就是差異性,是獨特性。

  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客體在某一方面進行的對比。

  有差異性或獨特性才有可比之處。

  “優勢”的核心在於“優”字。

  它說明比較客體在該對比層面上的強勢地位。

  如果從二維層面更為深入地對其加以解釋,“比較”包含了橫向差異性和縱向相對性。

  橫向差異性從靜態的角度尋找國與國之間(比較主體)在可比內容(比較客體)上存在的我有你無,你有我優的差異。

  它是某一時點上的對比。

  資源稟賦論中所說的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資本存量上的差異等都屬於橫向差異。

  而縱向相對性則是從動態的角度出發,以一國資源稟賦存量可變為前提,比較本國在不同時期所具備的比較優勢。

  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有了交換的需要。

  按照比較優勢在二維層面上進行分析:從第一個層面看,文化的民族性產生了橫向上的差異。

  在強烈的文化差異下,人們產生了對異域文化的需求,即希望從外來文化中獲取本民族文化中稀缺的元素以滿足自己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

  比如說中醫用藥,講求辨證,它把人體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對某處病痛的醫治往往從其他部位人手,這樣療效可能較慢,但可以去根治本。

  而西醫用藥多采用區域性分析的辦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所以急性病的發作,用西藥治療見效快。

  兩種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不同的醫治方法,各有利弊。

  但人類共同面對的疾病使得遵循不同醫藥文化的醫藥產品被相互需求。

  從另一個層面看,文化的時代性產生了縱向相對性。

  提出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交流中不斷融合新的內容,形成新的文化,創造出新的比較優勢。

  2.2 文化普遍存在於傳統的貨物貿易領域和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文化較為普遍地存在於傳統的貨物貿易領域和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

  (1)在傳統的國際貨物貿易領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貿易的主要內容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同中東、歐洲貿易往來的“絲綢之路”。

  大量的絲綢,瓷器和茶葉被運往地中海沿岸的國家以及歐洲諸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文化產品更是鋪天蓋地。

  在追逐降低產品成本的競賽已經窮途末路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獲取新的價值增殖。

  統計資料表明,美國在20xx年中,文化產品(包括廣播電視節目、電影動畫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表演藝術、音像製品、娛樂、會展等)的出口達700億美元,超過了汽車和航天產品的出口。

  在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中,以物質文化表現的貨物貿易競爭將更為激烈。

  (2)在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

  例如基於傳統文化之上的文學,音樂,戲劇,電影以及收藏和展覽等,其貿易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

  還有旅遊服務,作為一項集觀光,住宿,餐飲以及遊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專案,獨具異域特色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國際消費者的重要條件。

  此外,服務貿易中的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因其大多表現為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所以不像貨物貿易中的物質文化易於移植。

  我們可以在外國生產的文化衫上找到中國的京劇臉譜,但是說到純粹的京劇藝術,那就只有原生於中國文化氛圍下的京劇藝術表演家才能詮釋京劇的韻味。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的這種歸屬穩定性為各國拓展服務貿易提供了穩定而又巨大的資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同國際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基本物質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關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

  人們從商品和服務中購買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靈體驗。

  因而,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都將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這樣,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如何發揮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經濟發展處於開放的環境中,我們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中國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尋找新的途徑。

  3 如何有效利用文化差異來發展中國對外貿易 3.1 敦促世界貿易組織採取扶持措施 敦促世界貿易組織藉助於自身的法人地位,攜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性的經濟組織,採取恰當而得力的措施,扶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的文化狀況除了受一些傳統因素的影響外,還受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狀況的影響。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也是精神文明的體現。

  只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了,物質豐富了,人們才會產生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人們的素質和文化水平也會由此提高,對先進的文化及凝結了先進文化的產品和服務才會既有能力也有願望接受,使先進文化融入其民族中去,逐漸達到世界文化的融合,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範圍內的自由貿易創造最根本的條件。

  所以,世界貿易組織與其他世界性經濟組織要儘可能給予落後國家經濟援助,為落後國家培養各類人才,同時敦促發達國家執行它們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的承諾,兌現和擴大它們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放寬對落後國家智慧財產權貿易中的有關保護條款,推動先進技術以比較低廉的成本在落後國家得到應用;免除對發展中國家服務、紡織品和農產品出口的種種限制,使落後國家儘可能獲得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並取得比較收益和創匯的機會,以便使他們有較強的進口能力,對本國落後的生產能力進行改造。

  同時,透過技術轉移和投資帶去先進的文化理念,促進世界各國走向文化融合,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全球的無壁壘貿易。

  3.2 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 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觀念、習慣、語言和藝術鑑賞等方面的貿易阻礙。

  文化是有傳統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層次的文化也是易於被世界各國人民理解和接受的。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鐘聲在不同國度敲響的時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激昂樂曲也迴盪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承載著人類文明碩果的物質載體穿梭於世界各地。

  近期中國舉辦的幾次國際性的文化展盛況空前,充分說明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可以被人類所共賞的。

  中國是世界上茶文化最悠久的國度。

  20xx年11月10號,由中國太極茶道組織和合作舉辦的西班牙“中國茶藝嘉年華”活動前期籌備進展順利,即將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將凸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的背景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也將呈現無窮魅力。

  推廣茶道精華,弘揚中華本色是組織“中國茶藝嘉年華”活動的基本宗旨。

  太極茶道計劃用不太長的時間,繼續在世界各地組織類似的活動,把中國茶道藝術推廣到全世界各個角落。

  我們也相信,像茶文化這些文化展一定會使世界各國加深對中國的瞭解,增加他們對中國產品的喜愛,最後帶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在世界貿易中銷量的上升。

  4 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訓 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訓,培養出推進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透過文化融合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發展。

  關鍵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識和知識的管理人才的培養。

  為此,應當進行這樣一些方面的培訓: (1)文化理解的培訓。

  文化理解的培訓即介紹不同國家的人文狀況瞭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制度法規等,並與本國的相應方面作比較。

  加深對國外文化的理解。

  (2)文化應用的培訓。

  讓被培訓者瞭解其他國家的價值觀、行為、態度,清楚針對他們的價值觀應該採用的激勵方式,並對當地的獎懲制度作出評價和改進的建議。

  (3)實地文化考察的培訓。

  派遣培訓人員到他們將來可能從事工作的國家進行實地的觀察和研究,使他們在與當地消費者的直接接觸中理解他們的文化,把握他們的動機。

  (4)相互交流的培訓。

  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貿易管理者與被培訓人員進行適時的交流, 也經常組織有國外工作經驗的經貿人員進行交流,互談感受,加深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5)對外貿易策略制定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企業在對外貿易策略的制定上應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創造當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使文化滲透其中,這是第一個步驟。

  然後是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包括產品設計、定價、促銷和分銷等方面,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習慣的渠道,採取購買物件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

  這些環節缺一不可,只有把它們都有機地組合起來,才能達到破除壁壘的目的。

  美國人在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店裡將玉米羹、湯與可樂同售:開封格林福花生製品公司開發了適合歐洲人口味的花生奶等。

  這些都是國際經貿中文化融合的良好開端。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7

  摘 要:經過比照中西針對智力殘疾人康復戰略,發現不同文化和種族群體之間的智力殘疾患病率及其康復對策的差異,智力殘疾人在不同的文化中均遭受汙名化、歧視或不對等的醫療待遇,在很大水平上提高了智力殘疾人心理疾病的發作率。倡議要提高對醫生專業程度、服務能力的辨認和管理,提高對智力殘疾人的關心,減少歧視和不對等待遇;提供以人為本的康復形式,樹立與良好的“醫患關係”,來處理溝通障礙。

  關鍵詞:文化差異性;智力殘疾;康復戰略

  一、智力殘及其疾患病率

  智力殘疾是一種開展性殘疾,是一種以在智力功用和順應性行為顯著受限為特徵的障礙。順應性行為受限表現為概念的、社會的和理論性的順應性技藝受限。[1]美國智力與開展障礙協會(AAIDD)與20xx年初次將ICF的理論與辦法用於智力殘疾的研討,並樹立了基於ICF的智力殘疾形式,提出了智力殘疾的權威定義:智力殘疾以智力功用障礙和順應性行為有顯著的活動受限為特徵,順應性行為表如今概念性、社交性以及理論性順應技藝方面[2]。

  20xx年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智力殘疾人數佔總調查人數的7.6‰。在英國智力殘疾患病率約為0.83-1.14%[3]。另有研討標明,將功用損傷作為評價智力殘疾的一個必要條件會令智力殘疾患病率降落到1%[4]。在非洲裔美國人中,即便在控制社會經濟和人口統計學變數,也有可能增加的智力殘疾患病率,其緣由有可能包括在一個種族隔離和弱勢社群構成的複雜要素可能會招致學齡兒童的智商降落[5]。在澳大利亞,基於特定功用規範的當地兒童患病率低於運用更普遍的教育規範時的患病率[6]。關於患有心理疾病的智力殘疾人,肉體團結症的患病率相比普通人群中的0.4-1%,高達3%;抑鬱症的患病率變比普通人群中的2%,高達3.7%[7]。

  二、當前中國智力殘疾的康復措施

  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智力殘疾致殘緣由中遺傳性殘疾、發育缺陷非遺傳性殘疾以及不明緣由致殘比例較高[8]。研討發現,智力殘疾的病因中染色體異常性疾病和腦炎為首要病因。城鎮戶口智力殘疾人中,腦炎為首要病因,而農業戶口殘疾人中,染色體異常性疾病為首要病因,外傷,發育畸形等所佔比重高於城市[9]。20xx年,國務院在《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程序的意見》指出,增強全國孤單症和智力殘疾兒童康復專業人才隊伍建立。但目前我國康復服務的依然面臨著掩蓋率低、保證能力低、服務程度低等問題。關於殘疾兒童,特別是智力殘疾兒童,早一天得到有效的康復,對其本身生活、開展以及減輕家庭擔負具有重要意義。

  (1)醫療康復

  長期以來,在國內單純的醫學康復主要是經過飲食、藥物、手術以及物理療法等,改善患者的肉體活動,但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中國傳統中醫以為,智力殘疾屬中醫的“五遲”、“五軟”、“風癇”、“解顱”、“呆病”範疇,而小兒先天缺乏、後天失養則會形成人體主“骨生髓”和主“神明”心腎二髒損傷。中醫理論中,關於瞭解神智、思想、技巧的功用主要從心、腎、督脈與腦的關係去思索[10]。研討發現,智力殘疾兒童中藥治療辦法有補腎健腦、生精填髓、養心健脾等辦法,同時,針灸、按摩、氣功、音樂治療等也有一定療效[11]。

  (2)經過特殊教育與職業技藝培訓進行康復

  目前,我國智力殘疾兒童教育主要包括智力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普通學校隨班就讀。[12]而我國針關於成年智力殘疾人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職業技藝培訓方面,已有研討發現,輕、中度成年智力殘疾人根本能生活自理、在心情上高興和滿足,但缺乏就業時機、經濟程度低。職業技藝培訓以智力殘疾人控制一項勞動技藝為目的,使其可以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減少其家庭生活擔負。在北京市一項關於智力殘疾人職業康復的研討中發現,有組織、有方案、有目的的職業康復鍛鍊能提高智力殘疾人的工作、生活、社交等能力。[13]

  (3)社群及家庭康復鍛鍊

  社群及家庭康復鍛鍊主要經過對社群康復人員以及智力殘疾人家人進行康復培訓使其控制康復鍛鍊的辦法,從而使智力殘疾人在社群或家中進行康復鍛鍊,提高社會順應能力[14]。中國社群康復是在汲取了國際社群康復經歷中開展起來的,既受已有康復理念的影響,也有著本人的特徵,從政府主導,立法保證動身,運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分離的辦法,樹立了中國特徵的殘疾人社群康復形式。從社群康復的理論來看,中國社群康復目前重點應放在醫療康復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智障殘疾康復對中國智力殘疾康復的啟示

  (1)去制度化與社群整合

  智力殘疾人去制度化和社群交融是幾十年來西方國度社會康復制度的一個重點。制度化常常不是開展中國度的醫療保健構造的特徵。在一些西歐國度,如德國、荷蘭、西班牙和希臘,服務構造仍以制度形式為中心[15]。英國曾經根本完成了去制度化,其衛生部門20xx年公佈的安康人評定白皮書,提出了社群護理這一觀念,其中的一個關鍵主題是,智力殘疾人和其別人一樣,具有相同的人權,倡導以人為中心的辦法,應給予個人更大的選擇和控制。他們有權益選擇如何生活並實行他們的義務。最近的研討中,為了確保它包含了黑人和少數民族群體,有自閉症譜系的自閉症患者以及在社群中的罪犯等這些最不經常聽到的和最經常被掃除在外的群體,該理念進行了強化。

  (2)汙名和歧視

  自主選擇權的增加,可能會使智力殘疾人更容易接觸到一些針對殘疾人的歧視和成見。有研討者以為,汙名化是當個體社會屬性被回絕且本身疑心其社會屬性時產生的 [16],包括內部屬性(如智力殘疾或心理疾病)和外部屬性(如人的表面或行為)。當成年的智力殘疾人曉得本人被汙名化可能會招致他們呈現更多的心理問題[17]。與興旺國度相比,一些開展中國度的人經常會對智力殘疾人抱有成見,並更同意種族隔離和特別照顧。

  (3)跨文化下的智力殘疾康復人員及康復體系建立

  由於智力殘疾人常常依賴於家庭照顧或者護理人員,因而,臨床醫生關於智力殘疾人的照顧網路是一個重要的思索要素。對照顧的態度是文化上的依賴。在許多文化中,照顧給予是一種珍貴的和根本的義務,而在以個人主義為主流價值觀的西方文化中,父母經常鼓舞他們的實行義務。在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度的對老年人智力殘疾人的照顧是一個終身制度化的結果。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8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交往日益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跨文化交際,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生活習俗的不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衝突,本文透過對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產生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引言:

  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交往日益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跨文化交際,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生活習俗的不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衝突,本文透過對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產生跨文化交際衝突的原因及解決方法。“跨文化交際”一詞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1959年,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在他的著作《無聲的語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詞。霍爾說,“文化即交際,交際即文化”,由此可見交際和文化之間的關係。隨著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和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加之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以及通訊技術革命性的爆發,使得各國人員往來更加密切。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帶來了各自的文化。現在人們之間的交流非常便利,“天涯若比鄰”變成了現實,人們之間的“零距離接觸”得以實現。伴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交往,不同國家的人們在交流的時候就需要應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因為民族的差異,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社會體制和宗教的差異,由此就產生了不同民族的語言習慣和社會文化。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社會制度、及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就會產生分歧,發生衝突。大量小的衝突如果不加註意,往往會演變成大的、甚至是民族層面的衝突。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背景

  中華文化是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演變而來的。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孝治國,講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講得是出世;佛家,唯心主義,強調自身修養,講的是超世。諸子百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百家文化,在其演變過程中,儒家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後來中華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的。中華文化保持著長期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悠久、單純的中華文化傳統融合了她的凝聚力和消化力,邁進了近代世界一體化和文化交流的時期。西方文化主要源於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也可以說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古希臘人崇尚知識和推理,他們崇尚科學和哲學,古希臘有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哲學思想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強調個體性特性,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因此西方文化也被人們稱之為“個體文化”。正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人世界觀、價值觀上的差異,表現在生活工作中一系列的異見和衝突。

  二、思維模式與文化差異

  思維模式是每個民族固有的,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很難改變,人們的講話方式是受思維模式決定的。每個民族的文化決定了他們民族思維模式。中國人受到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思維模式是宏觀思維,通常比較喜歡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以中國人講話比較含蓄,我們可以在中國古詩詞中得到深深的體會。而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微觀思維,強調個體,強調個性。所以,西方人講話通常不會拐彎抹角,而是“開門見山,直來直去”。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會認為西方人有點愚蠢。在所有思維定勢中,有些定勢是對本民族來說正確的,而對其他民族來講未必能被理解或接受,這樣就會產生誤解,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流失敗。因此,我們在同西方人士交往的過程當中,不僅要了解對方的語言,更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否則,輕者出現尷尬局面,重者會產生衝突。由於對對方文化背景缺乏瞭解而發生的誤解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

  三、跨文化交際文化衝突的幾種主要表現形式

  1、守時方面的衝突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比西方人差,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中國人約人吃飯,通常不是提前約定,而是隨時想起,隨時就約。所以遲到早退現象時有發生,即使有嚴格的時間表,一般不會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而西方人時間觀念非常強,他們非常愛惜時間。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把時間安排的非常精準,他們常常會在在辦公桌上,床頭邊放有時間表,什麼時間做什麼都有預先安排。在西方國家裡,人們要拜訪某人,通常要事先預約,包括像理髮這樣的小事,通常也要預約。這樣做,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得到提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人這種好的時間觀念也逐漸被我們接受。

  2、客套語方面的衝突儒家思想強調仁義,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人簡歷一種和諧的關係。所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往往比較謙虛,在與人交往時彬彬有禮,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在師長和長輩面前也只有聆聽,不敢稍有逾越。所以中國的教育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此外,別人讚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謙虛一番,“哪裡,哪裡!”,有時把自己取得的成就歸功於這個那個。西方文化強調個體發展,個性發展,所以他們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人文之窗淺析跨文化交際之中西文化差異□高洪第他們受到讚揚的時候,總會欣然接受。正是這種文化的差異,當我們初次和西方人接觸的時候,我們常常感覺西方人不夠謙虛;而當西方人則認為中國人不夠誠實。

  3、私密方面的衝突中國人一般不太注意個人隱私。中國人認為,人和人之間都應該開誠佈公,坦誠相待,所以他們把詢問個人隱私的問題當做是對對方的關心。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人們見面的時候常常問對方的'收入狀況,婚姻狀況,尤其是久未謀面的朋友。而西方人則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他們認為這屬於個人隱私,不能對外公開。因此在隱私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誤會,例如:中國人見面常問的一句話就是,“你吃了麼?”,其真實意思並不是真的問你吃飯沒有,而是見面打招呼用語,西方人會對此大為不解。另外,還會詢問一些個人隱私的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經常問,“住在哪裡?在哪裡工作呀?工資多少啊?有女朋友們有啊?”等等。這在西方人眼裡嚴重地侵犯了個人的隱私,只有警察才有權利詢問這些。

  4、飲食習俗方面衝突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喜愛酒文化,常說“無酒不成席,菸酒不分家”云云,還有許多飲酒的說辭。中國人在宴請請朋好友的時候,非得弄得非常豐盛不可,否則就認為對客人不夠熱情,而且中國人常常有互相敬酒敬菸的習俗。主人有時還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裡夾菜,講究點兒的,用一雙沒人用過的筷子給客人夾菜,不講究的則用自己用的筷子,非常不衛生。主人用想盡各種辦法勸說客人多吃多喝。在西方國家,人們不會這樣做,他們會尊重客人的習慣,不會強迫他們。客人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在進餐時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Helpyourself”(自便),他們絕不會給客人夾菜。所以,自助餐在西方很普遍,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各取所需。在這種輕鬆愉快就餐環境中就餐,主人和客人們都不會覺得有心理負擔和壓力。而不像中國人就餐後回到家裡,身心疲憊。雖然世界上各種文化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但並沒有無好壞之別,世界各民族文化應該都是平等的。也正因為世界上各種各樣不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這個世界的文化百花齊放,多姿多彩。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較,從中相互借鑑,但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作為衡量別國文化的標準,反之亦然。相反我們應該採用一種客觀的、寬容的態度對待西方文化,我們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方面拒絕排斥西方文化,認為中華文化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一方面盲從,片面地認為西方文化由於中華文化。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尊重異域文化,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博採眾長”。摒棄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同時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9

  摘 要: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瞭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烹飪的差異等方面入手, 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了比較,目的在於明確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消除界限,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形式和禮儀 觀念 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後世。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於基督教影響深遠,人們將基督教文化中對聖母的虔誠和尊敬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會風尚。法國人賽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一書中提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於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物件,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故而,在西方宴會中,人們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安排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將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以此安排具體座位。男女同時赴宴,男士需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由男主人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後進入。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嚐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於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徵,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執行,只要吃了以後能保持身體健康,抵禦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並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佔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於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於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採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範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範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範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範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新增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於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餚,由於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於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瞭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4]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0

  東方人與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習慣、文化、人種等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我認為最先值得一說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來。現僅就中國和美國兩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差異進行一些比較。

  美國的大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選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學分不同,只要把學分修滿即可畢業拿到文憑和學位。以前,我們從有關報刊上看到美國的大學生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幾個學位,感到很納悶。現在才明白美國的大學體制是很靈活的,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選學幾個專業的課程,只要拿到足夠的學分就可以取得該專業的學位。而在中國,在大學裡就確定了專業方向,一個人可能一輩子就從事一種職業,這樣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潛能。還有,中國有些教育方面的語言也跟西方存在差異。在中國存在著“落榜生”一說,而在美國是沒有這個詞的,他們認為這是極不禮貌的,是一種歧視。

  不只是在學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也有著差異。中國人習慣為孩子們“鋪路”,決定他們學習的東西。像現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學習鋼琴,學習怎樣去製造東西學習當個科學家等。而西方國家的父母則是任由孩子自由發揮,小小年紀就可以選擇他們的愛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國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歡用責罵或輕打來叫他們改正自己的行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電影,裡面男主角為了讓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訓,為了給別人他認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國家,父母絕對不可以對孩子施以肢體方面的教育,假如有這種行為,就會被當做虐待兒童,可能要“吃牢飯”。像《刮痧》裡的男主角就是因為他打孩子這一巴掌,被別人拿來當做虐待兒童的證據了。

  中國悠久歷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會歷程。中國有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西方國家則有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中西飲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為全人類文明起到了填補和著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一)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過分注重飯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維特徵的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卻很少考慮飯菜的營養性。西方人在烹飪時自始至終堅持著飯菜的實用性基本特徵。從營養角度出發、落足於食物對人的健康,他們不講究花樣、輕視了飯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煩瑣的規矩之外,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在西方,烹調則是一種勞動。

  (二)在中國,群體文化是主導價值觀。我們希望國家“政通人和”;稱美好的婚姻為“天作之合”。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則強調個體主義,尤其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個體的特徵與差異,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也體現在飲食上。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採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餚。這大概源於“飲食所以合歡也”的集體主義思想,強調一個“合”字。西方人請客吃飯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麼點什麼.這也表現了西方對個性的尊重。上菜後,人各一盤。各吃各的,各自隨意新增調料。付賬也往往採取A 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

  (三)餐具的差異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在飲食餐具上的選擇也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國人在用餐時喜歡用圓桌,用筷子吃飯,體現了一團和氣: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則給人一種殺氣沖沖的野蠻之感。

  (四)進餐禮儀的差異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要求整個進餐過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悅目、悅耳。首先,不但要衣著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並要求坐姿要端莊。其次,進餐時不能發出不悅耳的聲音。相互之間交談要輕言細語,不能高聲喧譁。中西在婚禮上也有很大的差別,中國傳統俗有“三書六禮”“三叩九拜”的禮節。《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所謂的六禮分別為:

  (1)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

  (2)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3)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訊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

  (4)納徵: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

  (5)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

  (6)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

  中國的傳統婚禮一般在新郎家裡舉行,並且到處都充滿紅色,到處都熱熱鬧鬧,喜氣洋洋。新郎新娘要三叩禮,並向長輩敬茶。而西方的婚禮則是莊重嚴肅,又美麗浪漫,令人難忘。《聖經》中說,在遠古時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證物就是指環。九世紀時,教皇尼古拉一世頒佈法令,規定男方贈送婚戒給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式。新娘禮服的色彩代表著傳統,也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白色代表純潔的童貞。美國、英國新娘選用黃色禮服則象徵愛神和富足。婚禮在禮堂進行,新娘新郎都要在耶穌面前宣誓。

  中西文化差異也表現在藝術方面

  1、中西建築文化差異,西方宗教建築重在外現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國宗教建築追求精神的寧靜與平安;西方宗教建築重物質,重外觀,帶有“雕刻”的意味,中國宗教建築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繪畫”美。

  2、中西的繪畫藝術差異。中國繪畫旨於畫外,西方繪畫則旨於畫內。中國畫是潑墨寫意,中國的調色盤裡沒有顏色,只有墨,從渴墨焦墨到淺得像清水一樣的淡墨。佈局上只佔畫面一角,以簡約淺淡為宜。大片大片的留白。而西方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西方色彩成為繪畫的基本因素。畫家不僅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淺還非常講究色相、色性、色調、純度、飽和度、對比、張力(即強度)等因素,以色彩造型,重色彩變化。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

  除大家共同的節日,如新年等,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Day(中秋節)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and 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裡,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開啟。如果當面開啟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開啟稱讚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中西文化上的差異不只是上面所述,例如神話上的差異,像中國的龍是吉祥的象徵,但是在西方,龍是兇殘兇暴的生物。還有音樂上的差異,中國音樂,注重的是情韻,而西洋音樂注重的是和諧。審美上的文化差異如中國的傳統美學是經驗美學、倫理美學和社會美學;西方傳統美學是理性美學、宗教美學和心理美學等等。不過,不管世界上有多少文化,我們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護好我們自己的文化,吸收外來有用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1

  摘要:

  “酒文化”一詞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教授提出。最初的酒是人們的一種飲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飲酒的內涵不斷的豐富,最終演變為一種文化。不同的人文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不同的種族,國家之間的酒文化也有所差異。本文擬透過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比較,促進跨文化交流中雙方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滲透。

  關鍵詞:

  酒文化 差異

  一、酒的誕生

  在東方亞洲的中國與西方歐洲的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飲品。在中國歷史中,人們更傾向於認為酒是由杜康率先開始釀造的,所以才有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傳世。在希臘,則非常浪漫的認為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發現了酒的製作方法,教會了人們如何釀造葡萄酒。現存的歷史記載中,出土於伊朗西部的扎格洛斯山脈的戈丁山丘一帶,公元前3100-3500年的蘇美爾人的作品就有提及啤酒。

  二、酒的種類

  中國幅員遼闊,豐富的地理氣候環境有利於糧食作物的種植與生長。因此,勤勞的中國人民多用糧食釀酒。中國本土的酒主要分為兩種:白酒和黃酒。從釀造工藝角度看白酒:蒸餾酒;黃酒:發酵酒;從釀造原料白酒原料:幾乎各種糧食都可以,比如中國著名的五糧液就是以小麥,大米,玉米,高粱,糯米為原料;黃酒原料:一般糯米、大米、粳米。從酒精濃度看白酒酒度:一般28-68度;黃酒:一般25度以下。從色澤看白酒色澤:無色;黃酒:微黃、黃色、紅色都有。營養價值:白酒較小;黃酒較高。

  西方文明的誕生地希臘地處巴爾幹半島,其地理和氣候環境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更利於葡萄的種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為典型代表。現在法國的葡萄酒舉世聞名。

  除了葡萄酒,啤酒也是西方國家對酒的一種創造發明。資料顯示,啤酒由公元前3000年的日耳曼人及凱爾特人部落帶到整個歐洲,當時主要是家庭作坊釀造;工業革命開始後,啤酒的生產開始從家庭手工釀造轉至工業化生產,工業化生產在19世紀開始占主導地位,從20世紀初,啤酒傳入中國,啤酒的原料為大麥、釀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澱粉質輔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麥、小麥等)和糖類輔助原料。

  三、酒具的不同

  在中國古代,上層階級的酒器稱為“尊”,是一種敞口,高頸,圈足,飾有動物圖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層社會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體現了階級社會的差異性和等級森嚴。在現代社會中,一般不會直接從酒瓶裡往外倒酒,通常把一瓶白酒先分裝在一個玻璃的或者陶瓷的小酒壺裡,再盛在小的玻璃或陶瓷小口有足酒杯裡(酒量不足一兩),這樣的分酒方式體現了一種雅。

  在西方傳統觀點有握柄,上身較白酒杯更為圓胖寬大。主要用於盛載紅葡萄酒和用其製作的雞尾酒。窄口為葡萄酒選擇正確的酒杯,能幫助更好的品味美酒。

  紅葡萄酒杯杯底部寬肚是紅酒杯中的經典設計,窄口是為了使酒的香氣聚集在杯口,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聞酒香和果香;寬肚是為了讓紅酒充分和空氣接觸

  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較紅酒杯修長,弧度較大,但整體高度比紅酒杯矮。主要用於盛載白葡萄酒。

  香檳杯為鬱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長,高腳杯。

  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質,因啤酒都是冷藏後飲用,飲酒者的手不應觸及杯身,以免影響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腳。因啤酒酒精度數低,所以飲用量大,杯身的容積大。啤酒杯亦有平腳杯,但平腳杯一般有把手。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4類:

  小麥啤酒杯:平底、高腰流線型,杯口闊,容積500毫升。無把手皮爾森杯專門用來喝淡啤酒,器型小,容積在250毫升左右,無把手傳統的德國式啤酒杯,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扎啤的杯子,有把手品特杯,這種啤酒杯容積為1英制品特,大約為568毫升。一般用於喝黑啤酒和英式澀啤酒

  四、飲酒禮儀的不同

  中國飲酒體現的是對飲酒人的尊重,是維繫家庭成員親情,維繫朋友友情,是建立人脈的一種交際手段和潤滑劑。中國的酒文化受到中國尊卑長幼傳統的倫理文化影響深刻,正式場合普遍飲用白酒,敬酒分主次,分順序的。敬酒時要等主人先開始敬酒,主人敬酒完畢,其他客人才有資格敬酒;敬酒的物件一定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酒人一定要滿杯,杯沿要低於客人的杯沿,表示謙虛和敬意;晚輩要主動對長輩,下級要主動對上級敬酒,敬酒講究先乾為敬,客人可以隨意。同輩人之間講究勸酒,行酒令,划拳等助興的節目使喝酒的氣氛濃烈而熱鬧,中國人喝酒講究的就是一種氣氛,體現了一種熱情和好客,酒就是感情深厚的體現,喝醉了就說明喝高興了。

  西方社會飲用葡萄酒體現的是對酒的尊重,飲酒只是聚會的附屬品,不會透過飲酒來建立人際交往關係。飲葡萄酒前期的品鑑也很考究。葡萄酒不會滿杯的斟滿,而是斟的很少量,以便在飲酒前晃動酒杯,用眼觀其色,用鼻聞其香,用舌品其味,最後用耳聽碰杯的清脆聲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各種對應的酒具產生。西方國家強調民主和自由,從不干涉和強迫別人,所以他們飲酒不會出現互相敬酒,勸酒的場面,一般是各自品嚐各自杯中酒。無論喝酒的物件時誰,喝酒與否,喝的多少,全由自己決定,不需要客氣和客套,所以,一般很難得看到喝醉酒失禮於人前的場面。在正式的社交場合,碰杯也不會代表滿飲杯中酒,而只是一種禮節性的,只會小飲一口。

  啤酒在當今社會中廣泛飲用,主要承載的是身心放鬆的一種休閒氣氛下的人情交往。正式社交場合一般不飲用啤酒。啤酒的酒精度不高,一般是飲大口乾滿杯,體現一種豪爽和大氣。

  五、酒的精神內涵不同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酒是一種祭祀的珍品;酒是情感的寄託,以酒抒情,借酒抒意,有了酒就有了名垂千古的錦繡文章;酒是不得志的文人雅士避世的途徑,借酒消愁;酒也是豪情壯志的一種寄託。

  西方人認為葡萄酒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耶穌救世精神的化身,是特殊的藝術品,擁有美麗和生命。

  綜上,中國把酒當成一種交際的工具,更注重飲酒後的人際作用,這與中國的集體主義的緊密社會結構相統一;而西方社會崇尚個人主義的鬆散的社會結構,酒就只是一種藝術品,人們更享受飲酒的歡愉。瞭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有利於加深對這兩種文化的理解,促進跨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65

  [2]蔣雁峰. 中國酒文化研究[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

  [3]杜莉. 中西酒文化比較[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20xx(1):1-4

  [4]楊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價值探微[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82-83

  [5]萬曉豔.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解讀中西方酒文化[J].甘肅科技縱橫,20xx(3):160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2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貿易的加速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已經是當代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和宗教等環境的不同,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總是習慣於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因而作出了不準確的推論,以致產生誤解和曲解,影響交際效果。透過對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來指導英語教學。

  一、中西跨文化交際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1、個人隱私。

  在某些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中國人提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很願意瞭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比如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否、家庭狀況都是很私人的問題。

  2、時間觀衝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絡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且西方人一般是準時到達指定地點。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有些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往往時間觀念很淡泊,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從而引發衝突。

  3、讚揚與讚美衝突。

  各國的風俗、禮儀、交流都受特定環境的影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受到讚揚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會謙虛地說“不好”、“不行”等,因為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這體現出中國人在交往時,更注重委婉、含蓄。例如:一位外國旅遊者對導遊小姐說:“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語說得很流利。)”這位導遊小姐謙虛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語講得不好。)”對於中國人的謙虛回答,英美人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讚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因為西方人注重直來直去,“坦率”就能體現他的價值觀和交流方式。

  4、稱呼語言的差異。

  在交際中,中國人重視等級差別,為了能抬高別人的地位,喜歡用官銜稱呼對方,以示禮貌。以“姓+行政職務”作稱呼最為常見,人們對職稱是副職的領導稱呼時,也習慣省去“副”字,以示尊敬。而在英語國家,在非正式場合,同事及上下級之間一般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以表示禮貌。但是在一些正式場合,人們也用一些頭銜稱呼對方。

  二、造成文化衝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衝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衝突,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中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徵。西方人想法喜歡直來直往,而中國人則比較含蓄、委婉。

  2、行為規範各不相同。

  由於從小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中西方人的行為規範的差異,所以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範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範,尤其是什麼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絡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醜、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後。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於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於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佔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於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並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三、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衝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衝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轉變教學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隻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彙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衝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改進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並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網際網路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透過西方電影瞭解國外的風俗,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其學到知識。

  3、透過階段性專題介紹,使學生較系統地瞭解各國文化差異。

  階段性專題介紹是立足於課堂外,透過專題講解、請外籍教師介紹、搞活動、組織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較系統的文化匯入和交際能力培養。專題題目有:顏色用法差異、動物寓意的差異、體態語言的差別、聖誕專題晚會、英美諺語專講、禁忌語專講等。每次專題講座前,可先請學生課前準備,根據主題選擇分組回答問題、急智題搶答、小品演出、找錯誤、看原版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於樂,拉近學生與跨文化交際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語言氛圍中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3

  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不同國家的文化呈現出差異性與獨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這些差異將會帶來不可預料的困擾與麻煩。因此,瞭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可或缺的。在與老外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總是喜歡用" :-) "來表示微笑之意,而亞洲人則喜歡用" ^_^ "。作為東方人的你,是否也覺得" ^_^ "更能表現你的微笑之意、開心之情呢?本文將從中西方對面部表情著重點的不同著手,研究面部表情的不同與中西文化差異的關係。

  一、“眼睛還是嘴”

  1、網路表情符號的不同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網路表情符號上,西方人總是偏向於使用" :-) "來表示微笑之意,而亞洲人卻是喜歡用" ^_^ "。西方人偏愛於用" :-) "這種“倒”著的表情符號,是因為這種“倒”著的符號主要表現的是“嘴巴”的變化。他們可以用半括號、方括號、字母、數字、豎線等等來表現嘴巴的不同形狀,從而表現他們不同的表情:微笑、大笑、吃驚、悲傷等等。而眼睛的變化卻很少,幾乎沒有。而相對西方人來說,亞洲人喜歡用" ^_^ "這種“正”著的表情符號,則是因為這樣“正”著的表情符號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現眼睛的變化,讓眼睛的表情多姿多彩。比如,可以有大眼、小眼、戴眼鏡、流淚、流汗等等的變化。

  這個現象讓我們察覺到,西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注重的是嘴巴,而東方人更注重的是眼睛傳達的資訊。

  2、演技的著重點不同

  在東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導演通常最看重的是眼神的表演力。每當到人物情感表現的時候,導演通常都會講鏡頭拉近,著重展現演員眼神的變化:一個回眸、一個眼波的流轉、眼角些許的溼潤、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淚,都能將劇中人物最細微的情感淋漓盡致的傳達出來,感染觀眾。所謂的好的演員,都是能很好的把握與控制眼神感情的流露與表達。

  而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這樣的眼神戲卻不出眾。他們在表現人物情感的鏡頭上,通常著重表現嘴部的動作,而不是眼睛。比如在《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在家中初次見到他的孩子的時候,鏡頭停留在人物臉上有幾秒鐘,但似乎主要表現的是主人公嘴部的動作,而不是眼睛。

  3、分辨表情的準確度不同

  20xx年8月13日發表在細胞出版社的《當代生物學》網站上的一份新的報告表明:來自東亞的人們通常比來自歐洲國家的人們更難分辨表現出恐懼與吃驚、厭惡與憤怒的臉。

  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是,東亞的人們總是著重觀察人們的眼睛,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樣平均的掃視整個面部。

  格拉斯哥大學的Rachael E. Jack[1]說,他們的研究證實了東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加註重眼睛而往往忽略掉嘴。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透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2]它是人們表現情感、傳達交流資訊的一種重要的非文字表現方法。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貝恩曾經提過:在資訊的傳達效果中,文字佔7%,音調佔38%,而面部表情獨佔55%。由此可見面部表情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的地位。

  國外最早研究面部表情的查爾斯·達爾文曾經說過:“面部與身體的富於表現力的動作,極有助於發揮語言的力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裡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3]這些都說明了面部表情對於我們表達與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我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於面部表情的依賴程度有多深。

  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 研究了一套稱為FAST(面部表情編碼技術)的系統,將人的面部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提出了悲傷、生氣、厭惡、懼怕、吃驚和開心六種人類的基本情緒。[4]這一研究展現了人類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背景下,同樣的面部表情會產生不同的含義,表達不同的情感。例如東方人通常都可能會用微笑來表示消極的情緒,而西方人則會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文化環境下對於面部表情的著重點也不同。這也就是本文開始提出的問題。

  三、面部表情著重點的不同與文化差異的關係

  為什麼在面部表情上西方人更注重嘴部而東方人更注重眼睛呢?

  東方人故來以含蓄內斂著稱,比較注重內在的表達。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而西方人素來開朗開放外向,他們對於情感的表達很直接,所以總是會透過嘴巴將自己的感情誇張直接的表現出來。對於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在解析表情的時候關注點不同。這也就說明,雖然人類的表情存在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背景中,這樣具有普遍性的面部表情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性。

  在含蓄內斂的東方文化中,人們通常不會將真實的感情表露在外,而眼睛卻很難控制,因此透過眼睛通常能觀察到一個人的真實情感。而在開放的外國文化中,人們通常都會誇張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直接從面部表情便可知一個人的情感狀態。而嘴巴作為最靈活最具表現力的一個部位,自然成為西方人的主要關注點。

  四、結語

  總之,非文字語言,尤其是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是在眼睛還是嘴巴這樣的小問題上就存在如此的差異。由此可見,瞭解並熟悉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盡力將不同文化中的表情處理的理論更多的提升到一個更真實的存在描述,在跨文化交際中相當重要,將有助於人們減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因各種差異而引起的誤解,有力地促進各民族團結與世界和諧。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4

  摘要

  本文透過比較中西方酒的文化的源頭、釀酒原料、酒文化和飲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來分析和比較中西方酒文化差異.本文不同於其他的調研,我主要著重於透過學習英語而瞭解酒文化的重要性。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接下來兩部分是對比中西酒文化,第四部分是關於酒的創新技術,最後結束在一段總結中。透過這個論文,新鮮的著重點和方法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不一樣的文化觀點。酒文化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和文化沉澱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酒文化也是一樣。透過這一對比,從而進一步闡述中西方文化差異特別是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關鍵詞

  國家,西方,酒文化,比較

  1. 引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關鍵,是落葉歸根的根源。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外風俗習慣的不同,引起中外人們思維方式的差異。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酒的歷史漫長,隨之形成的酒文化也就源遠流長。酒就象血液一樣,在每個民族文化裡流淌。然而源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酒文化亦顯現出不同的特徵。在中國文化中,酒都是作為一種文化消費,親朋聚會,淺嘗小酌可以營造氣氛、增進感情。《聖經》記載道,耶穌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下把葡萄酒分給門徒,並告訴他們,葡萄酒是自己的血,讓人們記住他是為了替人們贖罪而死的。在西方人眼中,酒是特殊的藝術品,擁有魅力和生命。面對這個充滿魅力和生命的神聖藝術品,西方人自然會熱愛它、飲用它,並且用心去欣賞和玩味。可以說,古今中外,酒已經滲透到了包括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飲食、養生等各方面在內的社會生活中。由此可見,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酒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物質而存在,更是一種文化象徵。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與文化一樣,由於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思維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現出其風格迥異的民族特性。

  2、中西酒文化的共同點

  2.1美好的歷史淵源

  儘管中國和西方的國家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但我們不能忽略這其中的相同點。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酒的起源方面都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中國,酒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在龍山文化時期(約5000年)就出現了,一些人都認為杜康用引進的新釀酒技術,是就佔據了4000多年的歷史。當然,也有些人為儀狄是釀酒第一人。但不管怎樣,對於釀酒的歷史,我們都是有著很清楚詳細的記錄。在西方,儘管他們沒有太多詳細的記錄著關於酒的歷史,但關於酒的起源仍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流傳下來。古埃及認為酒是由死者的庇護神奧裡西斯發明 的,希臘人則認為酒是由狄奧尼索斯帶到人間來的。在這些傳說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酒神造酒”說。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是眾神之父宙斯與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天后赫拉出於嫉妒燒死塞密莉。宙斯把狄奧尼索斯救出縫在他的大腿裡,使他獲得第二次誕生。後由女神伊諾及山林仙女們撫養長大,流浪於小亞細亞色雷斯和希臘,到處傳授種植葡萄和釀酒的技巧。

  2.2酒所象徵的精神

  酒是一種藝術,它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類文化的每一個方面。它在世界文化中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酒的精神無處不在,並且深深影響著文學人士在各方面的造詣,是自由,藝術和美麗相結合。毫無疑問,酒在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酒與大對數中國文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它也是普通國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古代帝王的宴會也離不開酒作為招待,各種各類的酒也成為祭祀物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當然,中國很多知名的詩人或藝術家都會在酒後創造出很多傑作。例如:唐代詩人李白,他很是愛飲酒,並因此寫出很多不朽的詩。早期的作家都愛好飲酒,認為飲酒是消磨時間的雅緻方法。除此之外,品酒也是飲酒的一部分。人們發明多種遊戲來進行一系列的飲酒活動,包括歷史知識,文學,音樂和詩歌。在古代打戰前,將軍會用酒和肉來宴請自己計程車兵。如果贏得了戰役,會被獎賞上等好酒。如果有戰士戰死沙場,同僚會把酒灑在那一片土地上,以此作為祭奠。最後,思想意識形態上流傳下來的相似之處催生出浪漫主義,並發展為主流思想。在西方,神人用神酒來對抗著文明世界。他厭惡文明世界的產物,在他看來,文明世界裡的人都渴望與沉醉在肉體和精神裡。美國西部的人認為,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包括沉醉。謹慎與熱情的衝突貫穿於西方的歷史,正如美國人對於酒的敬仰。西方浪漫主義哲學也由此產生。在美國東部,酒文化對浪漫主義產生很大的影響,儘管浪漫主義沒有太多理論上的哲學立據,但是他們主張要隨時保持現實的態度。

  3、中西酒文化的不同點

  3.1中國酒文化

  3.1.1祭祀與酒

  由於酒是一種特殊的飲料,它能使人興奮,使人麻醉,飲酒就成為有別於其他飲食行為的特殊行為。飲酒行為必然受到政治、經濟、習俗、道德等特定條件的制約,並表現出人類精神活動的特點,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審美情趣等。因此,酒文化現象往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映。酒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如農業發展在酒文化演進中的基礎作用、科技進步對釀酒工藝的促進、手工業發展對酒具質地和形成的制約、自然地理條件對釀酒業的微妙作用等等,都反映出酒文化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它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並與它們相互交融。

  人類對神的信仰,也顯示了對神靈所代表的自然力的崇拜。祭祀,是人們向神祗祈福求做的重大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祭祀的政治意義日益加強,帝王的祭祀儀式作為朝廷大典。成為國家重要政治活動。不論是郊祀,還是宗廟裡德祭祀,都是王朝的的大事,禮儀十分隆重。酒在祭祀活動中,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酒以成禮,因此,凡是祭祀,除要供獻牛羊等牲畜及五穀瓜果外,還要敬獻酒鬯。

  而飲酒之風的盛行,刺激了釀酒業的發展,但若飲酒漫無節制,則不僅有害於飲酒者一己之身,而且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古人對此早有認識,因此禁酒的歷史與造酒和飲酒的歷史一樣悠久。歷代王朝禁酒,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以國君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因縱酒可能會導致統治腐敗,君臣之間會因酒失禮,大臣之間會因酒失和,從而危及政權的鞏固,也害怕庶民百姓酗酒滋事,引發爭訟毆鬥,不利於社會安定,影響統治秩序。二是古代農遷業生產常因頻繁的天災人禍而遭致破壞,糧食驟然減產是常有的事,而釀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特別是遇到饑荒之年,政局不穩,若把糧食消費於造酒,就會加劇政局的不穩定。三是為了防止百姓造酒賣酒獲取厚利,而由官府專賣,保以使國家壟斷造酒的利潤。我國曆史上的魏晉時代,是個既動盪不安又自由瀟灑的時代。與人一般不同的是,魏晉文人中不少人則是以暢飲,豪飲以至狂飲,酗酒,從狂飲,酗酒直至將命搭上。

  3.1.2酒器和酒的種類

  中國酒文化包羅永珍,豐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中國酒品種的形成和發展。按照經營上的習慣,中國的酒分為黃酒、白酒、果酒、露酒啤酒和葡萄酒六大類。其中每一大類又可以根據產地、原料、工藝特點、酒色、酒味、酒麴等區分為更多的種類。例如,白酒可以根據香型區出五種∶醬香型、清香型、濃香型、米香型、其他香型。而且,同一香型的酒,由於產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工藝操作細節的不同、其香氣和風味會各有特色。中國的酒文化淵遠流長,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於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為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她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中華文明產生在黃河流域,這裡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很早成為農業大國。中國五穀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餘,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基礎。 而被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幹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佈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穀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餘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

  中國人歷來就十分重視酒器的使用,“就其用途而言,可分為貯酒器、盛酒器、賣酒器和飲酒器四大類”。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人們所用來飲酒的器具主要是一些天然的材料,並非特製而成,比如獸角、葫蘆等。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及釀酒業的逐步發展,酒器的材料和種類也繁多起來,像陶製酒器、青銅製酒器、漆制酒器、玉製酒器以及後來的金銀酒器、玻璃酒器和不鏽鋼酒器等等,每一種酒器都有其不同的型別,比如青銅製酒器中就有尊、壺、皿、鑑、瓿等。有些酒器甚至是不同的動物形狀,像羊、虎、牛、兔等;也有些酒器上繪有人物、山水、故事等,其種類繁多,造型各異。讓人眼花繚亂。當然,這些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的酒器使人們在飲酒的同時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

  3.1.3中國的特色酒

  說道中國的特色酒,就必定會聯想到青稞酒,因為青稞酒是藏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歡飲用的一種傳統飲料。在藏語中,婚禮就叫“喝青稞酒”,這同漢族人管婚禮叫“吃喜酒”意義是相似的。

  一般人到藏民家去作客,熱情的主人都會在你一進門就遞上一滿杯青稞酒,讓客人先喝上一口,隨即再添滿,再喝一口,連續添三次,最後要滿杯喝完。藏族將此稱為“三口一杯”。客人完成這“三口一杯”。主人會非常高興。客人不喝,那是不禮貌的,主人會以為小看他們。假如客人確實是因為不會喝酒而沒有喝成這“三口一杯”,就可用無名指蘸點酒,將酒彈向右上方三下,主人仍會高興地接受。“三口一杯”後,客人就可隨意。與主人告別時,按藏族習俗,還得幹上一滿杯青稞酒。

  據記載,青稞酒的釀製技術,還是唐朝時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的。青稞(一種高原生長的麥子)煮熟後,拌入酒麴,裝入陶罐或木桶中,封嚴發酵,幾天後加入水,再放一兩天後就可飲用。青稞酒酒精含量約10度,屬低度酒,顏色清淡,味道酸中帶甜,人稱“西藏啤酒”。

  3.2西方酒文化

  3.2.1酒的種類和酒器

  縱觀各類酒品不難發現,東方以釀造米酒為主,而西方則以啤酒和葡萄酒為主。在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農作物是麥類,眾多考古發現表明,早在遠古時代,巴比倫人就已用小麥製成啤酒,遠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釀造啤酒的記載。在西方國家葡萄的產量和品質都首屈一指。在這樣的條件下,西方的人們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釀製並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化”。

  西方的酒器雖然沒有中國這麼豐富,但也有其特色,而且,西方人講究在不同的場合,飲用不同的酒,要選用不同的灑杯,像葡萄酒杯、白酒杯、白蘭地酒杯及香檳酒杯等。此外,西方酒杯的製作講究輕薄透明,因此其酒器多為玻璃和水晶製品,以便於欣賞酒的色澤,進而判斷出酒的檔次高低。西方人喝酒時習慣玩弄酒杯,讓酒在杯中迴旋,因此,西方酒杯的外形大都是窄口寬肚,不僅美觀大方,而且輕巧實用,在保留酒香的同時還避免酒的溢位。 由此可見,中國的酒器形象、優美;西方的酒器輕巧、方便,雖然差別比較明顯,但各有其文化特色。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國傳統的酒器已經少見,西方的酒器開始在中國受到歡迎,這也是我們提倡的文化融合的一種體現。

  3.2.2西方的酒吧文化

  Bar多指美式的具有一定主題元素的酒吧,如體育吧。而Pub和tavern多指英式的以酒為主的酒吧。它最早起源於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最初,在美國西部,牛仔和強盜們很喜歡聚在小酒館裡喝酒。由於他們都是騎馬而來,所以酒館老闆就在館子門前設了一根橫木,用來拴馬。後來,汽車取代了馬車,騎馬的人逐漸減少,這些橫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館老闆不願意扔掉這根已成為酒館象徵的橫木,便把它拆下來放在櫃檯下面,沒想到卻成了顧客們墊腚的好地方們,受到顧客的喜愛了。

  據說,當時美國中西部的人騎馬出行時,路過街邊的小店,就把馬拴在門口的一根椐木上,進去喝一杯酒順便休息一下,然後繼續上路。這樣的小店就被稱之為BAR。它們為城市中辛苦工作一天的人們提供一個放鬆身心和朋友聚會的場所。在這種酒吧中最重要的就是電視機,經常播放新聞節目、電視連續劇以及像棒球和足球這類體育節目。許多酒吧會放置一臺大熒幕的電視機,用他們招攬顧客。它是一種大眾閒暇消費的活動空間,也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文化新景觀,更是泡吧者釋放壓力的港灣。

  酒吧是一個自由的地方,西方人喜歡一群人邊喝酒邊高談闊論,一邊喝著,一邊聊著,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自由地進行交流和溝通,他們相互尊重彼此的看法。酒吧文化實質上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酒吧就是其文化表現力的標準模式,它屬於一種新型的娛樂文化。歐洲人說:要找人,不在辦公室或家裡,到酒吧去;不在酒吧,肯定在去酒吧的路上。這句話聽起來誇張了點,但確實體現出酒吧在西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西方絕大部分人都把酒吧當成社交、娛樂和飲食的場所。西方人的交往聯絡,往往是在酒吧裡進行的,而不像中國人喜歡把朋友帶到自己的家裡。西方人士的許多重要的聚會,如生日聚會、結婚紀念聚會等都是在酒吧舉行。在英國,在以冷漠著稱於世的英國社會里,酒吧文化的形成被看作是為了促進社會交往。因為,人們在排隊的時候,可以和身邊同樣等待買酒的人交談。而想要了解英國生活和文化核心,酒吧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鄰里交往、朋友相聚基本上都是在酒吧中進行的,在酒吧喝啤酒也是溶入社會的一個簡單易行的方式,平常剋制保守的英國人在酒吧裡表現另一個張揚,並且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美國酒吧是用餐或者和朋友們喝一杯的好地方。他們通常會提供一份包羅了漢堡、牛排、沙拉和各種小吃的內容全面的選單。許多酒吧還會以提供各種進口的葡萄酒、啤酒以及裝在附帶龍頭的酒桶裡的地方啤酒等廣泛選擇為特色。在白天,如果電視里正在播放一場體育比賽的總決賽,酒吧裡會十分吵鬧。在晚間,酒吧會播放生動的音樂,可以跳舞或者只是作為背景音樂。

  4、中西酒的創新

  4.1酒器

  伴隨著釀酒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酒器也有陶器、青銅器、木器,發展到金銀器、瓷器、種類日益豐富,技術不斷進步,成為我國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鑄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酒器,其用途也逐步擺脫作為禮器的雍容華貴,而向較為實用的日常生活用具的方向發展。及至現代,除了陶瓷酒具外,還有玻璃、金屬、塑膠等質地的酒器,具有貯酒、盛酒、溫酒、飲酒等不同用途,不僅造型上風格多樣,大小型號上也是千差萬別,以滿足人們飲酒的需要。

  我國酒器的發展演變,不僅反映出我國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歷程,也反映出我國釀酒業的進步和飲酒習慣額的演變。酒器本身,又把雕塑、工藝、美術集於一體,達到了審美與實用的統一,因而一些酒器成為超絕的工藝精品和罕世的藝術瑰寶,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園中,閃爍著特有的光彩。正如好馬要配以好鞍,才能體現一匹坐騎的完美一樣。自古以來,人們飲酒時都喜歡用上好的酒具。在他們看來只有好的酒具才能配得上這人間的瓊漿玉液。也許在每個人的心裡,追求完美才是最真實的感覺,所以才會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名句。

  在中國封建社會,上好的酒具不但是財富的象徵,更是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因此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那些上好的古代酒具,幾乎都是那個時代的有錢人和王公將相所使用的。明代,瓷製品的生產技術持續發展,所以這時的酒器便以青花,鬥彩,祭紅最具特色。而到了清代,在瓷器酒器中具有清代特色的,如琺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都十分著名。從明清時期到新中國成立,錫制酒器在民間被廣為使用,這種錫制的酒具主要是用作溫酒的器具。酒具的發展演變史,也是中國酒文化的一個縮影,縱觀酒具的發展演變,便可看到中國酒文化在其中的點點滲透。

  酒器的選擇,讓飲者對酒充分享受。選擇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鬱金香型高腳杯、讓酒充分舒展的潷酒器、乃至為葡萄酒溫度而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表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輕,他們的飲酒禮儀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4.2釀酒技術

  酒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中西方酒文化差別在物質層面下的表現:在酒的用料與品類下,中國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用糧食釀造的糧食酒,西方則是用葡萄釀的葡萄酒;在釀造工藝下,中國講究料、水、曲三者統一,採用固態、複式發酵法,西方以料為核心,採用液態、單式發酵法。

  法國葡萄公廠區蒙彼利埃和波爾多,為了改進紅葡萄酒質量,採用了一個新裝置,在葡萄破碎前進行全部熱處理的新方法。這一工藝有三個優點葡萄經過熱處理,可浸出葡萄皮上的色素和香氣葡萄透過熱處理,可破壞多酚氧化酶葡萄透過熱處理,可去掉葡萄上的塵土和一部分果膠。但透過熱處理的葡萄必須立刻冷卻,進行發酵。在正常的年景,這個葡萄熱處理方法可明顯地改進葡萄酒的質量和色澤。

  4.3品酒

  飲酒要觀色、聞香、品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品飲順序,從較淡的酒到濃郁的酒。

  在一般情況下,無論什麼酒,其酒的香氣與酒液都是融合的,所以喝起來會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如果把酒液直接暴露在空氣當中,過一些時候,酒的香氣就會有所散失,這時留下來的酒液便會讓人感覺寡味難飲。由此看來,儘管飲者對酒的口味會有不同的感覺與選擇,但一些鑑別好酒的基本標準,大體上應該是一致的。

  一般來說,鑑別酒的好壞。主要是從酒的色,香,味三大指標來加以評定。

  葡萄酒,不但在全球流傳較廣,也是果酒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不同品種的葡萄酒其風格也各不相同。白葡萄酒的顏色雖然一般說來近似於無色,但由於果肉原料的顏色差別,也使得白葡萄酒在顏色上具有淺黃,麥稈黃,淺黃略帶微綠,金黃等不同的顏色差別。由此說來,深黃和褐黃顏色的葡萄酒並非優良的白葡萄酒。那麼同樣道理,由於葡萄酒品種的關係,紅葡萄酒的顏色也分為自然地深寶石紅,寶石紅,石榴紅,洋蔥皮紅,紫紅等不同的顏色,而其中酒色清新潤澤的一定是上品,除此之外,乾白葡萄酒以酒液澄清透明為佳,乾紅葡萄酒則以色澤紅亮為上,說到葡萄酒的口味,應該是潔淨舒順,和諧完整而爽口清快的。白葡萄酒清新純柔;而甜葡萄酒還應該兼備甘甜,柔軟和滋潤等特點以及酸甜適口的風味;乾白葡萄酒酸味突出而甜味不顯;半乾葡萄酒則必然略帶甜味;乾白葡萄酒入口新鮮柔和且清淡爽口,既有水果的清香又有陳酒的醇香;乾紅葡萄酒,則酒味濃而不烈,醇和協調,不澀不燥,且無刺舌之邪味,富有濃郁的酒香。

  一杯好的酒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生活態度---樂於分享並努力追求豐富的生活,這無疑是最令人嚮往的人生體驗,對奢華的孜孜追求,會使那些能夠切實感受並分享它的人們,或為它所表達的意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名酒在給予我們味覺、視覺、嗅覺諸多美好感受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到奢華最為強烈的直觀體驗,一次完美的奢華體驗。往往會將人們的生活濃縮成一份美好的記憶。而人們將用那些體驗奢華的片段來紀念和珍藏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這也將成為歲月巔峰的銘記而被留在歷史中。

  5、結語

  酒是上帝給與的一份最美好的禮物。

  在中國,酒常常被當做一種工具。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知心而寓之酒,人們更多的依靠飲酒而追求酒之外的東西。青梅煮酒是為了論證誰是英雄;杯莫停的將進酒,為的是與爾同消萬古愁;竹林裡狂歌的七賢,為的是借酒避難。酒在中國人眼裡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更在意飲用他後帶來的美妙作用。 而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當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際的功能,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如何盡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酒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是一種文化。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聚會中酒是必需品,中西方對於這種必需品有其不同的解讀。以往的差別性探究主要傾向於酒文化的物質層面以及與古代詩歌、古代政治、酒令和飲酒禮儀的不同進行討論。而分析和比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更有助於我們瞭解酒文化背後所隱藏的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義,有助於人們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交流,更好地為英漢國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最終更有利於整個世界人民的和諧和發展。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15

  從法餐禮儀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姓 名:___王文龍_________________

  學 號:___1302002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級:___旅管1301______________

  論文評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 閱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中西兩家因為深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和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從而導致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生,餐桌禮儀文化業因此應運而生,餐桌禮儀文化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每種民族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的透露著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著重論述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文化上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淵源。

  【關鍵詞】 :餐桌禮儀 文化 差異

  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儘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隻小麵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開啟。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髒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後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後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淨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麵包卷,或一塊麵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裡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儘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新增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儘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

  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禮儀及應注意的問題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在中國圓形餐桌頗受歡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並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透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等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隻碗;右面是一組子與 湯 匙,分別 放 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 式 場合上,會出現 餐巾,主要 放 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於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嚐,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嚐。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如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乾淨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叉,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裡不停翻 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儘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後,將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儘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別人為你斟茶,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一)就座和離席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檯入座。

  6、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髒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漬。

  2、必須等到大家坐定後,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帶,或掛在西裝領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禮儀

  1、入 座 後 姿 式 端 正,腳 踏 在本人 座 位 下,不可任意 伸直,手肘不得靠 桌緣 或將 手放在鄰 座椅背上。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 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

  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盤夾取菜餚。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嚥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2、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直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時,均應避免跟人說話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食物帶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則湯汁滴在桌布上,極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籤,並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 嗽、打 噴 嚏、嘔 氣。萬一不禁 了,應說 聲“對不起”。酒宜各 隨 意,敬 酒 以禮到為止,切忌勸 酒、猜 拳、吆 喝。如餐 具墜 地,可請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將 酒、水、湯計濺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賠罪,反使對方難為情。如欲取用擺在同 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調味品,應請鄰座客人幫忙傳遞,不可 伸手 橫 越,長驅 取 物。如 系 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讚賞。

  4、吃到不潔或異味,不可吞入,應將入口食物,輕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盤中。倘發現尚未吃食,仍在盤中的菜餚有昆蟲和碎石,不要大驚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輕聲告知侍者更換。食畢,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凌亂放置。餐巾亦應摺好,放在桌上。主食進行中,不宜 抽 煙,如 需 抽 煙,必須先 徵 得鄰 座的同意。在餐 廳 進 餐,不能 搶 著付帳,推拉爭付,至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搶付帳。未徵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帳。進餐的速度,宜與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談悲慼之事,否則會破壞歡愉的氣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禮儀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東方人進餐時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進餐時則要用刀叉。進餐時,餐盤在中間,那麼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盤子的右邊,叉子放在左邊。一般右手寫字的人,飲用西餐時,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來端。在桌子上擺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過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須在擺放的刀叉用完後隨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從外側向裡側按順序使用(也就是說事先按使用順序由外向裡依次擺放)。進餐時,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雙成對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湯時,則只是把勺子放在右邊——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蠣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蠣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而決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喝湯時,要用大號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時,則用小號為宜。

  吃西餐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個人都可從大盤裡取用的話,那麼一定有備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著食物進口,而應把食物剷起入口。美國人食用肉類有時先用刀把肉切成塊狀,然後用叉子送進口中;而歐洲人一般是邊切邊吃,而且是剷起來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義大利人在吃麵條時,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麼用右手來握叉倒是簡易方便的。沒有大塊的肉要切的話,例如素食盤,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麼,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來進餐。手裡拿著刀叉時切勿指手畫腳。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在餐桌上進餐,一邊要享用美食,同時大家當然也要開心暢談一番。但手裡拿刀叉時切勿手舞足蹈地談論,也不可將刀叉豎起來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聲喧譁,這會讓人感到膽戰心驚, 實際上這種危險的舉動的確對人對己都是一種威脅。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禮節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險的。

  下面我介紹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禮儀

  (一)訂餐準備

  作為主人,選擇預定餐館當然是您的職責。應當至少提前一刻鐘到達餐館,做一些準備工作。如告訴餐館您是這次宴請的主人,並請求餐館不要把宴請的帳單拿到餐桌上,這樣也顯得對客人的尊重。試想一想,當服務員把帳單拿到餐桌,且不說客人不會去拿宴請的帳單看花費多少,但總讓人感覺到心裡不舒服。提前到達餐館後,您也可以有時間歡迎客人的到達。當您的客人到達時,您在餐館歡他的到達,一方面客人很高興,因為客人獲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達您的府上。如果因種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現堵車等突發事情,您不能按時到達餐館,您應當立即通知您所預定的餐館,告訴餐館您的客人什麼時候到達,客人的長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時,儘快與您的客人聯絡,告訴他您馬上就到,請不要著急。

  (二)祝酒

  酒,是宴會不可缺少的飲品。在中國,特別是好朋友見面後,共飲幾盅白酒,才能表達好友之情。特別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見面,不喝醉似乎不顯真情。這是中國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與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會上所選擇的飲品由客人自己選擇。一般來說,在中國,除了開始主人致祝酒詞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會那樣“打通關、划拳”也要不斷的輪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熱情。因為我們中國人認為,喝悶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與之相反。在宴會開始,在主人致祝酒詞後,不要不斷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斷輪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會覺得不舒服。在中國,祝酒後,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飲幹。因此我們稱“乾杯”。在西方,當祝酒後,只是稍喝一口,並不飲乾杯中物。這樣才顯得文雅。

  (三)進餐

  進餐時,不要張大口咀嚼;喝湯時也不要發出“茲茲”的響聲,這些都是一些不禮貌的行為。這與我們中國的禮儀相同。在我們的中餐中,主人為了顯得自己對客人的熱情,時常會不斷給客人夾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斷的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相關文章: